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任何时候,人心永远有善,但是人性也会有恶,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就会很自然的将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归类为“恶”的层面。人情世故虽然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它意义深大。我觉得人情世故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还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学问,是人生的必修课。人情世故指人为处世的方法、智慧。电视剧《少帅》里,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张作霖在教训儿子时说道: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言下之意是,整天只知道打打杀杀的人是很难在江湖立足的,是要吃苦头的,只有学会人情世故才能让自己赢到最后,笑傲江湖。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人情世故?这是个问题,相信很少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不为别的,因为学校不教,老师不讲,父母不知,全靠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吃亏上当,受尽委屈后才会顿悟:哦,原来人情世故就是与人打交道的本事。最近遇到一件事,很感动。有个鬼谷道的读者生怕自己即将成年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吃苦头,所以很早就给孩子读鬼谷道的文字,学鬼谷子的智慧。这件事让我深有感触,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过早的给孩子学习鬼谷子真的好吗?哲学家叔本华是反对的,他在《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中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人情世故是平庸的表现。嗯,这句话说的真好,相信你也会赞同吧。不过,实际上这段话更像是对他不通人情世故的辩解,他是个极其孤独的人,与他的母亲一生决裂。在他的世界观里,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是庸俗的,只有孤独的人才是优秀的。叔本华不会告诉你,他是个富二代,他爹给了他一辈子花不完的钱。所以一些有钱人会告诉你,他对钱没兴趣。所以一个靠权谋家会告诉你,他的成功全是因为善良。所以叔本华会告诉你,人情世故不重要,生而为人,就是要孤独。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推导出,叔本华是个悲观的人。是的,他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句话阿信不知当说不当说。孤独的人,注定悲观。一个人如果不懂人情世故,很容易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孤岛。二所谓孤独,其实是内心单纯的人的借口。因为单纯的人往往不通人情世故。精通人情世故的人,注定不单纯。单纯孤独和人情世故,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不管你如何选择,别忘了!你我皆是平庸的凡人,没有背景,金钱与权力。我们只有学会人情练达,懂得人情世故,才能认真而艰苦的活下去。咱们不妨讲一段历史往事,陶冶下情操。主角叫陈万年,人送外号“善事人”陈万年。啥意思呢?他就是精通人情世故,会搞关系的油腻的中年男人。老陈同志是个职场老油子,虽然滑头,不过在公司里却异常吃得开。比如大汉公司里,刘病已老板有个亲小舅子叫史高,这人仗着自己的关系,在公司员工面前总是目中无人,趾高气扬。这种人能力不大,脾气却不小。请听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阿信仿佛已经听见答案了:敬而远之。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儒家会告诉你,要远小人。但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有几个人能称得上是君子呢?相信你会情不自禁的发现,你身边满满当当全是小人,你全部敬而远之,不孤独才怪。职场从来是讲能力、讲关系的,如果你二者能把握好,恭喜你,在职场上你真的会一帆风顺。