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记载杨令公有几个儿子(杨令公七个儿子皆是名将)
真实的历史记载杨令公有几个儿子(杨令公七个儿子皆是名将)王侁和潘美应许后,杨业方率军出战,这一番恶战,可谓非常惨烈,虽然有狹路相逢勇者胜这样的说法,手下5000精兵以一当十,可是敌众我寡,经过数小时的恶战之后,杨业这厢只剩下一百多名骑兵拼死冲出一条血路杀出重围,然后撤退到之前埋伏构建手的陈家谷。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陈家谷居然空无一人,之前说好的弓箭手连一个鬼影也看不到。到了这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拼死一搏,结果是刚和杨业一起冲出重围的一百多名最精锐的骑兵在陈家谷为国捐躯,包括杨业和他的儿子杨延玉,七十多岁的老将王贵等。王侁故意讽刺杨业,“我们什么时候胆小如鼠了?应该到雁门迎敌才行!”杨业虽然知道受到嘲讽,然而只有5万步兵如何抵挡30万铁骑?不知道王侁葫芦里卖的是什药?居然说出这样的胡话。随之而来的是,王侁用激将法讽刺杨业,“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为何现在望风而逃?莫非你想向敌投降?”杨业什么时候能受得了这样的刺激,虽然杨业是从北汉投降宋室的,这
986年,北宋名将杨业率军5000员,迎战30万辽军,杨业这5000兵将皆是杨家将之精锐!出征之前,杨业涕泪俱下对王诜和潘美说,“我今出征必九死一生,然士兵不能白死,请务必在陈家谷附近埋伏弓箭手接应,若不听我言,一个也难以生还。”杨业原来名叫杨继业,人称杨老令公,但皆称杨令公。杨令公本是北汉名将,勇猛无常,能征善战。因此,北汉皇帝赐名继业,另有绰号“无敌。”北汉灭亡后,杨令公随北汉皇帝投降宋室,宋太宗赵光义任命其为右领军位大将军,同时赐其名为杨业。
另有正史说杨令公七男二女统皆是名将?然而正史上的杨令公膝下只有祖孙三代共三人,杨继业又称杨业。儿子杨延昭,又称杨六郎。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广。
事实上,如果按照正史所说的杨家只有三代共三人,又何来的七郎同去六郎回之说?既然杨延昭又称为杨六郎,然而杨延昭是杨令公儿子中的老大。另有说法是杨继业娶德州折氏为妻,共生七个儿子,杨延昭、杨延浦、杨延顺、杨延玉、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版本之多,各执一词。唯有共同的观点是,杨家将满门忠烈,父子多人战死沙场!
且不说那些正史野史,先说980年,辽国出兵十万进犯雁门关,杨业和主将潘美紧急配合,率领数千骑兵绕道至雁门关以北,出奇兵大败辽兵,一战成名,史称之为“雁门关大捷”。
986年,赵光义兵强马壮,誓言收复燕云十六州,动用全国兵力,大约20万之众,从东路、西路、中路共三路大军,浩浩荡荡讨伐辽国。当时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寰州,朔州,应州,云洲数座城池,完全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之势,犹如水推沙城之状,敌军望风而逃,一时声威大震,士气高涨,犒劳三军,举杯畅饮,大庆胜利之功。
然而,骄兵必败,接着听到噩传而来,曹彬率领的主力部队东路军全军覆没,瞬间土崩瓦解,犹如决堤大坝,一泻千里。为了减少损失,赵光义紧急命令中路军和西路军尽快撤退,然后变为转攻为守之状。但是,悠悠苍天,竟不垂怜!西路军除了撤兵之外,还接到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任务是要护送寰州、朔州、应州、云州这四个州的20万老百姓,要把20万百姓全部迁入内地。这样的命令相当于是要命的,主要是当时辽军的兵力已经达到30万。
中路军在撤退的时候只有5万兵力,而且还是步兵,这些步兵被辽军追击之后,损兵折将,剩余者寥寥无几,几乎全军覆没。另一路西路军也是只有5万人,纵有杨业和潘美又如之奈何?孤掌难鸣是必然的。别说是名将,即便是虎将也双手难敌四拳,尽管智勇双全,可是要把这20万百姓互送回去,也并非一件易事。在这危险时刻,杨业提出一个建议“现在辽军士气高涨,要避其锋锐,只有声东击西之法可行,用精英部队调离辽军主力,再在接应的山谷埋伏近千名弓箭手,可以击退辽军主力。”要是王诜相信杨业这计策就好了,然而他和刘文裕却截然相反。监军即是皇帝派来军队监督作战情况的特殊官员,简直是皇帝在军队的化身,权力之大难以形容,违者可先斩后奏,就因为拥有这样的权力,王侁和刘文裕的权力在主将潘美之上,潘美虽然是主将,但是还得听他二人的。
王侁故意讽刺杨业,“我们什么时候胆小如鼠了?应该到雁门迎敌才行!”杨业虽然知道受到嘲讽,然而只有5万步兵如何抵挡30万铁骑?不知道王侁葫芦里卖的是什药?居然说出这样的胡话。随之而来的是,王侁用激将法讽刺杨业,“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为何现在望风而逃?莫非你想向敌投降?”杨业什么时候能受得了这样的刺激,虽然杨业是从北汉投降宋室的,这也属于不光彩的事,可是又如之奈何?权力可以压死人啊!为了表明自己对宋室忠心耿耿,君命是不可违的,无奈之下,只好一马当先率军出战!可是在出发前声泪俱下地对潘美和王侁说“我这一战九死一生,但那些士兵不能白死,请你出兵在陈家谷接应我,不然我等一个也难以生还。”
王侁和潘美应许后,杨业方率军出战,这一番恶战,可谓非常惨烈,虽然有狹路相逢勇者胜这样的说法,手下5000精兵以一当十,可是敌众我寡,经过数小时的恶战之后,杨业这厢只剩下一百多名骑兵拼死冲出一条血路杀出重围,然后撤退到之前埋伏构建手的陈家谷。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陈家谷居然空无一人,之前说好的弓箭手连一个鬼影也看不到。到了这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拼死一搏,结果是刚和杨业一起冲出重围的一百多名最精锐的骑兵在陈家谷为国捐躯,包括杨业和他的儿子杨延玉,七十多岁的老将王贵等。
此时的杨业已身受重伤,最终被敌军俘获,可他以绝食对抗,三天之后,终于殉国。另有一个说法是,只剩下他一人一马的时候,敌人想将他俘虏,他却在一座坟前,一头撞向坟墓自身而亡。这里说的是杨业死后,敌军残忍至极地取下他的头颅回去庆功请赏。消息传到了宋室,无数百姓掩面而泣,可谓是哭声惊天动地。瑶池阿母寄窗开,黄竹泣声遍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哭完之后,百姓们大怒,联名上贴要朝廷严惩害死杨业之凶手。赵光义看到民愤这么大,就把王侁和刘文裕贬为庶民,分别流放于登州、金州,潘美被连降三级,然后发配边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嫉贤妒能且鼠目寸光阴险奸诈的小人虽然被惩罚了,可是杨令公为国捐躯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要不是这些小人言而无信不会是这样的结果,要是那小人听杨令公的话,在陈家谷埋伏弓箭手,或许可以救一百多个士兵和杨令公的命。想不到一个为了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将帅,却被奸臣陷害而死,真的是死不瞑目啊!这样也太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