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八字(六朝兴废事38玄学世界)
各朝代八字(六朝兴废事38玄学世界)桓温一介武生,虽然懂一些文学,但也还是半桶水的,所以他十分希望得到一些人对他的赞赏,说他如何厉害如何有能力,自认为自己是司马懿、刘琨这样的能文能武的大神。有一次桓温去打仗,看到了一位老妇人,结果那老妇人看到桓温就哭了起来(这,诬告还是陷害)。桓温就纳闷了,于是过去问那老妇人干嘛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当年刘琨手下的女佣,见到桓温会哭是因为她觉得桓温太像刘琨了。桓温听到老妇人说自己像刘琨,心里可是开了几百朵花啊,就差一蹦一跳去砍人了。这时的桓温也顾不上其他了,马上整理了下自己的衣服发型,问老妇人自己哪点像刘琨,眼神里满满的是期待。结果那老妇人说:脸像,但就是丑了点;眼睛像,就是小了点;胡须也像,就是红了些(桓温可是蓝眼睛的);外貌也像,但就是矮了点;还有声音也像,就是娘了些。本来满心欢喜的桓温听到老妇人这样一说,无非是被泼了一南极的冷水,本来开心到上月球的心情马上寂寞如雪了,一肚子不开心的桓
说完了清议和清谈,今天就讲一下在清谈之下的——玄学。
清谈是魏晋十分流行的一种风气,但清谈并不等于玄学,玄学是一种包含在清谈里面的一种主题,这个在上一篇也说过了。
随着西晋的灭亡,我国就进入了大分裂时期。在这个时期,玄学的无为和远离政治就逐渐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使得清谈之风主题变成了玄学。那么玄学应该怎么理解,清谈的形势又是怎样的呢?
要理解玄学,首先当然要从字面上去认识什么叫“玄”。玄的字典解释指的是一种颜色,近黑色但浅,泛指黑色。引申出来就是说幽远、不知道深浅,因为黑色给人一种神秘的不可探究的感觉,所以“玄”也指深奥神秘的谈论。这样就很好理解了,玄学就是说一些很神秘很深奥的话语,让你在云里雾里的,说了一天都不知道放屁还是打嗝,这就是玄学。
玄学在魏晋可以大放异彩在上一讲也说过背景了,今天主要为大家说的是,玄学的内容到底是如何的。
魏晋玄学十分兴盛,上至皇帝,下到扫地大妈厨房洗菜的,全都会知道玄学,如果你在朝廷当官,但不会玄学,那么你肯定会成为大伙的笑柄,绝对混不下去。就算你是权臣大家,皇帝你都可以不放在眼里,但玄学思想你却不能忽视,下面给大伙举下权臣桓温的例子。
话说桓温在东晋可谓气势凌人无法无天,皇帝在他手里完全就是一个摆设,他手握重兵不单只,还消灭了成汉、三次北伐,做皇帝就是分分钟的,但桓温却也受玄学思想的毒害。
有一次,桓温和殷浩、刘惔两位玄学大家清谈,桓温懂是懂玄学,但在这两位大家面前就显得差一截了,所以谈了没多久,桓温就脸红不好意思了,无地自容的他只好穿上戎装飞身上马去练武,通过展示自己的武功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才稍微让自己好受一些。还有一次,桓温看天下雪了,于是就想着去打猎,正好给刘惔看到了,刘惔就问他:老贼这身打扮想干嘛啊(老贼都敢喊出来,放在其他时期敢这样说早被剁了)?桓温当时都万人之上了,皇帝都敢废,但面对刘惔,也没有办法,于是应了句:我如果不这样,你们怎么可以那么淡定坐着高谈阔论这些。
桓温一介武生,虽然懂一些文学,但也还是半桶水的,所以他十分希望得到一些人对他的赞赏,说他如何厉害如何有能力,自认为自己是司马懿、刘琨这样的能文能武的大神。有一次桓温去打仗,看到了一位老妇人,结果那老妇人看到桓温就哭了起来(这,诬告还是陷害)。桓温就纳闷了,于是过去问那老妇人干嘛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当年刘琨手下的女佣,见到桓温会哭是因为她觉得桓温太像刘琨了。桓温听到老妇人说自己像刘琨,心里可是开了几百朵花啊,就差一蹦一跳去砍人了。这时的桓温也顾不上其他了,马上整理了下自己的衣服发型,问老妇人自己哪点像刘琨,眼神里满满的是期待。结果那老妇人说:脸像,但就是丑了点;眼睛像,就是小了点;胡须也像,就是红了些(桓温可是蓝眼睛的);外貌也像,但就是矮了点;还有声音也像,就是娘了些。本来满心欢喜的桓温听到老妇人这样一说,无非是被泼了一南极的冷水,本来开心到上月球的心情马上寂寞如雪了,一肚子不开心的桓温灰溜溜的摘掉了帽子和腰带,回房间倒头就睡了,几天都不开心(自尊心就这样被无情伤害了)。