所以,鬼谷子会告诉你,你需要学会人情世故,去跟别人搞好关系。巧了,陈万年也是这么想的,那么他具体怎么做的呢?实际上方法鬼谷子已经说了:结以财货。啥意思呢?其实就是请史高吃饭,喝酒,送礼。Low吧,很俗气吧,但是却很有效。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其实都是俗人,整天在乎的就是吃好喝好玩好,欲望支配着大脑。自此,陈万年这个中年男人有了老板的亲小舅子当靠山,连走路都带风。有朋友会说了:阿信,钱不是万能的。确实,有些人根本不吃那一套,比如陈万年公司的CEO丙吉就对钱没兴趣,这时候咋办?还是请客吃饭送礼?这么做就真单纯了。陈万年是怎么做的?“善事人”这个外号真的不是虚言。只见他在丙总面前仿佛换个模样,变得正直了。这其实就是鬼谷子说的“廉者,洁也”。跟清廉的人相处,自己也要廉洁。有一次,CEO丙吉生病了,陈万年跟同事去探病。同事们手里都提着大礼,只有陈万年空着手。老陈同志咋突然不懂人情世故了?他知道丙总对钱没兴趣,以利诱之行不通,必须要以情动之。果不其然,清廉的丙吉让管家把提着礼的人都请回去了,拒不见面。唯独陈万年手里空空如也,所以他被请进了丙府。嗯,他带着一颗“真心”去的。你要知道人情世故,可不只是讲钱,更讲感情。见到丙总的时候,陈万年嘘寒问暖,伺疾尝药,一直忙到后半夜才回去。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事儿让丙吉感动极了,觉得陈万年是个廉洁奉公的人才,于是向刘病已老板极力举荐。陈万年升职了。这是啥手段?鬼谷子曰:结以道德也。跟讲道德的人讲道德,跟讲钱的人谈钱。在职场上混迹了大半辈子,陈万年总结了不少人情世故搞关系的心得。看着儿子一天一天大了,他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下去,生怕儿子以后会吃亏。可是,小陈根本不感兴趣:“爸,你那老一套早就落伍了,我可是社会好青年。”可陈万年知道江湖险恶,人心复杂,不懂点人情世故,怎么在社会立足呢?所以开始隔三差五给小陈开小灶上课。小陈实在没耐性了,他直截了当的说:“爹,你说的话我都明白了,无非是教我怎样去拍马屁。”原话是: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陈万年听了儿子的话,气得直翻白眼儿,说不出话来。但是陈咸的悟性确实挺高的,一句话就说到了点上。确实,老陈的人生处世秘诀就在于一个字“谄”,巴结讨好的意思。或许你也会觉得:我知道啊,无非拍马屁而已。你真会吗?或许未必。我们有必要请鬼谷子给我们科普一下。鬼谷子曰:先意承欲者,谄也。啥意思呢?所谓拍马屁,就是先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满足他的欲望,这才叫着拍马屁。如果没悟透这句话的,大部分人会拍马蹄上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若根据正常剧情发展,小陈长大后做了官。他办事公正,廉洁奉公,终于靠自己的单纯、正直和善良青史留名。但,这是童话故事的结局。现实中的小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非常热衷于干一件事儿:顶撞领导。领导支持什么,他反对什么。领导喜欢什么,他讨厌什么。典型的职场杠精。领导几乎是崩溃的,你小子干嘛老跟我过不去啊。领导,你不懂,我这是在帮你进步。”有时候江湖有江湖的规则,如果违反,现实会分分钟教你做人。没几天,陈咸莫名其妙的下岗了。“他们真的不懂我,就喜欢吃好吃的,听好听的,真庸俗。做人为啥非要圆滑世故、拐弯抹角呢?耿直点不行吗?哎,我好孤独……”失业四年后,陈咸终于又找了份工作。孤独的他依然我行我素,说话从来不看人脸色,专挑别人不高兴的话说。以前他只跟领导作对,这一次他连同事都不放过,动不动就打同事小报告。所以在单位里一个走得近的人都没有。结果你懂的,在同事的热心帮忙下,他又下岗了。嗯?怎么回事儿?好像俺爹说的有点道理,人情世故真的很重要。”陈咸终于明白他爹陈万年的苦心,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真的在江湖上寸步难行。陈咸觉悟了,他开始学着委婉的说话,圆融的处事,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像他爹陈万年那样。经过刻苦学习之后,他找到了第三份工作。不过那个耿直的年轻人陈咸死了,一个世故的老油条活了。你瞧,油腻的陈咸正刚从领导的办公室里走出来,陈汤副总(陈汤说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咸跟他走的很近)热情的将他送出了门外,说道:你小子不错,真会做人。告别了领导,他又提着二斤猪肉头腆着肚子向同事家的方向走去。从此以后,他不仅有了背影,更有了背景。嗯……这份工作,他干的挺长,一直干到了退休。哦,对了,你肯定以为陈咸是坏人吧,不,他是汉代著名的名臣。命运。命里一尺,难求一丈,中国的老俗话颇有道理,没有必要做无谓的抗争,老天爷早为你安排好了一切,该啥样就啥样了。