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秦河西是谁收复的(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

大秦河西是谁收复的(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资治通鉴》:从杜南入蚀中。张良送至褒中,汉王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绝所过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史记-留侯世家》: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1、刘邦进入汉中路线及“烧绝栈道”问题。【《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刘邦走的显然是子午道,而且是烧绝了子午道沿线的部分栈道,“备诸侯兵袭之”说明有诸侯军队追击他的可能性,起码刘邦是这么认为的,这是烧绝子午栈道的现实迫切动机。

大秦河西是谁收复的(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1)

大秦河西是谁收复的(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2)

【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

刘邦“还定三秦”这段历史的研究之所以众说纷纭、难衷一是,根源是在对“陈仓道”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认知不到位,最基础的问题都搞错了,导致之后的各种分析及理解都严重跑偏。

大秦河西是谁收复的(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3)

一个个辨析吧。

1、刘邦进入汉中路线及“烧绝栈道”问题。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刘邦走的显然是子午道,而且是烧绝了子午道沿线的部分栈道,“备诸侯兵袭之”说明有诸侯军队追击他的可能性,起码刘邦是这么认为的,这是烧绝子午栈道的现实迫切动机。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资治通鉴》:从杜南入蚀中。张良送至褒中,汉王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绝所过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

子午道没法返程了,张良是通过褒斜道返程的,所谓“良送至襃中”,并不是说张良送刘邦到了褒中,而是指张良返程,刘邦送他到了褒中,两人是在褒斜道的南端入口及褒中分别的。

“行,烧绝栈道”证明烧绝的是褒斜道,而且相比子午道,这次烧绝栈道才是重点。而“褒中”也不是什么其它字的讹传,反而是解读这段历史真相的关键钥匙。

当时刘邦和张良都没有预测到两三个月后就将“还定三秦”,反而更担心的是诸侯(当然就是以章邯为代表的三秦王)通过褒斜道进攻刘邦,所以张良才建议烧绝褒斜道栈道,否则他们绝不会这么干,那无疑将汉军困死在汉中的“自毁长城”之举。

结论:刘邦进入汉中走的是子午道,出于现实自保需求,他先烧了子午道的栈道,然后又烧了褒斜道的栈道。之后的形势变化,证明刘邦和张良当时属于战略短视,尤其是烧绝褒斜道,是纯属“乌龙”操作。

大秦河西是谁收复的(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4)

2、汉初之前的历史时代,“陈仓道”到底有没有被广泛使用与通行?

想通过各种文史考古资料论证这一点是极难的。

因为历史事实是:“陈仓道”是因为韩信“暗度陈仓”的军事行动才得以登上历史舞台,是先有了“暗度陈仓”,“陈仓道”才被社会大众熟知和使用。

在此之前,陈仓道从未被正式开发与使用,甚至社会大众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能留下什么记载才是怪事了。

论证一个实际未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大概也只能用反证法,比如,如果当时陈仓道和褒斜道一样都被广泛使用,那么——

张良和刘邦的“烧绝褒斜栈道”,是否能够达到他们当时的目的即“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如果褒斜道断了,刘邦通过陈仓道(或者也包括傥骆道)也能迅速进入关中,那烧绝褒斜道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只有褒斜道是当时汉中关中通行的“主干道”甚至公认唯一的通道,张良和刘邦的做法才能符合逻辑。反过来,则是逻辑不自洽。

【《史记-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

【《史记-淮阴侯列传》: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刘邦“还定三秦”所走的路线,明白无误为故道、陈仓,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陈仓道”。

结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结论:是赵衍提出的“陈仓道”,当时它并不为时人所熟知并广泛通行,刘邦韩信恰恰是通过这条秘密通道才实现了迅速翻越秦岭到达关中,同时做到了军事战争上的出其不意,即“暗度陈仓”。

大秦河西是谁收复的(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5)

3、汉军有没有过“明修栈道”以及通过子午道、褒斜道、祁山道等路线展开过全线进攻?

发现并使用“陈仓道”,是刘邦韩信“还定三秦”之战的根本前提,一切行动都要以此为中心进行部署。

第一个关键问题:在“暗度陈仓”即拿下陈仓以前,汉军企图进攻关中的决心和意图,是让章邯等三秦王提前知道的好,还是越晚知道的越好?

姑且不论章邯等人知不知道“陈仓道”的存在,一旦得知汉军“明修栈道”,这就意味着汉军将要大举进攻,那么章邯肯定要做出防备,而且是全面备战。这就让章邯从战略层面占据了主动。

章邯也未必会轻易就上“声东击西”之计的当,完全想不到在汉中通往关中的各条通道的道口安排军队进行狙击或者沿途伏击,何况这不过是安排一些斥候的事情,在各条通道上展开侦察,判断出汉军主力将从哪条通道进军,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

所以,“明修栈道”其实是预先提醒章邯戒备的“战略昏招”,别说韩信,就是一般的名将也不会如此“降智”,提前暴露进攻决心甚至主动缩短战争初期敌军方面的“战略反应期”。

第二个关键问题:汉军究竟是分兵进攻有利还是合兵进攻有利?

从汉中进攻关中,最基础的难题从来都不在战场上,而是迅速翻越秦岭这一天然巨大山脉的阻隔,没办法,就是如此艰难的现实自然条件,无论在哪条通道上行军,不仅进展相对缓慢,还极容易被敌军伏击,就算通过,也将陷入敌军的封堵。

何况,当时褒斜道、子午道都刚刚被刘邦“烧绝栈道”,重修褒斜道、子午道的栈道,纯属严重浪费人力和时间的做法,可能韩信汉军主力都拿下陈仓了,这两条道上的汉军都还没有实现兵出道口。

所以,不是韩信没想过分兵进攻,而是当时的现实条件就决定了他没有分兵褒斜道和子午道的实际选项。一来很难短期实际实现翻越秦岭,二来同样的兵力,是用于前景难测的维修栈道还是用于陈仓方面的主力会战,哪种使用效率更高,不是显而易见的么?

出于尽快翻越秦岭的追求,因为陈仓道的发现,汉军也不必分兵再沿祁山道展开进攻,非打通祁山道全线不可,那同样将花费大量时间,而且,一旦如此两线分兵,各自推进,其实是严重削弱了陈仓方面汉军的数量,不利于接下来同三秦军的主力会战,是“自废武功”之举。

所以,曹参、樊哙初期进攻下辩、白县等地,只是为了保障陈仓道的后背和侧翼安全,消灭当面敌军后,他们都第一时间沿陈仓道北上,和汉军主力会和。

实际上,“还定三秦”所有的汉军部队,包括一众将军,初期都是通过陈仓道进入的关中大地。

结论:真实历史上从未有过“明修栈道”以及汉军通过子午道、褒斜道、祁山道等路线分兵展开全线进攻,这不过是后人因为误解而产生的说法。

大秦河西是谁收复的(关于还定三秦几个典型疑难的再辨析)(6)

以上。后世对于“还定三秦”这一战及前后历史的所有误读,根源都在于,对陈仓道“横空出世”的作用认知不清。

陈仓道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恰恰是因为刘邦“还定三秦”、韩信“暗度陈仓”这场战争,后人“以果为因”,认为陈仓道在当时就已为社会熟知并通行,这才衍生出各种误解,并离历史真相越来越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