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南京真实生活(1800公里外的贵州生活着一群)

老南京真实生活(1800公里外的贵州生活着一群)团队成员还在阿婆的指示下发现“叶茂思根”碑。据当地居民介绍,该碑为2002年发起的南京寻根活动所立。石碑背靠一株百年老樟树,其下埋有活动时从南京朱元璋墓前带来的一抔土,碑上刻有四字“叶茂思根”以表现屯堡人不忘故土,追根溯源的精神。同时居民强调屯堡人定居安顺后,为不忘故土,建土地庙后,在其前方挖了一口水井,以示背井离乡之意。除此之外,还设有安顺学院,以教化子弟。学院内铺有弓箭状的石板路,如箭在弦上,直指东方。 编辑:王育昕不光保留了明朝的服饰,屯堡人的口音也是相当的“老南京”。南财学生团队中的南京人,可以和屯堡人用南京话无障碍交流。“我们南京人说‘乖乖隆滴咚’‘在那块儿啊’,屯堡人也是这么说的。”团队中的南京学生小张表示,屯堡熟悉的乡音、共同的语言似乎让彼此的距离更近,“南京人说话有好多卷舌音,节奏快,屯堡人也是这样。”在屯堡他们“叶茂思根”在沈万三故居门口,学生们采访了一位身着明时服饰、在

扬子晚报网7月26日讯(通讯员 顾高菲 记者 杨甜子)600年前的“老南京”到底是怎样的模样?见面还会用“啊吃过啦”打招呼吗?近日,带着这样的疑问,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赶赴1800公里外的贵州安顺天龙屯堡,探寻了600年前因军队驻扎屯田而远迁黔中南的南京遗族。在遥远的贵州听着熟悉的南京口音“实在太摆了”,无疑有一种神奇的亲切感。

他们至今乡音未改服饰依旧

屯堡人怎么会和南京人有联系的?为什么600多年前明朝南京的文化,会在屯堡完好保留?原来,天龙屯堡最初是在明洪武年间由朱元璋派遣大军远征云南后驻兵屯田所形成的军事堡垒。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后朱元璋特迁军队家属前去居住,故屯堡人多为江南大姓,不少人祖上就是标准的“南京人”。

老南京真实生活(1800公里外的贵州生活着一群)(1)

600年过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女子衣衫滚着边,喜欢穿白色袜子,大多穿着草鞋。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屯堡妇女的服饰,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不光保留了明朝的服饰,屯堡人的口音也是相当的“老南京”。南财学生团队中的南京人,可以和屯堡人用南京话无障碍交流。“我们南京人说‘乖乖隆滴咚’‘在那块儿啊’,屯堡人也是这么说的。”团队中的南京学生小张表示,屯堡熟悉的乡音、共同的语言似乎让彼此的距离更近,“南京人说话有好多卷舌音,节奏快,屯堡人也是这样。”

在屯堡他们“叶茂思根”

在沈万三故居门口,学生们采访了一位身着明时服饰、在故居门前摆着小摊卖手工纪念品的阿婆。问起屯堡的风俗人情,阿婆表示,,每年屯堡人都会举办庙会,有人舞龙舞狮,彩队游街,用来祭祀祖先神灵。最早的庙会为屯堡人市集所用,后来逐渐变为屯堡的一件盛事。这与南京的泰山庙庙会与天妃宫妈祖庙会不谋而合,显示出屯堡文化与南京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希望有更多南京人来我们屯堡,和我们聊聊老家的事。”阿婆说。

团队成员还在阿婆的指示下发现“叶茂思根”碑。据当地居民介绍,该碑为2002年发起的南京寻根活动所立。石碑背靠一株百年老樟树,其下埋有活动时从南京朱元璋墓前带来的一抔土,碑上刻有四字“叶茂思根”以表现屯堡人不忘故土,追根溯源的精神。同时居民强调屯堡人定居安顺后,为不忘故土,建土地庙后,在其前方挖了一口水井,以示背井离乡之意。除此之外,还设有安顺学院,以教化子弟。学院内铺有弓箭状的石板路,如箭在弦上,直指东方。 编辑:王育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