金钱。身外之物,撑不着饿不死就得,大不了他吃好的,我吃咸菜,一样管饱,无非是他穿好的,我穿差的,照样暖和。地位。那东西跟我根本扯不上,他作他的达官贵人,我作我的贫民百姓,像小品里说的:最终的归宿不都是那个小匣子吗。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只要合法,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口袋没钱不丢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千万别干。婚姻。破锅自有破锅盖,啥人自有啥人爱,当初坚定的要嫁他(娶她),就一定有嫁他(娶她)的理由。现在嘛,闭一只眼,对他/她的不能容忍也要视而不见,睁一只眼,看看他/她身上仅存的可怜的闪光点,人无完人嘛。家庭。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被巧妙的凑到一块,没准能奏出异常优美的乐章,那看你怎么欣赏了,反正演奏者是乐在其中。朋友,想离开你的,不必强求,求回来的也许是一个小人,真正交心的,也不用天天打电话联系,只要对方有事,一声招呼随叫随到,两肋插刀就OK了。孩子:是上帝赐给你的一张存单,当然不是你的帐户,密码也未知,你就只管往里存,什么时候可以取出来享受,那得看它的主人了,别指望,就当奉献了。父母。他们是为我立账户的人,虽然他们没想要收回成本,但现在也该是我们加倍奉还的时候了,也许直到他们离我远去,都还是还不清呀。但是很多时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的恶并非是发自内心的刻意,而是一种愚蠢和无意。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同名话剧,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的小学中,老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山区,虽然条件艰苦,但老师们自得其乐。然而教育部特派员的突击检查犹如在平静的湖面置入的一颗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而为防"驴得水老师"的真相败露,电影中上演着一幕幕人性丑态。电影中人物年龄分布为老中青三代,在小编看来,恰如人在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人性展现。而你站在人生岔路口的不同抉择,决定了你有怎样的人生旅途与最终归宿。那么,就让我们以人的不同阶段来探讨电影中人性的"美与丑"吧。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电影中年龄最小的"佳佳"(校长的女儿),是最纯真和无畏的。当所有人都鄙夷佳佳把驴当人对待,尤其是驴被吃掉的时候,佳佳失声痛哭并煞有介事地烧纸祭奠,说着"是我不对,把人教坏了"。其实哪里是她的不对,是社会的物欲横流把人教坏了,是不同的人在面对人性的抉择时走岔了道。再说到唯一站出来阻止杀驴的青年教师周轶男,他是佳佳青梅竹马的伙伴,或者说情侣吧。从一开始的主张捐出薪水支持乡村教育事业,以及英勇地以身挡子弹等行为来看,周轶男是有着一股满腔热血的有为青年,更是舍身保护挚爱的最佳伴侣。然而,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当子弹擦着额头而过,在电光火石间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周轶男变了,"初生的牛犊"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猛虎的獠牙",从此变得世故了,纵使面对近在咫尺的张一曼险遭强奸的一幕,也铁石心肠、无动于衷。因为在正义与强权面前,他屈服于后者了。再大者,就是圆滑世故的裴魁山了。他对张一曼动过真情,可被放荡的张一曼伤害了、拒绝了。他是个利益至上的投机者,只要哪里存在利益,他就倒向哪边,什么廉耻、良心、正义,在他眼里都一文不值。也许,他对张一曼所谓的"动真情",也只是为了一己私欲罢了。要不然,面对此后张一曼的种种屈辱,若是真爱他岂会无动于衷。市侩的裴魁山,映射了现实生活中无数人的影子,也显露了人性中诸多的弱点与丑陋。正如世人经常教导挫败者的那样,也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难道说,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再往后,老辣的孙校长似乎进一步佐证了这个道理。为了心中的乡村教育梦,是他带头编造故事欺瞒教育部的。也许他的初衷是好的,可正所谓"为了圆一个谎言,就得编造一千个谎言",一个个谎言造就了一段段奇葩的演绎,也折射出了人性的可笑与悲哀。用谎言掩盖谎言,恰如饮鸩止渴,终究逃不过见光死的那一刻。