看完桓温的例子,大伙可以想象下那个时期玄学是如何影响到每一位当官的人的,就算你大权在握实力无限,在玄学面前你还是得乖乖认怂,去敬佩妒忌一个玄学大家,去羡慕追求一些虚无的名气。
玄学对社会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玄学的具体内容了。
玄学在魏晋主要指的是《周易》《老子》《庄子》这三部道家巨作。在当时这三本书是一个人进入玄学的入门读物,如果这三本书你都不懂,都没有自己的见解看法,那么玄学和当时的社会就会把你拒之门外,你还是乖乖回家耕田放牛吧,或者去战场砍人流血吧。
在读完理解了道家三本著作“三玄”之后,你就算是入门了,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围绕着自己心中的“玄”和大伙谈谈看法,这个范围可以无限延伸到宇宙每一个角落,大到河外星系,小到原子质子,天地万物都是玄学谈论的内容。你需要做的,不是做一名物理生物老师,而是对这些东西有你自己的看法,怎样的看法不重要,关键在于能不能说的云里雾里让别人回味,如果太明显了,别人不同意,那么你们就要撕逼,争一个高低上下,直到最后一方说不了了,这次清谈就算结束了。所以在当时要想成为大家,必须在文学知识还有语言上有高神的修养,不然就是个渣渣了,别人说一句就对不上,绝对的是小货色了。
“三玄”之道是玄学的入门,所以这里就要去了解下道家思想主旨是什么了。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十分乱,各种学说风起云涌相互掐架,但望眼望去,能生存下来的就只有两个学说,这就是道家和儒家。虽然法家思想一开始赢得了胜利,但仅仅十几年就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汉代建国之初追寻的是一种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后来董仲舒将很有潜力的儒家思想进行各门派的结合,推出了新的儒家学说,就是外儒内法的新儒家,汉宣帝刘询自己也说汉代的儒学:霸王道杂之。指的就是儒家外衣下的法家核心。
儒家思想发展了,道家思想可没有停滞,随着道教的成立,道家思想就成了一种神仙不老的神秘学说,追求的是一种清静无为、绝圣弃智(放弃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积极探求宇宙自然意义的学说。
表面上看这玄学是绝对不会占据社会的主要地位的,最多也是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干的吹水话题。但六朝这个时期可就不同了,社会动荡国家更替原本可以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给读书人无限的升职可能,但偏偏这些国家更替都是踏正步的前进,后一代的皇帝都是前一代的权臣,后一代的大臣也几乎都是前一代的旧臣,而前一代的旧臣无非就是那些世家大族。搞来搞去生个六朝国号是变了很多,但人马却几乎没有换几个,这就完全阻塞了读书人的发家致富路了,所以他们只好去追寻精神上的满足了。而道家思想就完全符合了他们的心情,加上玄学探求的正是这种人生宇宙无为的主旨,所以使得内心十分失落的读书人找到了蔑视当官的世家大族的法宝,他们无视当官进入仕途,抱着玄学的大腿沉浸在精神上的满足,找到一颗定心丸去安慰不能进入仕途的心,通过道家玄学去蔑视世俗,去抚慰心灵,所以很快,玄学这一思想就泛滥式传播兴盛起来,占据了整个六朝的历史,大伙都是玄而又玄的高谈阔论,社会进入了一种思想爆发阶段。
玄学虽然对于治国平天下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对于后来诗词歌赋的影响可是巨大的。首先就是玄学开创了真正内心感受的学说,抛弃了儒学的只为政治时事而诗赋的枷锁,让文学真正成了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学说,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唐诗宋词等文化,文学的价值在这时才真正由社会价值转变成个体价值,极大丰富了思想文化内容。
