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程蝶衣经典(豆瓣9.6霸王别姬)
张国荣程蝶衣经典(豆瓣9.6霸王别姬)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霸王别姬》和张国荣之所以能被中国乃至国外影迷封神,借用影片里一句台词表达,那便是:不疯魔不成活。从剧本诞生到上映,无论从剧情、台前幕后的创作态度、还是主演张国荣的演绎,戏里戏外都凝聚了这股精神,它是成就影片的关键。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看成就影片的这一核心思想。影片的编剧芦苇也曾说:原以为《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的崛起,却不想已是巅峰。这句话不是对电影行业的悲观表达,而是对影片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造诣最大的赞赏。今年,韩国原本宣布将于4月1日重映修复版《霸王别姬》,但因疫情往后顺延,随着官方海报和预告片的提前曝光,影迷们纷纷怀旧追捧,翘首以待。其实,这已是韩国第三次上映,第一次1993年的首映曾引起很大轰动,2017年二度上映热度依旧不减。除了影片本身的剧情值得被反复品味,每次重映都选在这特定的日子,也是为了向主演张国荣先生表达悼念之意。
文/咖啡
《霸王别姬》
电影《霸王别姬》是首部荣获法国戛纳金棕榈大奖,也是唯一同时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中国电影。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被评为"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程蝶衣的扮演者张国荣也凭借此片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贡献奖。
无论是在专业电影人眼里,还是在观众心中,影片至今在影坛上依旧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这从豆瓣评分9.6,以几乎满分的高分常年高居榜单之首便足以证明。
影片的编剧芦苇也曾说:原以为《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的崛起,却不想已是巅峰。
这句话不是对电影行业的悲观表达,而是对影片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造诣最大的赞赏。
今年,韩国原本宣布将于4月1日重映修复版《霸王别姬》,但因疫情往后顺延,随着官方海报和预告片的提前曝光,影迷们纷纷怀旧追捧,翘首以待。其实,这已是韩国第三次上映,第一次1993年的首映曾引起很大轰动,2017年二度上映热度依旧不减。除了影片本身的剧情值得被反复品味,每次重映都选在这特定的日子,也是为了向主演张国荣先生表达悼念之意。
《霸王别姬》和张国荣之所以能被中国乃至国外影迷封神,借用影片里一句台词表达,那便是:不疯魔不成活。从剧本诞生到上映,无论从剧情、台前幕后的创作态度、还是主演张国荣的演绎,戏里戏外都凝聚了这股精神,它是成就影片的关键。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看成就影片的这一核心思想。
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
一、剧情: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活让自己达到了人戏合一是剧情精彩的核心《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从小跟着母亲在妓院长大的小豆子(程蝶衣),因为男儿身份无法再继续隐藏,被母亲狠心砍断了多长出的一根手指头后,送到戏班学唱戏的故事。在戏班里,小豆子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师哥段小楼。经过多年的艰苦付出,俩人终于成为光芒万丈的角。可戏台上,他们是真情流露的霸王和虞姬,戏台下,却上演了一出真虞姬假霸王的悲情戏。
小豆子和母亲艳红
影片中,戏班的师父虽然戏份不多,但他对小豆子的精神启蒙却是贯穿整部剧最重要的一股力量,甚至影响了程蝶衣的一生。
记得小豆子不堪忍受训练的痛苦,从戏班里逃跑后又悔悟,折回来时,师父狠狠地惩罚了他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人啊,得自个人成全自个儿。从此小豆子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坚定了要留下来学出一番模样的决心,这是他的心态从被动转为主动的开始,也是命运发生改变的拐点。之后,通过师父讲《霸王别姬》的戏,小豆子又领悟了虞姬"从一而终"的情感追求,从此戏曲便伴随着他一生,戏里戏外他都是虞姬,这是小豆子兑变为程蝶衣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原本,满心以为这辈子会和师哥就这么唱下去,只可惜造物弄人,戏台上的段小楼虽然是霸王,戏台下却只是尘世间的凡人,他将生活与戏分得很开,随着名妓菊仙的出现和时代的变迁,程蝶衣从一而终的梦想被打破,尽管被现实一次次背叛,却执着地不愿醒来。