那人性还能不能保持那最初的纯真?小编以为,张一曼做到了。在放荡的表象之下,她保有一颗自由、公平、率真的心。在物资匮乏的西北荒漠,她依然烫着上海滩流行的大波浪,没有裁缝店就自己缝制合身的旗袍,给众人缝制漂亮的校服。一部留声机就能令她翩翩起舞,一段"掰蒜戏"就唱出了轻柔动听的优美旋律。在铜匠不配合拍照时,她选择牺牲自己"睡服铜匠";在铜匠媳妇来闹事时,她故意撂下狠话,刺伤了铜匠的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大家为了利益辱骂她时,她忍受侮辱并自扇耳光。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家,为了最终的理想信念,她选择牺牲。但放荡如她,当警卫员要强奸她时,她选择以死相搏。甚至于,当她最为信赖的孙校长用剪刀一缕缕剪掉她的头发,她留下了哭泣的眼泪,这是对最信赖的人背叛的无声控诉。最终,她被现实的人性丑陋逼迫致疯,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幕幕极致荒诞的讽刺喜剧,带给我们的除了观影时的笑,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而电影似乎给了我们答案,纵观整部电影,我们可以在孙佳佳和张一曼身上找到。人要保持自我,在利益面前看的轻一些,在诱惑面前看的淡一些,不要被物欲横流的社会蒙蔽最初的自我,一切都不至于那么荒诞与可笑了。人性的虚伪也堪称是一种品质,虚伪是人类后天慢慢形成的一种品质,人的身上具备着多重品质,只是虚伪这一品质运用起来比较容易些,什么是虚伪呢?从字义上来分析,就是虚假的含义,就是不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态度的行为。其实人都有两面性,每个人都有虚伪的一面,但只要不过自己的底线,不过头,大概人们还会说你懂事儿,懂礼貌,说你热情好客,这是人们通常比较能够接受的一种虚伪,也可以说是你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这是介乎于礼貌和虚假两者之间的一种虚伪。有一种人的虚伪,永远让我无法笑对。对着你笑,笑里藏刀;背着你讲,话里带刺。他们无法相信别人,就用语言用暗行去攻击别人,可是却还要用笑脸去欺骗这个被他攻击的人。这样的人,不止虚伪,更可悲又可恶。有一种人的虚伪,会让我为他们感到悲哀。为了名利,为了所谓的面子,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骗着自己,骗着别人,只为了得到那短暂的荣誉。风光的时候,对别人的锦上添花竟也感到快乐,殊不知那是别人对他的虚伪。这样的人,虚伪得可怜,但是,有一点却是好的,最起码他们不以攻击别人作为自己虚伪的动机。有一种人的虚伪,是一种无奈。要在这个社会立足,有时候你不得不学会虚伪。虚伪应对着自己不喜欢的人群。比如:某人登上领奖台时,感谢完了张三李四,再感谢王五和赵六,恨不得把他认识的人全感谢个遍,其实这些人压根儿就没有帮过他什么忙,可是他如果不这样说行吗?不行啊,别人会说他不懂事儿,除非他决定把这次获奖作为终端奖。他敢说:这奖我早该得了,这是我努力奋斗的结果,恐怕连张艺谋登台也不敢这么牛吧。可是在面对自己的亲人,自己真正的朋友时,他们会真诚以待。对什么人用什么态度,是这种虚伪的人的原则。还有一种人的虚伪,因保护自己而生出的几许虚伪,面对自己讨厌的人却还不得不用笑容面对。所以常常在想,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要面对无尽的人际关系,繁索的礼节和社会道德。这一切都约束着、压抑着我们的个性。当我们真实地出现时,只能在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头破血流。我们也只好收起真实的自己,去伪造一个适应现实的虚伪的外壳。将自己严严保护起来,学会做人的温良恭谦让,得意时不能放纵地大笑,失落的欲哭无泪时,你还要做出一副无所谓的平静。生活告诉我们,人们讨厌虚伪,却又不得不虚伪。虚伪的本质毕竟不是事实,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的肺腑之言,虚伪关系到了人的品格和人格。这种虚伪往往还会让人们在它的一派风雅的假象下看不透它的叵测之心。故而,这虚伪的品质便堂而皇之的峥嵘上市,融入到人们的品行中去了。生活中,我们所认为别人对自己做出的刻意针对和为难,其实并非如我们自身所想,从真实角度而言,并非是对方的故意针对,只是我们主观臆断作出的错误结论。从对方的角度来说,这些事情很有可能只是误会,或者只是他的愚蠢所致,就是在于他未能认知客观,或者考虑不周而随意说出的话,但是自己却将这一切归类为“恶”。惠能大师说过一首禅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纵观世间万象,从本源角度来看并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主观臆想,将这些事情过度扩大而产生人性矛盾。