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彷徨在悠长,悠长撑着油纸伞,独自对于民国那些大师的评价,应该把他们放到时代背景下给予客观地看待,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推崇,失去本身的真实性,那就是歪曲事实。过去一些文艺青年对戴望舒的《雨巷》情有独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怎么了解,不过当时很多文艺青年追求伴侣通常都会以这首诗歌来打动对方。这首《雨巷》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我们先来看全诗。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1)

我是百科阅览,内容原创,敬请阅读,你若抄袭,维权到底!

聊聊民国时期那些让一些人心醉的诗歌背后的真相。

民国时期涌现了很多所谓大师,这些大师中有货真价实的,有些则并不咋样。

毕竟当时国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正因为很多人都是文盲,所以这些人才敢称为大师,你若是放在今天,有些大师的水平恐怕也就是一个高中生。

对于民国那些大师的评价,应该把他们放到时代背景下给予客观地看待,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推崇,失去本身的真实性,那就是歪曲事实。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2)

过去一些文艺青年对戴望舒的《雨巷》情有独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怎么了解,不过当时很多文艺青年追求伴侣通常都会以这首诗歌来打动对方。

这首《雨巷》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我们先来看全诗。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3)

这首《雨巷》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有人是这么说的。

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这段解读没有问题,这首诗歌本身就是描写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姑娘。但是,有人硬要拔高,那就有点让人觉得恶心了。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4)

这些人是怎么拔高的呢?

他们认为这些意象反映了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写一个雨巷中的姑娘,怎么就跟黑暗社会扯上关系了?怎么就跟革命失败扯上关系了?

这些人是这么说的。

《雨巷》写于1928年,是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5)

如果可以这样解读的话,那么请问象征的结合点在什么地方?没有象征的结合点,何来的象征意义?

如果可以这样解读的话,那是不是还可以解读为对民族的屈辱历史感到忧伤彷徨?是不是还可以解读为因为感叹全人类的命运而感到忧郁悲伤?

你觉得这样的解读,符合这首诗本身吗?符合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吗?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6)

仅凭作者写作的年代,待在朋友家里,就臆想出这种稀奇古怪的解释,完全不顾真实的事实?

如果这要是像后来这种拔高的解释,那么你来告诉我,为什么后来的那些文艺青年追求对方时,通常都以彼此欣赏这首《雨巷》为基础?你以为这些文艺青年看中的是这首诗歌对理想的忠贞?还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凭空臆造瞎想,而应该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

看看戴望舒的情感经历吧,从这里可以找到真正的答案,以下的内容可以在网上随意找到。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7)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到松江县施蛰存家避难。这个时期,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大妹妹施绛年。

施绛年虽然比他年幼5岁,却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绛年不悦,这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

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接受戴望舒。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8)

当你了解到戴望舒的这段情感经历时,你还会觉得这首《雨巷》是对黑暗社会的隐喻吗?

所以请尊重客观事实,而不要胡编乱造。

那么最终戴望舒和施绛年的婚姻怎样了呢?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9)

1931年,戴望舒和施绛年订婚,但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于是他希望戴望舒完成学业以保证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

1932年,戴望舒守约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

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这么火(揭秘戴望舒的雨巷真相)(10)

可以肯定的是,戴望舒这首《雨巷》是写给施绛年的,这首诗歌是一首情诗。

喜欢一个作者是你的自由,但是不要把你的喜欢强加给别人,而且还是以所谓权威的身份强加给别人。

一切不尊重事实本身的喜欢,不过是一种罪恶。

我是百科阅览,生活阅览馆,百科杂货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