菊仙、段小楼、程蝶衣
程蝶衣不仅将自己活成了虞姬,戏里戏外甘愿为其沉沦,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也是最大的从一而终。
记得程蝶衣为了救师哥冒着危险去给日本人唱戏,小楼被救出来后却责问他:为什么要给日本人唱戏?并啐他一脸唾沫。而蝶衣却单纯又兴奋地说:那里有个叫青木的人是懂戏的。事后,国民党借机以汉奸罪将程蝶衣关进监狱,大家好不容易为他求得一条生路,蝶衣却坚持说:青木要是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国去了。正如小楼说的:程蝶衣就是个戏痴,戏疯子。不管台下坐着什么阶级,什么人,他都会玩儿命地唱。所以,当视如己出的小四想改个花样唱京剧时,程蝶衣是坚决不答应的,这也为他后来被批斗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在那样的年代里,程蝶衣对艺术这样极致地追求和纯粹地坚持,注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演译了一辈子的虞姬便是他最终的宿命。戏里,虞姬从一而终先霸王一步而去,戏外,蝶衣也终于不得不面对小楼根本不是霸王这一事实,为了从一而终,他只好终结自己,随虞姬而去。
段小楼、程蝶衣
从被人抛弃、玷污的小豆子到风华绝代的名角,程蝶衣经历过晚清、民国,文革的动荡,也经历过亲情、友情的叛变。尽管多年的风霜和磨砺让这个男儿身演活了虞姬,却因入戏太深再也醒不过来。程蝶衣是对师父的话领悟最彻底的一位弟子,也是对虞姬"从一而终"的情感最大的追随者,这不仅使他成就了自己,也是走向悲剧的根源。
在蝶衣戏里戏外的倾情投入下,《霸王别姬》仿佛穿越时空,生动地重现在人们眼前。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蝶衣的不疯魔不成活让自己达到了人戏合一,这是影片最绝妙、精彩的一笔描绘。
二、电影台前幕后的创作态度是影片"不疯魔不成活"的重要底色《霸王别姬》原是出自香港鬼才作者李碧华之手,改编时,陈凯歌请来了芦苇操刀。芦苇虽不是北京人,但刚好从小热衷戏曲,研究京剧也是他的业余爱好,加上小时候有在北京生活的经验做底子,比原作者有先天的优势,他在改编的过程中更侧重于对戏曲和台词的把控和调整,让影片更真实准确地还原了生活,也为影片注入了灵魂之笔。
因为影片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有大量的戏曲内容和京味台词。除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芦苇在下笔之前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调查和学习。
为了呈现影片的京腔京味,他特地从陈凯歌的父亲那借来了《茶馆》的录像带,一边学一边模仿语音语调,经过反复观看和琢磨,居然能熟背百分之六十的台词。为了深度了解京剧,他还住进了北影厂做前期调研,芦苇要求自己,即使成不了一个京剧内行,也必须至少是半个内行。而为了方便查阅资料,有一段时间还住在国图的招待所里,一天到晚泡在各图书馆里。芦苇曾笑言,为了能翻阅到珍贵的历史资料,凡是管资料的工作人员都被他处成了朋友。
芦苇、张国荣
虽然芦苇十天就完成剧本的创作,但他在改编剧本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大的,他称此方式为"缓进速战"战术:只有对故事材料积累到一定的认识后,再下笔才能快而准。
黑泽明曾说:
剧本不是拿手写出来的,而是拿脚写出来的。
虽然芦苇对故事背景有一定的经验,但他却坚信要想写好这戏,就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对自己写的东西足够有把握。
编剧的过程其实也是演戏的过程,只是不在舞台上演,芦苇在创作时已用自己的方式将剧本演绎了一遍,直到自己满意才交给陈凯歌。
芦苇对剧本的敬畏和投入也得到了陈凯歌导演的尊重和支持。他看完剧本,当时就激动地拍了板。后期拍摄时除了拿掉两场戏外,对其它内容没做过任何改动,这种完全遵照编剧拍摄电影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扎实的编剧和专业的演译把控是影片的质量保障,如果说芦苇的全情投入为影片故事打好了基础,那么陈凯歌对演译的高要求把控则是影片能否高质量呈现的关键。
小豆子(程蝶衣)