人具备主观意识和情感,所有通过情感加工的东西,都会背离本质。所以,最糟糕和最痛苦的人生就是想的太多,想的太多的人会无中生有,将对方无意之间的行为当做刻意来针对。在他的世界里面,世界都充满了阴暗和邪恶。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福报。”因为一个善良的人内心平和,别人的无意而为之,在他的心里不会演化成刻意伤害,他的人生自然也不会有怨恨,仇恨,痛苦等等。但是对于内心阴暗和百般计较的人来说,别人的无意而为之,在他那里就成了刻意。人生痛苦皆源于此,因为从人性的角度而言,一个人被伤害时,情绪的痛苦远大于伤害本身。所以,一个内心阴暗的人故意将别人的行为曲解成伤害时,就会深陷于痛苦之中,甚至会百般思虑,为什么别人可以伤害自己,为什么自己会遇到这样小人等等。但是从客观角度而言,这一切或许只是误会,所以要送给那些思虑过多的人一句话:你身边遇见的小人远没有自己想象的多。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你所认为的“刻意”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愚蠢造成伤害”。别人对你的伤害,并非是对方的有意而为之,只是因为愚蠢而造成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一天你开着车走在路上,突然有一辆车“抢”你的车道,你特别生气,觉得这个人肯定故意针对你,于是你立马犯了“路怒症”。但是这并不是真相,实际情况只是他的技术不好,开车的时候又刚好听到了电话铃响,因为太紧张,车子偏离了车道,稍微贴近了你的车子,而这一切无知而又愚蠢的行为,却被你当成了刻意伤害。《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福分不可强求,只有保持愉快的心境,才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态度。祸患不可逃避,只有排除怨恨的心绪,才是作为远离祸患的方法。佛家说人有三患:贪嗔痴,这是人皆有之的内心祸患。有诗云:“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思虑过多,才是人生的问题根源,更何况是内心的嗔心戾气。对人生来说,伤害自己的本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无法走出来的情绪,所以调节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这也是温和的内心给自己带来的最好福气。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即便是你运气真的不好,遇见了一些刻意伤害你的小人,也能以平和去化育戾气时,也会在无形中脱离伤害本身。即便别人伤害了你,只要自己不陷入痛苦的情绪之中,那么这件事情的伤害就能停留于过去。如道家思想中所说的无为之心,内心无为,不生妄念,以冷眼观世,冷心思虑,冷情当感,人生自能化育万般杂念。都说人是一种比较势力的动物,习惯于欺软怕硬,欺负弱小。其实生活也一样,生活对于那些富人,那些有实力的人来说格外温柔,但是对于那些穷困潦倒的人来说却十分残酷,越穷的人往往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灾难一件接着一件,有很多很多的麻烦。生活其实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软他就硬,你弱他就强,但是你如果跟它死磕到底的话,你就会发现,生活也不过如此,它反而会向你低头。你要记住,决定生活质量的,是你的努力程度,是你对待生活,对待生命的态度。有时候,我必须活得自信一些,硬气一些,你一味的忍气吞声,并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好处,别人也不会就此放过你。所以你必须拼命努力,认真生活,你才能获得一些你想要的东西。很多家人会告诫自己的孩子说“吃亏是福”,其实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这样,吃亏不但不是福,还会让你继续吃亏下去,直到你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彻底陷入混乱。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承担的压力其实要比男性还要大。女性往往会因为家庭和孩子牺牲掉自己的事业,时间长了,就很有可能遭到爱人和婆家的不满,对其挑三拣四。当女性在婆家受委屈的时候,娘家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虑,也会劝女儿多做忍耐。但是你能在乎这些枷锁吗?如果你一味的忍让,一直不幸福的只能是你,你将会背负着越来越多的痛苦和压力,越来越不敢吱声。