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地点:赵匡胤陈桥兵变迷局 为何非要去陈桥驿转一圈再回来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地点:赵匡胤陈桥兵变迷局 为何非要去陈桥驿转一圈再回来军队方面的设置,除了地方军队以外,中央禁军是保卫皇帝和都城的精锐部队,属于皇帝的近卫军。禁军又分为三个部分,殿前司、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兵变前,赵匡胤职位为“殿前都点检”,是禁军之一的殿前司最高掌管。后周军制总体沿袭唐、五代时制度,但做了改革,加强皇帝了对军队的控制。管理机构方面,在中央设置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包括地方军队和中央禁军,涉及军队的调动,军事将领的调动等等,是国家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陈桥兵变连环画封面实际上,带大军出城转一圈,不但不是多此一举,还是整个篡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只有转好了这一圈,最后才能十拿九稳,转不好这一圈,说不定前功尽弃、人头落地。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后周的军队制度说起了,这本身很复杂,这里就简单说几句关键的。陈桥兵变位置图
【@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创,码字不易,认真码字更不易,希望您能关注本号。您轻轻一个关注,一个点击、一个赞、一个评论,就是对原创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谢!】
周世宗柴荣死后半年,柴荣手下大将赵匡胤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周静帝禅位,自己当了皇上,建立大宋。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里不再多费唇舌。但是,各位有没有想过,整个兵变的过程,为何赵匡胤非要带领大军要去城外转一圈呢?为什么不直接在城里直接发动兵变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周世宗柴荣画像,赵匡胤为其手下大将
这当然不是赵匡胤没事找事,了解个中原委之后,你就会恍然大悟,《宋史》里记载的说赵匡胤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部下黄袍加身的说法,不过是替尊者讳罢了,实际的陈桥兵变,从头至尾都是精心设计的一出大戏。
陈桥兵变连环画封面
实际上,带大军出城转一圈,不但不是多此一举,还是整个篡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只有转好了这一圈,最后才能十拿九稳,转不好这一圈,说不定前功尽弃、人头落地。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后周的军队制度说起了,这本身很复杂,这里就简单说几句关键的。
陈桥兵变位置图
后周军制总体沿袭唐、五代时制度,但做了改革,加强皇帝了对军队的控制。管理机构方面,在中央设置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包括地方军队和中央禁军,涉及军队的调动,军事将领的调动等等,是国家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
军队方面的设置,除了地方军队以外,中央禁军是保卫皇帝和都城的精锐部队,属于皇帝的近卫军。禁军又分为三个部分,殿前司、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兵变前,赵匡胤职位为“殿前都点检”,是禁军之一的殿前司最高掌管。
如今的陈桥驿,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由此可知,兵变前,赵匡胤虽然握有殿前司禁军,但并不掌握另外两支禁军: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同时,军队如果要调动,需要枢密院下达命令,赵匡胤无权调动军队。如果赵匡胤只是把自己的殿前司这部分禁军拉出来搞政变,那么结局自然不会好看。
怎么办?于是,首先,赵匡胤需要找到一个调兵的理由,想办法把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这两支禁军也控制到手,让全部的禁军都支持他政变。
如今的陈桥驿,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一顿冥思苦想之后,于是“边境传来辽国大军进犯的战报”,朝中一顿慌乱。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之前一直追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屡建战功的赵匡胤顺理成章的拿到调兵的权力,他这个把握还是有的。然后,因为来犯之敌强大,自己的殿前司自然不够用,于是,全部禁军都可以调用,目的达到。
如今的陈桥驿,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但是调用归调用,要让这些人死心跟着自己谋反还是很困难的,毕竟不是自己的部队。这时就需要把大军集中起来洗洗脑,于是大军开到城外的陈桥驿,然后什么“看见两个太阳”“点检做天子”,军中出现各种谣言……一大堆戏码加持以后,全部大军已经“惟命是从”了,然后顺理成章黄袍加身,一个转身就是天子了。
宋太祖画像
还等什么?回城。守门的是事先安排好的,城里的禁军都是之前挑剩下的老弱病残,除了个别想抵抗的将领很快被斩杀以外,整个开封城就被赵匡胤带回的大军兵不血刃拿下,创造了改朝换代没有流血的奇迹。
听完这些,明白了吧?这出城绕一圈得有多重要,也正是这绕一圈,让史书里记载的被迫、没有预谋的说辞显得多么可笑。
因为爱读历史……
所以我们目睹沧桑,我们经历辉煌,
所以我们胸有沟壑,我们处变不惊,我们谈笑风生……
和@趣正史一起,去历史中结识千姿百态的人,去经历波澜壮阔的事……
希望您能关注本号、支持本号,您轻轻一个点击、一个赞、一个评论,就是对原创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