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子路之前是做什么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子路之前是做什么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子路先生在市井的这段日子,就在这行侠仗义兼卖力气换米里安稳的流过。但是这样的安稳很快就要被打破了——因为,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子路先生“暴凌”了个不平凡的人。当时的子路先生并没想到,这次不打不相识不仅将彻底改变自己的一生,也将会为华夏文明的传续带来一抹明亮的颜色。2、师生初见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个小伙子虽是外地人,倒从不把自己当客,常常路见不平拔剑相助,当然偶尔也因误会出手伤人。不管怎样,他打起架来那是相当勇猛,一时间侠义之名和霸道之名在市井间流传开。这个少年虽然勇武好斗,但是穿着整体来说其实一点也不在人之上,甚至可以说很寒酸。他常常拿猎物换米,或者在城里苦役赚精粮回家。时间久了,大家渐渐熟悉他,知道这个家伙叫仲由,字子路或者季路,年二十来岁。他的家在百里之外的一个叫卞里的地方,是郊野人家,家里父母在堂,应该是个底层的猎户。因为家里贫穷,年轻的子路先生想让父母能吃口好点的饭,于是就起早贪黑劳

翻开《论语》,我们会发现,在夫子的门生里有几位先生出镜率特别高。其中有一位先生很可爱,问了很多冒冒失失的问题,犯了不少小错,也被夫子不带脏字地骂过很多次,但是最终成为了令人敬佩的人。终其一生,他虽没有写过一部著作,但他的事迹却被后世学者一再提及,最终成为了华夏文明长夜中一颗不灭的星。这个人就是子路先生。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子路先生的故事。

子路之前是做什么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1)

一、粗野而武 幸遇恩师

1、子路背米的故事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景王时代,山东曲阜的集市上常常出现一名奇装异服的少年。《史记》记载他的穿着打扮是这样的:冠雄鸡,佩豭豚。这个意思大概是带着插着雄鸡尾羽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獠牙装饰的长剑。这样的打扮,放在哪朝哪代都是相当另类的。古人有以物象志的习惯,所以不认识他的人看了他这身打扮就知道这人肯定像公鸡和公猪一样好斗。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个小伙子虽是外地人,倒从不把自己当客,常常路见不平拔剑相助,当然偶尔也因误会出手伤人。不管怎样,他打起架来那是相当勇猛,一时间侠义之名和霸道之名在市井间流传开。

这个少年虽然勇武好斗,但是穿着整体来说其实一点也不在人之上,甚至可以说很寒酸。他常常拿猎物换米,或者在城里苦役赚精粮回家。时间久了,大家渐渐熟悉他,知道这个家伙叫仲由,字子路或者季路,年二十来岁。他的家在百里之外的一个叫卞里的地方,是郊野人家,家里父母在堂,应该是个底层的猎户。因为家里贫穷,年轻的子路先生想让父母能吃口好点的饭,于是就起早贪黑劳作想办法换钱,然后从百里之外的市集上买米,徒步背回家孝敬父母。而他每天却吃着藜藿这样的野菜和粗劣的汤饭,决计不会吃那些好米。

子路之前是做什么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2)

人们知道这件事情都感叹道:这后生虽然气性大、一副惹不起的样子,但是是个忠孝之人,本质真是不错。

2、师生初见

子路先生在市井的这段日子,就在这行侠仗义兼卖力气换米里安稳的流过。但是这样的安稳很快就要被打破了——因为,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子路先生“暴凌”了个不平凡的人。当时的子路先生并没想到,这次不打不相识不仅将彻底改变自己的一生,也将会为华夏文明的传续带来一抹明亮的颜色

这个被欺负的人,就是三十来岁的孔夫子。至于为什么暴凌,怎么暴凌的,史书上没说。但是肯定的是,夫子没还手,对被打一事也是没有恼羞成怒,还跟他讲了一些是非曲直的道理。子路先生觉得,这个人好奇怪:虽然长的高大魁梧不怎么好看,但是却丝毫没有粗鄙之气,和以前的任何一个“对手”都不一样。事后市井的人跟他说:“你知道这个人谁吗?这个人是孔夫子啊,人家射箭驾车骑马样样精通,而且力气过人,据说能手举城门脚踹老虎,还打不过你吗?人家是不跟你一般见识而已!

子路先生心里一震,平生最钦佩“英雄”,况且这位还是深藏不露的那种。子路先生心里有点澎湃了,好奇地问:“这个孔夫子是什么样的人?”

“就是那个学问非常高深的青年学者,前不久还刚刚开私学的。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现在没身份地位的人去求他,他也是教的,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情啊。

3、以理服人

子路先生不知道为什么,经历了这次初遇之后开始想要再次见到夫子,而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他从来不是个犹豫不决的人,于是很快准备了礼物,打听了夫子的住处,登门拜访了。

《说苑·建本》中记载了这次见面中的对话:

夫子对子路先生说:“您喜欢什么呢?”子路先生说:“喜欢长剑”。夫子说:“不是问这个。您的才能,再加上学习先王之道,哪里是一般人能赶得上的呢?”

子路先生第一次听人这么夸自己,觉得夸的相当恰如其分。但是学习这件事,年轻的大老粗子路先生先生真没觉得有那么重要。他问夫子:“学习也有好处么?”

夫子说:“如果人君没有谏臣就会出现施政上的错误,士人没有教、学方面的朋友就会失德。这就好像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比着绳墨的弹线去加工才能变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口耳通达。从师受学,重视发问,哪有不自然就成功的?违背仁德、厌恶士人成材之路的人,很快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天生自信心爆棚的子路先生听了并不怎么服气。他说:“那南山上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就能做成竹箭,用它可以射犀牛皮。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也能像竹子一样成材 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呢?”