别人看到你说话大声,就说你没有修养,你便温柔细语。但是只要你没有干扰到对方,你就没有必要去改正,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舒不舒服,而不是过多的在意别人的感受,都是第一次做人,何必为了别人,委屈了自己。忍让要给对的人,要给该给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低头。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学的第一个词应该是勇敢,只有勇敢,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相信,只有勇敢,我们才能去抵御这个世界上的种种不美好和不公平,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生活。别人打你你不敢还手;小偷抢了你的手机你不敢报警;同事背地里使绊子,让你遭批评,你不敢反击,你就永远会被当成软柿子捏。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你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你必须要强硬起来的。所有的幸福都是靠斗争得到的,绝对不是靠跪着乞求别人得来的。人不狠,站不稳;心不狠,难立足,你如果太心软的话,就没有必要去抱怨这个世界多么多么的不公平,因为这本来就算一个对穷人积极苛刻,对富人百般温柔的世界。生活是可以创造的,幸福是可以争取来的。其实大多数人想要的生活,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但是很多人不敢去闯,不敢去拼搏,最后只能落得个一事无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困顿。行百里者半九十,不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不和这世界拼个你死我活,你怎么能够配得上你的梦想,你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人要想干成事,必须让自己脱离舒适区,时刻保持饥饿感,这样你才会机敏,你才会果敢,才不让成功变成遥不可及的梦想。狠下心来,摆脱那些人情世故,鸡毛蒜皮的小事,拼命的去努力,追逐你想要的一切。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定义成功的标准也随着变化。在这功!利的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事业有成就,财务能自由就算是成功人士。不可否认,当我们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会赢来别人的羡慕和妒忌,当我们功成名就,会赢来别人的仰慕和巴结,可是,当他人都觉得我们是最幸福的人,我们就真的幸福吗?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引起内心的温暖和快乐,那我们的幸福该何处找?对于所谓的成功人士,我们不妨由最表面的“成功”两字说说,对于大多人而言,一个人拥有的东西越多,在旁人的眼里他就越成功。这些东西中最显于外的就是那些有形的物质的东西,比如豪车,豪宅,名表,昂贵的衣服,包包和鞋子,山珍海味…其次的就是那些无形却能用来换取有形之物的东西,像是名利地位,股份,利润…这些东西常被人们称为“功利”。普遍来说,大部分人在社会上对成功的评价标准都是以“功利”来论成败。当然一个人能凭借着一己之力拥有这些东西,必然有过人之处,这确实是无可争议的“成功”。除了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有另一类东西,它不能为我们直接带来物质享受,却比物质更温暖,更有内涵和亲和力。通常我们称之为“修养”。它包括了“修身”和“养性”,修身作用于身体,修身能体现我们拥有健康的体格和姣好的容貌;“养性”作用于“性情”,养性能体现我们拥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气质,翩翩的风度,友善的态度。一个若有健康的身体,即使他不名一文,不能享受物质带来的奢侈快感,但是他有健步如飞的自由;一个人若是风度翩翩,即使他没有名利地位,但却能常常讨人欢喜,处处受人欣赏。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风度是一种力量”,也是一张独一无二的个性名片。而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他何尝不也算是个“成功人士”?只是很多时候“修养”这东西十分低调,不易察觉,所以大数人定义成功的标准也会常常把它忽略掉。