余华的经典语录全集(文苑新声因金句而出圈的余华新作)
余华的经典语录全集(文苑新声因金句而出圈的余华新作)于林祥福而言是这样,对于我们亦然。找寻梦想,自我,生命的意义。在我看来,余华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在《活着》里,富贵告诉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这里林祥福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另一个答案:人为找寻而活,一个人的一生都奔走在找寻的路上。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文城”,为找寻与自己结婚又两度离开的小美,为刚出生还不到一百天的女儿找回母亲,林祥福带着女儿踏上了前往南方的路。自此开始了他的文城之旅,找寻之旅。“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故事一路跌跌撞撞进行到最后,他还是没有找到文城。一个只是阿强信口胡诌的名字,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城市又怎能找得到呢?就像他自始至终找不到小美一样,他在现
余华,因金句频出而迅速出圈的作家。《活着》是他最出名的作品。
朋友曾问他,《活着》的版税到底有多少?他没有透露。但他说,“我靠《活着》活着。”他的语言锐利而又直指人心,他的作品总是别有一番风味。
今天我们分享他的《文城》,并将赠出《文城》纸质书一本。《文城》是余华老师2021年的作品,这是他时隔多年后的新作。
一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文城”,为找寻与自己结婚又两度离开的小美,为刚出生还不到一百天的女儿找回母亲,林祥福带着女儿踏上了前往南方的路。自此开始了他的文城之旅,找寻之旅。
“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故事一路跌跌撞撞进行到最后,他还是没有找到文城。一个只是阿强信口胡诌的名字,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城市又怎能找得到呢?就像他自始至终找不到小美一样,他在现实中永远找不到文城。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林祥福早已找到了他心里的“文城”——溪镇,那个阿强口中的“文城”,那个小美生活的地方。而在他抱着女儿来到溪镇的时候,小美在溪镇的城隍阁祈祷,在祈祷中死去。
在我看来,余华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在《活着》里,富贵告诉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这里林祥福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另一个答案:人为找寻而活,一个人的一生都奔走在找寻的路上。
于林祥福而言是这样,对于我们亦然。找寻梦想,自我,生命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文城”,它是我们每个人心里够得着却不想够着的执念,是我们想实现又害怕实现的找寻,是我们永远割舍不下的东西。
他越走越远,去找文城了。
文城在哪里?
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那我们呢,林祥福去寻找自己的文城了,我们又该去哪里找寻我们的“文城”呢?
二
在余华的作品里随处可见死亡的影子。这一切都与他曾经从事的职业以及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对“死亡”这件事是并不陌生的。他自传里也曾说过“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里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
就像是余华所说的那样他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闪烁着寒芒。
林福祥依然摆脱不了死亡的笼罩。但是这一次余华对于死亡的描写不再是冰冷到让人发麻,而是在死亡之上笼罩着一层暖暖的暮光,让死亡变得不再那么可怕,甚至透露出些许温暖。
余华其他著作里展示了另一种生命的存在,或许有悲伤,有快乐,或是幸福,或是不幸。但在《文城》里,脱离了简单的个人层面,他们的死亡有了一层别样的意义。林祥福为救回溪镇顾益民而被土匪打死,显得有些英雄主义。
当然,英雄未必都得如诸葛亮有大功,也不一定都得如孙仲谋身份显赫,只要有英雄的内核就足够了。所以,在我看来,林祥福算得上是一位英雄。溪镇,这个现实意义上的文城,是林祥福心里执念的实体,溪镇屹立不倒,文城就永远不会倒下。顾益民作为溪镇的主事人,他不可以有事,所以林祥福便去舍身救他。这使得林祥福的死亡罩上了一层英雄大义的光辉,他的死亡变得有些悲壮。
死亡,是余华文学作品中永远的母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思考一生的问题。
三
“晚霞在明净的天空里燃烧般通红,岸上的田地里传来耕牛回家的哞哞叫声,炊烟正在袅袅升起,同时升起的还有林祥福的幻象。”
故事的开始,林祥福寻找文城,离开了那个“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四十天都在欣欣向荣。”的土地。
故事的最后,林祥福又埋葬在“青草茂盛生长在田埂与水沟之间,聆听清澈溪水的流淌。鸟儿立在枝上的鸣叫,是在讲述这里的清闲。”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溪镇,这座市镇,承载了太多东西,可是他最终还是葬在了那个北方城市,他的家。
乡土情结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但中国人有着最为厚重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是融在中国人骨子里不可磨灭的情愫。
乡土的人口总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又一代。“乡土”给予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忠实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固守成为一种常态,迁移成为一种变态。即便如林祥福般对于文城的执着追寻仍然割舍不下乡土,乡土所在的地方是我们永远的归依。
那么林福祥的“寻”是否就是这个“乡土”?
阅读《文城》,有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