夫子说:“如果给竹箭后端安上羽毛,前端安上磨快的铜箭头,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吗?

子路先生听完这番比喻,感觉眼前一亮,心里像是被敲击了一下,裂出一道缝、透出一束光,他隐约觉出那束光背后是他从来没见过的星辰大海。他匍匐而拜,充满敬意而郑重地说:“受教了!”

就这样,两个奇人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夫子门下添了一名自带保镖属性的追随者;子路先生,则成为一个大龄学童,成为了夫子最初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那批平民学生。

子路之前是做什么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3)

二、求学集义、闻过则喜

1、集义向全

在成为真正的先生之前,子路先生的求学之路上需克服的困难想必是不少的。他虽然天生条件很好,比如身体强壮、行动力强又有自然而成的忠孝之心,这些特质都特别适合学习华夏学问。但是子路先生的父母毕竟不是读书人,从小家里没啥学习氛围,自己之前也对学习这件事情还有偏见,所以学习基础本来就差。何况到了二十岁才开始读书明理,这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难的事情。

举个例子,如果统计一下《论语》里夫子批评学生的次数,恐怕荣获批评最多的那位学生就是子路先生。《论语》里记载了大量夫子和学生的问答,而子路先生问的特别多。华夏的学习体系特别重视学习者的提问,一般都是学生要先发问,老师视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启发学生,当学生真是问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老师才会直接教授。子路先生出身乡野,知礼守礼的根基到底不如世代传承家学的贵族孩子好,加上身心合一有啥说啥、性子又生猛无惧,所以提问就相当率直。夫子有时会训诫他用正确的方式提问,并晓之以理;有时候呢,也会因为他的提问敏感而不当,干脆就说不知道。一开始子路还纳闷,以为夫子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博学。

比如《荀子·子道》记载,有一次子路先生问夫子一个关于当时为父母守孝祭祀的礼节的问题,是这么问的:“鲁国的大夫披戴白练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在床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 子路先生把这件事情给夫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贡先生说了,子贡先生说,我帮你问问去吧,然后顺利的得到了答案。原来啊,夫子是鲁国人,他也是在鲁国教学,所以不能直接回答子路先生的问题。而子贡先生就直接就事论事地针对礼节本身询问,说的是:“披戴白练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在床上,这合乎礼吗?”孔子就回答说:“不合礼。”子贡先生对子路先生说:“你说老师有不知道的事吗?咱们老师还真就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是你问得不对啊。根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可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子路先生恍然大悟。

子路先生是幸运的,有着令人心悦诚服的明师,有着一起进步的同学。他渐渐学会很多以前不会的东西,除了经典上的道理,他还学会了驾车,学会了弹琴,学会了社交乃至从政的各种礼仪。通过按照华夏教学规范的全方位培养,子路先生从一介莽夫,逐渐朝着成为一个君子的方向走。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对夫子越了解越是打心里崇敬和感谢。他给夫子赶车,给夫子做保镖,只要夫子需要就侍奉左右,甚至夫子年老生重病的时候,不惜违背自己一向维护的礼义,坚持组织同学们给夫子准备一个高品阶的治丧委员会,为这事儿还被痊愈后的夫子骂了一顿。不过夫子也说,自从有了子路后,就“恶言不闻于耳”了。看来子路先生确实勇猛忠信之名闻名遐迩。

2、闻过则喜

上面说到子路先生的进步,也说到子路先生的感恩。但实际上子路先生的成长,和自己的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因为心直口快屡受批评,但是子路先生可不是个小心眼的人。他不光不会因为受到批评而觉得难堪、心生怨尤,反而会觉得很开心:“原来是这样,我又知道了新的知识,又可以改掉我不好的地方了!”这可以看出子路先生非常的好学。虽然他好学,但是绝不停留在单单追求博闻强识上,而是严格按照夫子的要求,尽力学一点就做到一点,也就是我们说的把所学都学到身上。子路先生曾经说:“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也就是说如果他还没把已经学到的做到,就会害怕学到新的东西。子路先生就是如此踏实地不打折扣地实践着老师教的学问。

3、难舍刚勇

但是有一点,子路先生却很难改掉,那就是过于刚直勇猛。之前我们提到过,见到夫子之前,子路先生就颇以自己好勇的这一特点而感到自豪。话说做个正直勇敢的人也没错,错就在于“过于”。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夫子虽然对这个学生批评很多,但是深知其忠信无私,所以对子路先生既是亲近,又是担心。于是在日常教学的时候,夫子针对他的这一性情也循循善诱,旁敲侧击过很多次。

有一次,子路先生自觉侍奉夫子时间最长,又是勇武之人,就问了夫子一个钓鱼性质的问题:“如果让您率领三军,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子路先生心里八成美滋滋地想:“是我是我。”没想到夫子却淡淡地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还有一次,子路先生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侍奉夫子,这种场景下免不了答对学问。其他同学要么和颜悦色,要么侃侃而谈,子路则一幅刚直强势而激进的架势。夫子看着三个心爱的学生乐了,骂了子路一句说:“若是像仲由这样,恐怕要不得其死了。”在论语里,这种敲打子路先生的话不少。即使是这么引导,也只是拉着狂奔野马的缰绳,那野马只是减了猛戾的冲劲,但骨子里的勇毅却一直都在。夫子当年的一句责怪的玩笑,没想到一语成谶,预言了子路先生的结果。但这都是后话了。

此刻,学习中的子路先生的勇,表现得更多的是坚守道义,将“做正确的事”这个原则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

而之后的子路先生又经历了什么故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后面小编再为您道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