玄学内容十分广泛,除了“三玄”之外,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玄学思想中“贵无”和“崇有”的区别。
“贵无”当然是道家的主要主张,说的就是不问世事,散漫,安分自得,无欲无求的生活。而“崇有”并不是那种追名逐利,主要是指积极入世,反对玄学这种空洞的思想。当然在当时“崇有”只是一个支流,当时占据主要地位的还是“贵无”这个思想。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贵无”和道家那个“贵无”可是有不同之处的。道家“贵无”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说来说去还是要有为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有为,但魏晋的“贵无”就真的是无了,不问世事,不追求任何东西,回归自然,回归人的本性,所以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务虚”思想,达到了一种“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境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追求过头了。
玄学思想在当时是绝对是影响一个人的主流思想,所以在往后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如何这样那样的不能理解,大伙就可以把玄学这个思想套一下,这样去理解下他们,也许他们追求的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些东西,只是单纯追求自己内心的感受罢了。这里举一个十分出名的例子看下,就知道为啥当时的人会做一些让我们现在人不能理解的事了。
话说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有一次突然想见自己的好友戴逵,于是二话不说连夜乘船去找戴逵,走了一夜终于到了戴逵家,但就在戴逵家门口的王徽之连门都没敲,转头就回家了。有人就不明白了,于是问王徽之为啥,王徽之十分淡定地说:我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非得看到戴逵不可呢?
这个例子就十分明显的说出了当时一些士人的思想了,就是完全追求内心的感受,彻底表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无论外人如何看待。
小编用了两篇的文章将魏晋时期的清玄谈了下,在最后要补充的一点就是,清谈的形势和当时清谈的一些风尚。
清谈的形势是怎样的呢?就是大伙平时如何去进行一个清谈聚会:首先是分主宾两方坐下,一个人就先说自己的意见,这叫“通”,另外一个就叫难者,对第一个人的一件加以驳难,这叫“难”,然后展开双方的争论。这个是比较正规的清谈方式,其他的还有就是多人在一起轮流发表见解的驳难,还有的就是游山玩水时的相互驳难的清谈。无论哪种形式都好,说明的只有一个,就是清谈玄学在当时的流行之广。
有清谈当然有清谈风尚,当时的清谈大家们,聚在一起清谈都是有一定的服饰样貌要求的,首先就是宽袍大袖,高冠博带,鞋子就是十分著名的木屐(别认为木屐是日本的,原创是中国,魏晋时期是最流行的),手里拿着一把麈(读煮)尾扇(不是道教的拂尘,宋代开始失传,六朝清谈身份的象征)。(图:手里拿的都是麈尾扇)
最后,举一个玄学十分出名的例子来做清玄最后的结束,通过这个例子让大伙也想想玄学是一种怎样的玄。
阮瞻见到竹林七贤的王戎,王戎问他: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阮瞻回答:将无同。王戎想了很久,觉得很有韵味,于是就封阮瞻做官(大伙对“将无同”这三字的理解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