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时务学堂最著名的毕业生(我们在长沙读电大)
长沙时务学堂最著名的毕业生(我们在长沙读电大)当时我们已超过25岁多年,也没有上述光环,只好失望离开。仅仅只过了几个月时间,78年7月全国高校又开始招生报名,并且放宽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到三十岁以内,我符合以上条件,却受77年高考报名不进的影响,没有去关注78年招生政策的改变,错失了高考的绝好机会。我当年在长沙市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77年12月全国高校恢复招生消息传来,我和街上几个高中同学到设在黄兴路省财政厅的省招生办咨询,但报名条件是25岁以内,除非有科技成果,或者在报刊上登过文章,以及县以上单位标兵、有革新能手证书。高考录取率只有5%,人才需求缺口大1977年12月,全国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1978年7月又进行了一次全国高校招生考试,但两次招生考试录取率只有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电视大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学习英国开放式教育的经验,经中央主要领导邓小平批示同意,成立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由高等院校、电视台
文/陶国俊
我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第一届毕业生。
广播电视大学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界的新事物,1979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电大组成,规模大,影响广,它使成干上万渴望享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重新拿起了课本,走进了电视教学的新课堂。
今年是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四十周年,每当我回忆起四十年前往事,68年高中毕业后下农村,72年招工回城工作,77、78年全国高校恢复招生报名,都遗憾地擦肩而过,但79年能抓起机会,接受到广播电视大学良好的高等教育,真是百感交集。
高考录取率只有5%,人才需求缺口大
1977年12月,全国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1978年7月又进行了一次全国高校招生考试,但两次招生考试录取率只有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
电视大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学习英国开放式教育的经验,经中央主要领导邓小平批示同意,成立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由高等院校、电视台及各行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合力办电视大学。
我当年在长沙市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77年12月全国高校恢复招生消息传来,我和街上几个高中同学到设在黄兴路省财政厅的省招生办咨询,但报名条件是25岁以内,除非有科技成果,或者在报刊上登过文章,以及县以上单位标兵、有革新能手证书。
当时我们已超过25岁多年,也没有上述光环,只好失望离开。仅仅只过了几个月时间,78年7月全国高校又开始招生报名,并且放宽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到三十岁以内,我符合以上条件,却受77年高考报名不进的影响,没有去关注78年招生政策的改变,错失了高考的绝好机会。
1979年元月,当时在长沙曙光电子管厂工作的哥哥,第一时间告诉我,他们厂传达了国务院国发(1979年)14号文件,内容是举办全国广播电视大学,获悉此消息后,我赶紧积极到我公司政治处报名,当月通过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的入学考试,成为了湖南电大机械专业的学员。
湖南电大准考证证 供图/陶国俊
上午上电大,下午工作
接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录取通知书,高兴还不久,又传来我工作单位主要领导不同意办电大班的消息,理由是专业不对囗及城市建设任务紧。
当时我公司两干多职工,只十几名职工考上电大,大家非常团结,分别找公司及上级领导反映电大学习情况,介绍参加电大学员年龄都是三十岁左右,机会不容易,认为电大专业单位发展用得上,尤其大家表态,除上课时间外,还能坚持本职工作。
湖南电大录取通知书,同学陈和平保存 供图/陶国俊
公司领导权衡再三,同意公司电大学员的请求,发出了电大学员半脱产学习文件,指定公司宣教科负责省电大公司教学班工作,教室就设在公司机关会议室,比较宽敞、明亮。所有班上电大学员,上午集中到公司上电视课,下午则返回各基层单位工作。
那时我们还算年轻,也没结婚成家,每天骑单车两头跑,晚上及星期天都用来学习,但只要能读书,单位工资、奖金照发,也就知足了。
半年后长沙市建工局(现市住建委)系统单位电大学员,都集中到我公司学习,公司领导也顺应潮流,同意我们全脱产学习,还购置了全新日立彩色电视机,并聘请高校老师来班上辅导上课。
