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最大的洞穴(世界第一大洞厅影像全公开)
mc最大的洞穴(世界第一大洞厅影像全公开)深渊漠漠,倾流亚鲁王之河,格凸巍峨,其堂皇溢于敕言:」“2014-2020”滨临洞厅,造物主遗世之作。
“任何华丽的词藻来形容这个巨大的洞厅都显得无力”。
MC工坊特别策划
「地下苍穹
」
“2014-2020”
滨临洞厅,造物主遗世之作。
格凸巍峨,其堂皇溢于敕言:
深渊漠漠,倾流亚鲁王之河,
地下苍穹,非人子所能窥觇。
摄影/撰文:周元杰
版式:装甲兔儿
全文包含3段短视频,阅读预计需要18分钟
值得花流量的视频。
MC按:欢迎来到世界“超级”洞穴大厅——苗厅Miao Chamber,这是该洞厅影像第二次发布,更新了水下部分和洞穴生物系统。
1989年,中法探险队在考察紫云县格凸河伏流系统时,无意间发现这个巨大的洞穴厅室。据测定:该厅长700米,宽215米,面积12公顷,容积在700万至1000万方之间,相当于12个足球场大小。鉴于当地居民为苗族,得名“苗厅”。
2014年,英国研究人员通过激光扫描,绘制出苗厅三维数字模型,测量显示:苗厅底部面积达140 540平方米,容积达10 780 000立方米。这次测量使得“紫云·苗厅”超越“马来西亚·沙捞越厅”成为世界上容积最大的洞厅。 同年,由中国探险家主导的”地下苍穹“拍摄计划启动,对苗厅的影像拍摄一直持续到现在。
2019年,一支来自中国贵州洞穴潜水小组首次潜入苗厅水下空间,这也是人类首次探索世界最大洞厅的水下空间,并发现了“诡异”的水下图案。
格凸河(曾名“格必河 Gebihe”)流入燕子洞,在地下流趟6.3公里后,水流逐渐侵蚀两侧的岩石,剥离出壮观的洞厅。
苗厅洞穴地图。
龙之咽
(地图11-8)
苗厅下游的险滩峡谷。
探险队员乘坐皮划艇进入苗厅主洞道。
沿小穿洞电站大坝逆流而上,可以直接进入苗厅主洞厅,这是一条比较便捷的探险之路。
上午8时许,第一缕阳光从峡谷间洒下,坠入翡翠般的河面,离水面30米高的石灰岩穹顶,也被染上了闪烁的绿光。 尖锐的钟乳石悬于洞顶,如同一张贪婪的大口,探险队员将这里称为“龙之咽”。
船行约200米的距离,水色由绿变蓝,河水消失在一片乱石滩中……在贵州,当地人把这样的河流称为“断头河”,意思是找不到源头的河流。喀斯特地区,河流凭空“出现”或者“消失”的现象司空见惯,不过河流并非“消失”,而是进入地下,成为“伏流”,也就是常说的“地下河”。
上世纪90年代,大胆的摄影师计划拍摄苗厅。这是个宏大的工程,为此,当地政府还专门搭供照明使用的专线。很难考证使用灯光的数量和功率,不过,照亮1000万方的地下空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至今日,在苗厅内,还倒伏着当年拍摄专门搭设的木制电杆。
上午8时许,第一缕阳光从洞口射入洞内。
探险队员划着皮划艇,独自在“龙之咽”游荡。
2019年2月19日,一场“蓄谋已久”的水下探险在苗厅出水口展开:三名潜水员计划潜入苗厅水下一探究竟。这是贵州技术潜水团队独立进行的洞穴潜水行动,也是人类首次探索世界最大洞厅的水下空间。
洞穴得不到阳光的照耀,水冰冷刺骨,其中富含钙离子,色泽幽兰透亮,如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西那枚“海洋之心”,让人充满遐想,又敬而远之。在内陆地区,水很少能呈现这样的色泽。以苗厅的规模推断,它的地下河应该是个壮观的地下水世界。但对于首次探访的潜水员来说,除了知道这里从来没有人潜过,其余的一无所知。
~以下为2019年2月、11月苗厅潜水实况~
黄睿斌,贵州贵阳人,7年潜水经历,2018年在菲律宾PG岛潜入水下120米深度,创造了他的个人最好成绩,这也让他成为贵州潜得最深的人。
张旭东(右一划船),贵州铜仁人,PADI专长潜水员训练官,他创立了贵州首家潜水俱乐部,引进了休闲潜水培训和洞穴潜水。
苗厅登陆点附近,随行水下摄影师准备入水。(曾亮 摄)
潜入巨穴,黑暗将一切统治,虚空中,强光手电的光亮如同一盏微弱的烛光。
首次苗厅水下探索的潜水员:张旭东(左一)、黄睿斌。
水下就像某颗遥远的岩石行星表面,荒凉、单调,没有任何生机。红色尼龙绳是潜水员布置的导线,虽然洞中的水看起来清澈无比,其实里面蕴含了大量泥沙,一旦被搅动,泥沙会从四面八方泛起,模糊潜水员的视野,很多时候,返回的过程只能依靠手中的导向绳,在“零”视野的环境中,凭触觉找到出路。
