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听见爸妈一句话挖出200万(安徽一老农嘟囔着数字)
村民听见爸妈一句话挖出200万(安徽一老农嘟囔着数字)小伙名叫宋良友,1928年9月生人。也是在这一年五月,长江北岸,安徽北部小城怀远,发生了一件小事:一个朴实农家小伙自愿参军报名,牟足了劲要跟着部队打蒋匪军。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位险些被岁月尘封的人民英雄,将档案中的任意一条单拎出来,都是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履历。而令大家疑惑的是,这样一位在战场表现突出的战斗英雄,为何直到今日才为世人知晓?1949年4月至6月间,长江两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云集长江北岸,即将发起对国民党集团长江防线发起决定性的一击,这一战同时也将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018年,安徽淮北市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
这本是职能部门一次例行的事务工作,但在整理退伍军人档案信息时,一份特殊的表格引起工作人员的好奇。
按以往的经验,信息填报无非注明入伍年份、服役时间、功劳记录等等,从格式上看,这份表格堪称标准。令人们惊讶的是表格上填写的年份:1949年5月参军,1950年入朝作战,曾立战功。
而单是将这份战功的内容念一遍,就足够令人头皮发麻: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两次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位险些被岁月尘封的人民英雄,将档案中的任意一条单拎出来,都是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履历。
而令大家疑惑的是,这样一位在战场表现突出的战斗英雄,为何直到今日才为世人知晓?
1949年4月至6月间,长江两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云集长江北岸,即将发起对国民党集团长江防线发起决定性的一击,这一战同时也将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也是在这一年五月,长江北岸,安徽北部小城怀远,发生了一件小事:一个朴实农家小伙自愿参军报名,牟足了劲要跟着部队打蒋匪军。
小伙名叫宋良友,1928年9月生人。
委婉的说法,1928年对宋良友一家来说,不能算是特别好的年份。
那一年,国民政府在徐州集结,即将发动“二次北伐”,大决战电影中蒋介石追忆那年徐州“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名场面便诞生于此。四个整编集团军十余万人马浩浩荡荡北上山东,和北方的奉系军阀“共襄盛举”。
军阀混战中,日本人也趁虚而入,无耻制造“济南惨案”,无数中国人命丧日寇屠刀之下。
而不太委婉的说法,自1840年西方殖民势力以武力撞开古老中国的大门,开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以来,旧社会人民就不知道啥叫好年份。
据宋良友自述,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父母别说供他读书,连养活一张嘴都费劲。
无可奈何,小宋良友童年时一直在外面讨饭为生,住的是草窝,穿的是破衣烂衫,吃尽了苦头。
而国民政府连年以来持之以恒地不当人,纵容地主官僚侵占土地、剥削农民,亿万贫苦人家就这么挣扎在极端的困苦之中,不知黎明何时会到来。
打小就吃不饱饭的小宋良友,那时有了一个模糊的执念:要彻底改变受欺压的日子,就要彻底推翻这个吃人的旧世界。
小宋良友的念头,无疑是那个时代亿万贫苦工农共同的期望。
于是,在1949年,21岁的宋良友加入解放军,跟随千万怀揣同样信念的战友一起,向即将崩溃的蒋家王朝发起最后的冲锋。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
此时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但外部环境却不允许国家安安静静搞建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朝鲜人民军一路向着南方高歌猛进时,来自大洋彼岸的威胁也悄然而至。
9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自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的后防被拦腰切断,攻势被迫中止。此时我国东北边境一带也遭到美军轰炸,东北同胞的惨痛经历再次唤醒了宋良友的记忆。
那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被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欺压和凌辱的记忆,是幼年时吃不饱饭,被洋人扶持的买办政权逼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记忆。
曾经,为了不让家人再过苦日子,他毅然加入解放军。今日,国家的危难摆在眼前,宋良友满腔热血地做好准备,为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奔赴边疆。