影片开拍后,陈凯歌特地请来了一个专业的团队在幕后协助拍戏,尤其对与戏曲相关的打磨更是极其用心。比如程蝶衣的妆容是由叶派嫡传小声宋小川负责的,戏曲部分的配音则由张派名家温如华担任,饰演程蝶衣儿童时期的扮演者尹治也是出身五代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是须生四杰之首贯大元。此外,还请来了程派京剧名师张曼玲驻扎在剧组为演员培训练戏。
除了有专业的幕后工作者支持,演员们也是非常敬业。除了会深入生活,苦练戏曲,很多镜头都坚持"真刀真枪"上阵。比如童年小豆子的自扇耳光,演员张丰毅的光屁股挨打,这些都是保障影片高质量呈现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创作剧本时芦苇的忘我付出,到电影拍摄时陈凯歌对专业团队的把控和要求,以及演员们的敬业投入,各方面的潜心努力都是影片高质量呈现的重要元素。
这正应了《霸王别姬》里段小楼对程蝶衣说的:"不疯魔不成活"。
从戏里到戏外,每个环节、每个人都为影片打下了这样的底色。
三、张国荣:对艺术的尊重、热爱和职业素养成就了程蝶衣演员的演绎不是决定影片质量的唯一因素,却是决定剧本能否被完美呈现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程蝶衣为虞姬和艺术献身的戏中戏,是剧情之所以出彩的原因,那么张国荣对程蝶衣的投入诠释则是成就影片的重中之重。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及张国荣和程蝶衣的缘分。其实,《霸王别姬》小说的主创李碧华曾两次力荐他出演程蝶衣,第一次是翻拍为电视剧时,由于当时唱歌是张国荣的主业,考虑到故事题材的敏感性,可能会对歌手形象有负面影响,张国荣犹豫再三后便推辞了。第二次则是改编为电影时,当时张国荣已是名职业演员,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决定接演。虽然现在看来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但当时差一点程蝶衣的角色就另为其人。因为其他演员的自荐加上档期种种原因,对程蝶衣的选角也曾出现过犹豫和反复,还好,最终张国荣被定为饰演程蝶衣的不二人选,影片后来的成功和观众对角色的高度评价也证明确实如此。这样的成果,不仅是因为张国荣与蝶衣和虞姬的扮相高度贴合,更因为张国荣对影片人物的尊重、热爱和投入。
陈凯歌曾说:张国荣是我见过的最用心体验角色的演员。
原来,电影开拍前,张国荣曾深度地了解戏曲,还特地去拜访京剧老前辈梅兰芳的陵墓,恭恭敬敬地对着墓碑鞠了躬。
他不仅对艺术有一份敬畏心,对演员这一职业更有一份浓烈的热爱和职业素养。
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京剧片段,为了确保能专业地呈现,剧组曾提前为张国荣安排了两位专业的戏曲人员当替身,但最后都没用上,张国荣对此颇为得意、自豪。因为这是他为了扮演好程蝶衣,苦练戏曲多月的成果。原来,在影片开拍前,张国荣曾提前几个月到北京苦学京剧,并坚持到在拍摄完毕,无论在酒店休息还是身体不适甚至发烧,都没停下来过。京剧名师张曼玲说评价他是全剧组最用功、刻苦的学生。
记得结尾的一场批斗戏是全片最重要也是最难拍的一场戏。当时正值初夏季节,气温高达30度,两位主演不仅要穿着厚厚的戏服,还得跪在火堆前。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精益求精,这场戏愣是拍了三天,对此,张国荣却毫无怨言,非常配合。
张国荣对电影全心全意地投入,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真的像极了影片里的程蝶衣。也许,从这点来看,他才是最懂程蝶衣的人。
四、结语
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皆是人生。虞姬从一而终别霸王,程蝶衣追随虞姬“化蝶”而去。而电影播出十多年后,张国荣纵身一跳,也永远定格在了最灿烂的年华。那一天,全世界都以为他跟大家开了个玩笑,如果这真是玩笑,那该有多好。
陈凯歌对此曾悲痛地感叹:没想到,当初第一次洽谈电影剧本的酒店,刚好也是张国荣先生选择离开人世的地点。这是多么悲伤的巧合。
回忆起和张国荣洽谈的情节,他说:当时,就觉得张国荣就是程蝶衣。这是凯歌导演对演员和角色特征的直觉判断。又因为张国荣对人物把握得太到位,又和蝶衣一样英年早逝,导致人们常常对他戏里戏外分的形象分不清,忍不住会猜想张国荣和程蝶衣的相似之处,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事。
但其实,张国荣早期在接受采访时便说过:程蝶衣太悲剧了,我比他幸福。
是啊,当时的"哥哥"肯定是幸福的,现在也一定是,因为,他有这些从一而终,对他念念不忘的影迷和歌迷。所以,如今,一切的揣测已无意义。
风华绝代程蝶衣,念念不忘张国荣。
当我们再次品味《霸王别姬》这一匠心之作时,我想,这是对中国电影、也是对张国荣和他心中热爱的艺术最好的尊重和致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