水下26米区域,岩石上出现了大量的阿拉伯数字“3”,这些“3”字有拇指大小,或单独出现,或相互排列成带状,深褐色的,在浅色的岩石上显得非常醒目!用手触摸,没有任何的凹凸感。它太过于规律,绝对不是岩石天然形成的纹理。
图像局部放大。
潜水员将苗厅水下采集的视频影像与地质、生物学科的专家进行交流,获得了一些有趣的假设和推论:苗厅水下出现的连续“3”字,极有可能是某种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因为没有取得实物标本,这些符号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定论。
更多苗厅潜水的细节,敬请关注MC工坊特别策划——
《潜入不可知》
驼峰大厅
(地图8-7)
《国家地理》杂志制作的“苗厅3D影像图”,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苗厅由两个类似驼峰的巨型腔体组成,制图师还特意在洞厅内制作了一架客机作参照。
“苗厅3D影像图”局部放大。
顶部阴影为 “黑色空腔”,至今无人探访。
虚空,黑暗,干燥,巨大——这是驼峰大厅的直观感知。
苗厅的主厅,是两个空心的山体联通而成,形似双峰驼的一对驼峰。连接两个厅室的是一段较为低矮的通道 ,有地质学家认为,它实际上被分为两个大厅。
关于苗厅的形成,地质学家这样描述:
首先是大气降水沿岩石孔隙、裂隙、层面等渗入岩体,并对岩体进行溶蚀、扩大形成地下空洞;随着空洞的逐渐扩大,水流汇集到洞中形成地下溪流或地下河;地下河形成后,在重力崩塌作用、地下河的溶蚀作用、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使洞腔进一步地扩大,慢慢地,狭窄的洞道逐步扩展为宽大的洞厅;随着洞厅的不断“生长”,顶层的岩石越来越薄,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垮塌形成“天坑”。
驼峰大厅底部散落堆积的巨石就是苗厅“生长”的证据,其中一些石块非常巨大,有的超过6层楼房,这些如同小山一般的巨石,都是从洞顶掉下来的。最近的检测显示,苗厅顶部离地表最近的地方仅50米,在地理上如同鸡蛋壳一般薄。幸运的是,捅破这层“蛋壳”还需要很长年岁。
垮塌的巨石,将洞厅底部重新塑造,要深入洞厅深处,就必须穿过这些巨石群。驼峰大厅,简直是一个巨石的堆积荒原,虽然广阔,但是根本没有路!只有无休止的向上攀登、穿越裂缝、匍匐前进……
迷宫!而且是立体的迷宫——最老道的探险队员也坦言,没有走过一次完全相同的路!不迷路的情况下,穿越“驼峰大厅”至少要花3个小时。
苗厅仍有一些部分是完全未知的。第二个“驼峰”130米高的洞顶上方,存在一个巨大的“黑色空腔”,探险家认为,这可能是全新的通道,2014年-2018年,陆续有探险者试图登顶“黑色空腔”,但均已失败告终。
垮塌的巨石,将洞底重新塑造;形成了一个遍布沟壑、水潭、断崖、陡坡的迷宫。穿越苗厅,异常艰难!
很多时候都是手脚并施的在缝隙中爬行。
上图的光点来自两位探险队员的头灯,他们所在的位置刚好位于两个“驼峰”的连接处。花了10分钟的时间,他们才站在这块约5层楼高的巨石上。
大厅底部零星散落着清澈的水潭。
“驼峰大厅”并不是岩石的荒漠,在一些水量充沛的地方,生长出漂亮的钟乳石幔。
2014年,洞穴探险家首次尝试攀登苗厅“黑色空腔”。
站在“擎天柱”下,人显得非常渺小。很难相信,这样巨大的石柱是水滴形成的。“擎天柱”——世界级地质奇迹——高达35米的钟乳石柱,足有14层楼高。发现伊始,就成世界上最高钟乳石柱之一。 根据苗厅的情况推断,这里钟乳石的生长速度约是每100年生长11毫米,要形成35米高的钟乳石,至少需要35万年。 在国内的旅游洞穴中,十来米高的钟乳石柱就非常叹为观止,而苗厅中20米以上的巨型钟乳石柱就有4根。
钻石大厅
(地图9)
苗厅主厅前往钻石大厅的入口。
钻石大厅位于登陆点右侧,整个洞厅北部。这是苗厅内最吸引人部分,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名字 ,也许就是传说中亚鲁王宝藏埋藏之地 。
钻石大厅面积约600平方米,洞厅的中心有连片的钟乳石群, ——这是 隐藏了无数闪耀的“钻石”的地下洞窟,在头灯的照耀下,这些钟乳石闪闪发亮,如同夜空中的繁星!