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当前社会大多数人跟随的风尚,有些人去健身房健身,去上瑜伽课修身,去上国学课或情商课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培养自己的风度,就证明了大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把“修身养性”作为了一种值得追求的“成功”。以上说的“功利之功”或是“修养之功”,都归纳为“成就外功”,当然后者比前者更贴近内在,不过它们有两个共同性,那就是能用金钱购买,另一个更为本质的共同点是:虽然我们能拥有它们,但是它们并不真正属于我们,我们也无法永久占有它,它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因为“拥有”和“失去”本来就是一对相生相伴的双胞胎。我们现在拥有的金钱,名利,权势,也不真正属于我们,从长远来看,它们始终在人与人之间川流不息,永不常驻。权势地位从来都是从这个人流向另一个人。今天上任,明天下任,权势地位一直虚位等待。金钱流动速度比地位更快,而且更远,从东方流向西方,再从西方流回东方,从这个人的帐户转向另一个人的帐户,跨遍整个世界。还有就是人们的“美貌”“体型”“气质”它们都好像是属于我们的东西,虽然与功利层面的东西不大相同,相比显得实在多,但是,我们却忘了一件事,这些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时间统统都能带走。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是否意识到,最终将无何奈何,世上最忧伤的事情莫过于此。这些东西看似是属于我们,其实是我们从时间里借来的,只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却从来没有永久的拥有权。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外在于我们的东西”,那么到底什么东西能真正属于我们,永久常驻不流逝呢?哲学家叔本华谈论人的本质时,他为人区分了三个不同的层次,最外层是我在他人眼中是怎么样的评价?(What do I look like in other people’s eyes)。这一层是最普遍,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即是别人觉得我怎么样,觉得我美吗?觉得我帅吗?觉得我活的幸福吗?换种说法就是人们常说的“面子”,在这一层,与其说我们关心自己的感受,还不如说我们在乎别人的评价。中间那层是我们拥有什么?(What Do I have)”。这一层的焦点在于我们实际拥有。最内的那层“我是谁(Who am I)”。探索到这层的人相对较少,因为它隐藏太深,即使说它是一切智慧的起源,也不为过。到达这一层次的人,追问的是自己的本质,那是一些看起来不清不楚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精神人格,我们的灵魂。它超越了时间掌控的范围,即使死亡也无力夺取,人不在了,人格还在,魅力还在。心灵的幸福即是最高的成功。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人啊,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知道“我是谁”是人生抛给每个人的谜题,别人回答不了,只有自己才能回答。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能解开谜题,当一个人知道“我是谁”,“我是个怎么样的人”才能知道“我该何去何从”,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活出自我”。而当一个人搞清楚“我是谁”时,他就会有所觉悟,找到那一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往幸福的道路。知道“我是谁”即是“自知”,这就是真正深入在我们体内的东西,它决定了我们的心灵,精神,人格,灵魂,别人拿也拿不走,抢也抢不走,因为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弥漫在我们周围,停留在我们的凝视中,时间也无法卷走它,因为流淌在心灵的血液永远不会干枯,它常驻而永不流逝。那是一种高贵的幸福,就算没有太多财富,你可以凭着自己的德行而幸福。就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阿尔伯特史怀哲,他主动放弃了富裕的生活,投身于非洲医疗救助,长达50多年;就算失去了和家人见面的自由时间,他还是可以为人格完整而深感幸福。幸福显然就是一种神圣的感觉,因为它来自心灵的确认与热爱,实现这样的幸福也就成就了真正的“内功”。功利之盛能压倒人,修养之美能愉悦人,灵魂之高贵能拯救人,意志之坚定能振奋人。