而放眼国际局势,面对美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姿态,摆在当时中国人面前的无疑是两个选项:是将战争留给下一代人,还是在这一代解决战争。
对此,我们的回应果断而坚决: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作为首批入朝部队,隐秘开赴朝鲜前线。
第9兵团下辖20、26、27三个军,而其中的第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是宋良友所在部队的番号。
这是宋良友牢记了一辈子的部队番号。几十年后,当人们再问起宋良友那段峥嵘岁月,老人依然会用他不再清晰的口齿说出那串清晰的数字:27,81,241。
秘密入朝之后,宋良友所在的27军很快迎来的第一场残酷的战斗,所面对的敌人,是声名赫赫的美陆战一师。两军战斗地点在朝鲜北部山区的新兴里,在它附近,是一个更为如今的人们所熟知的地标:长津湖。
在连队里,宋良友身材魁梧,被选拔为轻机枪手,同时,他还是尖刀组的成员,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
在朝鲜战斗的2年多时间里,宋良友已记不清究竟经历过多少次战斗,但在那么多场惊心动魄的血战中,数宋良友记忆最深刻的战斗,还是发生在1950年严寒之中的那场炼狱之战。
1950年的长津湖地区,气温一度降至零下30度,缺少棉服的志愿军将士扛着风雪和严寒坚守阵地,这是人类意志和信念的终极考验。宋良友所在的241团听从81师师部指挥,在新兴里地区顽强阻击美陆战一师援军,随后又投入对美军北极熊团的围歼作战。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美军以优势火力不断向241团所在阵地发起轰炸,而在进攻阶段,严寒状态下,部队后勤补给极端困难,非战斗减员有时甚至超过战斗伤亡数字。
仗打到最后,双方都吊着最后一口气。宋良友和他的战友们死死钉在阵地上,哪一方先泄气,哪一方便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宋良友所在的连队损失惨重,战友几乎全部牺牲。战斗到最后,美军的炮弹在他身边炸开,宋良友当场被气浪掀翻,坠入悬崖中。当他模模糊糊醒来时,一摸后腰,肠子被炸出来小半截。
此时宋良友早已是见过大阵仗的老兵,他简单地包扎了自己,而后忍着剧痛顺着悬崖的藤条向上攀爬,期间还不慎摔落了一次,一度命悬一线。
但即使如此,宋良友还是坚持爬上了悬崖,顺利归队,而后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
在他身后,是12月1日的拂晓。
在初升的朝阳下,志愿军将士全歼了美军所谓北极熊团,创造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
但在光荣胜利的背后,志愿军将士也付出了惨痛的牺牲。
在后方医院,宋良友收到了志愿军司令部为他颁发的一等功荣誉。
多年以后,当老人的子女问起宋良友收到通知时的心情,老人颤颤巍巍回答,“高兴,高兴”。
而后,老人却掩面痛哭起来。
那场发生在冰天雪地的战斗中,第9兵团20军担任穿插迂回任务,损失最为惨重,其次为27军,主要担负攻坚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斗中减员人数超过5.2万人,其中单是阵亡将士,便达7000人以上。
宋良友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血战中,有三个连队甚至没能等到冲锋的号角,全连将士生生冻死在了阵地上。
后来的日子里,他总是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没资格再去享受祖国的特殊待遇”。
也因此,当宋良友退伍返乡时,他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宋良友多次参加战斗,他所在的241团始终奋战在战斗最激烈的一线,整个五次战役期间,宋良友的足迹从未远离过“三八线”。
但这些战场上的荣光,宋良友退伍返乡后,却从未再与旁人提起。
1955年春,伤痕累累的宋良友脱下戎装,回到家乡务农。此后,又服从组织安排,支援淮北煤矿建设,这一支援,就是整个后半生。
昔日的战功被宋良友深埋心底。多年以后,老人的儿女回忆,宋良友在煤矿做工时,甚至拒绝在矿上洗澡,怕的就是满身伤痕被工友看见,怕因这一身军功而被工友特殊对待。
他的后半生,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人民无上的热爱与奉献。
2013年,老人患上脑梗,过往记忆越来越模糊。后来的日子里,老人的小脑开始萎缩,第二年又因脑血栓瘫痪在床,很多事情老人都无法记起,惟有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部队番号记得最为清晰。
那是他对战友的思念,对逝去的青春和生命的缅怀。
27 81 241,这个数字老人一直都没有忘却。
2018年,安徽淮北市全市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老人的子女在表格上替他填写的“曾入朝作战立功”,引起淮北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注意。
这段被尘封的往事,终于得以展现在世人眼前。
2020年,92岁高龄的宋良友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偶尔精神头不错的时候,老人会坐起身,在子女的环绕下,轻轻唱起一首跨越数十年峥嵘岁月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歌声中,仿佛有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