这些闪光点是亮晶方解石(sparry calcite),是碳酸盐岩结构组分之一,是直径为0.01毫米(10微米)或更大的方解石晶粒, 作为异化颗粒的胶结物出现于碳酸盐岩中。 异化颗粒下沉到水盆地底部以后,由碳酸钙达过饱和的粒间水沉淀结晶而成的。 由于不规则的晶体结构,将光线向不同方向反射,形成了如今的景观。
钻石大厅的另一端,是苗厅的另一个入口——天窗。
从钻石大厅内观察连接驼峰大厅的通道。
钻石大厅的钟乳上富含方解石微粒。
钻石大厅的“银雨树”。
连片的钟乳石组成了“地下石林”。
“泥沉积”,这是一张有趣的沉积方式,塑造出一片微缩万峰林。
“泥沉积”就像一处精心设计的地理沙盘模型。
~钻石大厅视频影像2014~
钻石大厅面积约600平方米,在洞厅的中心,有连片的钟乳石群,在头灯的照耀下,这些钟乳石闪闪发亮,如同夜空中的繁星!
断尾长廊
(地图7-6-5)
在长廊边缘,可以看到明显的红褐色水文线,一直延伸。这是雨季时,携带浑浊泥沙的格凸河地下伏流在洞壁刻画留下的。
在驼峰大厅的尽头,洞厅突然收窄,翻过一座石门,前方,一个三角形的隧道一直向前延伸。
这是“断尾长廊”——一个现实的科幻电影场景。隧道平均高度在28-40米之间,最宽的地方超过50米。两侧的洞壁,犹如人工开凿般的规整,底部是柔软细密的河沙,光线被黑暗一点点稀释,最终全部溶解在未知的黑暗中。身临其境,远古外星人理论者一定会认为:只有超自然的力量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这也许是一个秘密飞碟基地……
想象到此为止。仔细观察“断尾长廊”周边环境,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如果此时暴雨突降,探险队可能全军覆没。
这并非耸人听闻,在长廊边缘,可以看到明显的红褐色水线,一直延伸。这是雨季时,携带浑浊泥沙的格凸河地下伏流在洞壁刻画留下的。水量充沛时,地下水将灌满整个长廊的三分之二,或许还会更多。探险队员所处的位置,就是这条地下大河的河床。现在,这条地下长河并没有干涸,它只是“休眠”。雨季来临时,它将用澎湃的水流,拒绝所有好奇者的探访。
两侧的洞壁,犹如人工开凿般的规整,底部是柔软细密的河沙,光线被黑暗一点点稀释……继续深入,脚底的细沙变成了淤泥。
在长廊末端,整个空间逐渐变矮,伸手便能触摸到头顶的岩石。
在长廊末端,河流重新出现,继续逆流而上。就能到达格凸河燕子洞。
断尾长廊的其中一处,有着令人兴奋的发现,在一个个泥潭周围,形成了一个个由细菌、菌类、无脊椎动物组成的“地下生态圈群落”,这是一个独特的生物群落,该区域属于终年无光区,这里生活的生物都是非常稀有的“真洞穴生物”。
早期的观点认为,地球之所以适宜生命生存,是具备了生命存活的三要素:阳光、水和空气。阳光是热量的来源,是万物的根基。不过对于真洞穴生物来说,阳光并不是必需品。
与那些人们臆想出来的张牙舞爪的洞穴怪物不同,现实中的洞穴生物通常瘦弱、胆小、行动缓慢。洞穴生物得不到阳光辐射,它们的色素逐渐退化,通体灰白或者透明;它们的视力逐渐退化,甚至没有眼睛,腾出来的身体空间可以贮藏更多的脂肪;它们进化出了细长而敏感的触角,能够通过敏锐的神经中枢来感知气压和温度,捕捉声音和气味的细微变化;它们可能会遇到几个月都没有食物的情况,为了生存下去,新陈代谢变得极为缓慢。
考察队员在拍摄洞穴生物活动。(赵飞 摄)
噬铁细菌。
一个由细菌、菌类、无脊椎动物组成的“苗厅生态圈”。
白色的真菌与洞穴蟋蟀。(蒋勇 摄)
这是一只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昆虫,通体白色,肢体纤细;它的头部很小,分辨不出眼睛和口器,它的头顶有一对触角,并不是很长;躯干纤细,前足较短,紧贴胸部两侧,有两对步足,交替前进,移动缓慢;腹部呈柳叶形状,上面隐约有纤细的白色茸毛。
大航海时代后,人类探索的脚步已经遍布了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而那些存在于《山海经》上的神奇动物,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被研究、分类、整理,制作成一个个标本。很多不幸的物种,从发现伊始,便开始走向灭绝。这是人类无休止的好奇心带来的代价。留下视频而不是实地探访或许能避免源源不断的人类活动造成悲剧性后果,它们应该继续过着不被打扰的生活,在地下的伊甸园,孤独而优雅地活着。
断尾长廊尽头,地下河平静得就像一块翡翠,但是它只是休眠,积聚能量,等待奔腾。
2019年苗厅探索小组部分成员合影。(曾亮 摄)
-END-
鸣谢:
中共紫云县委宣传部、
G TV极限贵州项目、贵州省洞穴协会、
乔木探游俱乐部、贵州潜水俱乐部、嗨库极限俱乐部
转自:Photo Zero MC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