华罗庚为我们上第一堂高数绪论课
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同时在北京举行开学典礼,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作了实况转播。
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到会讲话,号召全国都来做办好广播电视大学促进派,教育部长蒋南翔更是信心十足,认为电大要多快好省,不但会使参加学习的青年人数空前增长,也会为成年人继续学习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1979年2月8日,中央电大正式播出电视课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了高等数学绪论第一课。电大学员半脱产学习,在电大课堂的电视机旁,电大学员屏住呼吸,认真聆听了华教授深入浅出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疏率及密率理论,他还一再强调了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华罗庚
电大第一学期电视播放了高等数学、英语、无机化学三门课程教学,其中北大两位女教师印象深刻,数学邵老师严谨认真,英语郑老师时尚靓丽,她们所采用的都是北大的教材。
据统计当年全国28所电大,有42万多名正式学员收视了有关课程,并且各级电大认真进行了段考和期考组织工作,保证了电大学员的学习质量。
曾为一堂课跑了三个电大办
广播电视大学以电视教学为主,一般是每天上午两节电视教学课,由中央台特定频道播出,所以上课时要格外认真,因为一节课讲的内容很多。
加之70、80年代社会用电紧张,这个区域停电,就要跑到另外不同电区域的电大班听课,那时候一般家庭根本买不上电视机,我也曾经为一堂课跑了3个电大班。
记得有一次到东区电大班上课,该班就设在市少年宫礼堂内,坐着站着好多学员在听课。有时候赶不上时间,只好看上了课同学的笔记补火,那时电视机是没有回看功能的。
电大习题课一般是请附近高校老师上,那时省轻工学校(后并入长沙理工大学)大专班,一位物理老师上习题课讲得很透,解题技巧多,大家反映不错,我们教学班也请了他,每次电大物理考试,总拿定几题。他也不隐瞒个人“企图”,辛辛苦苦利用学校课余教几个电大班,为的是争取家里早日购一台彩色电视机。
电大专业选修课,一般也是聘请高校老师上课,虽然专业选修课学分只作为毕业参考,大家仍认真对待,我们班“金属图象及热处理”这门课,就是聘请湖大机械系老师上的。
年龄最大的同学,有41岁
我们建工系统电大班中,有个来自市住宅公司的张魁,人长得特机灵,当年入学时已41岁了,据说是全市年龄最大的同学。
他早年从华中工学院肄业,在社会上干过不少职业,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年龄偏大,操劳多,上基础课很吃力,许多回考试都要补考,但他锲而不舍,坚持过关。头一个学年,电大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基础课一起上,他很谦虚,经常和我们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和大家相处也好。
他学电子专业毕业后,回单位工作特别不错,开发编程的预结算工程软件,获得了建工系统科技成果奖,并评为高级工程师。
湖南电大市建筑公司教学班同学合影,作者为后排右二人 供图/陶国俊
建工电大班还有我公司两位单科生,单科生是指入学考试时,分数偏低,只能学一门基础课的学员。
他俩都是初中毕业,原基础差一些,但他们特别努力、勤奋,按照全科生课程,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门门啃,三年中居然也拿到了电大全科生全部学分,和我们一道毕业,由于他们年轻,现在仍耕耘在城市建设队伍中。
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我们电大班毕业设计课,是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机械系进行的,该系师质力量雄厚,尤其在工程机械领域领先。现在上市公司山河智能,就是该系十多位老师创建的。
我们教学班毕业设计课由该系王教授和刘老师承担,前后一个多月,除授课外,还在学校机械厂实习,在系实验室做工程实验,在此期间,许多同学吃住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绘制机械设计图,最后在机械系教室进行了严格的毕业设计答辨。
同学们逐一走上讲台,介绍自已的毕业设计图和论文,老师则提出各种问题,应考同学则要当场解答,经过几番努力,班上同学都基本上交上圆满的学习成果。
湖南电大毕业证 供图/陶国俊
从1979年2月到1982年2月,我们结束了三年电大学习,仍回到原工作单位。但经过高等教育洗礼的同学们都提升了自我,开始从事企业管理及技术工作,成了各部门骨干和中坚,我也前后评为建筑工程师和建筑监理工程师,为长沙城市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我儿子现是省重点大学博士生导师,今年刚好是34岁,我羡慕他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国家、社会及家庭全力培养教育。我34岁才电大毕业,但它是我一生中最精彩的学习经历,电大让我长上了知识的翅膀,我永远忘不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陶国俊,编辑 | 牧野,排版| 莉莉安,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