成就内功是成功的精髓,唯有它能使人发现幸福。真正的成功必定是幸福,而人最高的成功莫过于是心灵的幸福。当然人各有志,“成就外功”或“成就内功”对每个人定义成功而言各不相同,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要成为全面发展的成功人士必须内外兼修——修炼外功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修炼内功以欣赏精神世界的海阔天空,实现心灵的安宁与幸福,那即是最纯粹而又美好的快乐。当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因为追求名利物质的生活而逐渐远离精神家园时,当我们在这功利的社会迷路而找不回通往精神家园的方向时,当我们在物质财富飙升后也感受不到幸福的温馨时,或许我们需要冷静下思考一下,让心灵感受到幸福才是我们最高的利益。说话,是每个正常人最简单的能力,往往我们说一句话,毫不费力,却因为多说一句话,而招惹是非。做人,不能太过自我,要考虑到所处的说话环境,顾及他人的感受,有所把握,然后才能好好说话,好好生活。说话是一门艺术,不会说话的人,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会说话的人,在生活中,才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有时候,宁可无言,也别话多;有时候,即使都知道,也别多说。我们要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更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要保持沉默。有些话,只适合藏着,不适合说;有些事,只适合看破,不可以说。看清一个人,没必要拆穿;讨厌一个人,没必要翻脸;看透一件事,没必要说破。心里明白,嘴上不要说出来,这样才不会伤到自己,招惹别人。人生路上,要学会沉默,该明白的要明白,该看透的就要看透,不该说的就不要说。要明白,学会说话,说好话,是人的一生中必修的功课。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最容易出口伤人,也许是有口无心,图个痛快。但是生气的话往往失去了理智,伤人伤己。等你冷静下来的时候,后悔也无用,话从口出就会覆水难收。极度生气的时候,最好能够自己冷静片刻,忍住冲动的表达,给自己留点余地才不给自己惹祸伤身,免得犯下大错。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这句话告诉我们,祸从口出。很多时候你无心的一句话,恰恰让别人抓住了把柄,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乱说话。很多时候,沉默好过乱说话。不懂的事情,就不要胡乱开口;有些得罪人的话,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要说出来。喜欢沉默的人,不是真的不懂,而是心里太明白,有些话说出来,只会惹人讨厌,我们又何必给自己招来烦恼?曾经无话不说,现在什么都不想说,这是因为你越来越成熟了,看透了社会。有的人,故意在诋毁你,巴不得你愤怒,你就什么都别说,让别人失望。有人故意挑拨是非,就是希望你与人争吵,把矛盾放大,你就是不去理会,让别人无可挑剔。有的人,见不得你好,就背后算计你,让你防不胜防,你就远离他,不与他起争执,活得安静从容。你要明白,与小人争来争去,你会越来越烦恼;与家里人吵来吵去,家庭就不会和睦,每天都不想回家了。天天与你见面的人,多半是为了工作和利益,不见得是朋友;常常联系你的人,也许是牵挂你,也许是想讨好你,不见得是好心人。你不要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别把话说透了,更不要把话说绝了。真正聪明的人,说话很少,做事很多,凡事经过大脑。聪明之人,在说话上会非常谨慎,胡话不说,吹牛的话不说,更懂得什么时候沉默为好,为什么时候看透不说透,而那些自以为是之人,往往说大话,随心所欲的说话,岂不是那是祸害的开始,因为你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伤了别人。少说几句,没有人把你当哑巴;话说多了,就容易失言,容易招惹祸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看透一些事情,看清一些人,没必要说破戳破,自己心里明白就好,不要嘴上说出来,这样才不会伤人又害己。因此,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好好思考,谨慎自己的言语,宁可沉默,也切勿话多。你嘴里的话,就是你的人生路,学会好好说话,人生才会走的更远。余生很贵,愿我们都能好好说话,好好与人相处,被世界温柔以待。共勉!作者;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