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易经100个基本常识(配合自然的节奏)

易经100个基本常识(配合自然的节奏)九四,重[chóng]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九三,重[chóng]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这是讲九二爻。“君子学以聚之”是积累学问和知识,学识是慢慢累积起来的。“问以辩之”“问”是请教、沟通、交流,“辩”是分辨对错,学到的东西要进行辨析和校正,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你的。“宽以居之”“居”是平时,也有处于当前的意思,“宽”是包容,是宽厚。“仁以行之”是说以仁心行事。这段连起来的大致意思是,九二爻通过学习积聚才识, 通过与人交流来辨析学到的东西, 以宽厚的态度处事待人, 以仁爱的胸怀行事接物,虽然还不是君,已经具备君德了。九二将来是要成为九五的,这是把九五所需要的德行,在这一爻就提前

易经100个基本常识(配合自然的节奏)(1)

学无止境

接着上一篇易经详解第7篇—乾卦文言(二)的内容,我们来看乾卦文言的最后一段。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xiàn]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xiàn],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易经100个基本常识(配合自然的节奏)(2)

这句是讲初九爻的,初九卦辞是“潜龙勿用”。“君子以成德为行”是告诉初九,在潜渊的时候,也别光就潜藏了什么事不干,这正是向内修的大好时机,不要浪费了,初九应该以成就自身德业作为行为目标,这就叫“成德为行”。“日可见[xiàn]之行也”修德业也没有多么高深,德业的体现就在平日的行为里,修德是要修做得到的德行德业,任何一点小事都要注意,在平时随时随地做修正和改进。“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xiàn],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初九处在潜的位置,潜的意思是隐而未见,别人看不见你,隐而未见就是行而未成,行而未成也就是德之未成。一句话,初九处于潜龙的时候,当隐不当见,隐藏的时候就趁着这个机会好好修德。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易经100个基本常识(配合自然的节奏)(3)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这是讲九二爻。“君子学以聚之”是积累学问和知识,学识是慢慢累积起来的。“问以辩之”“问”是请教、沟通、交流,“辩”是分辨对错,学到的东西要进行辨析和校正,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你的。“宽以居之”“居”是平时,也有处于当前的意思,“宽”是包容,是宽厚。“仁以行之”是说以仁心行事。这段连起来的大致意思是,九二爻通过学习积聚才识, 通过与人交流来辨析学到的东西, 以宽厚的态度处事待人, 以仁爱的胸怀行事接物,虽然还不是君,已经具备君德了。九二将来是要成为九五的,这是把九五所需要的德行,在这一爻就提前做积累和历练了,在“见龙在田”大放异彩的同时,还要修君德,这里是明确提出对于君德的细节要求标准。

九三,重[chóng]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chóng]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易经100个基本常识(配合自然的节奏)(4)

这段讲九三和九四爻有几句话是一样的,我们把它放在一起来看,九三、九四前面几句都是“重[chóng]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先来看“重[chóng]”字。九二爻为阳,阳为刚,九三爻同样是阳爻,两个阳爻挨着,这个叫“重[chóng]”;九三和九四爻同样是这样一个关系,是两个阳爻挨着,也是“重刚”。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在上下卦的中间,这两个爻位叫做中,居于上下卦的中间位置,中位多半是比较好的。九三和九四都是“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是指九五爻,“下不在田”是指九二爻。九三九四都不在最好的位置上,所以说“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先把九三爻讲完,再来看九四爻的后半句。“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三没有占到最好的位置,当然就需要勤奋努力,时刻提高警惕了,处境虽然险恶,也可以逢凶化吉,“无咎”,就是最终能解决。

九四“重[chóng]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前面半句讲过了,“中不在人,故或之。”这句有一点点难搞。按照易经的划分,初爻二爻是“地位”,三爻四爻是“人位”,五爻六爻是“天位”,用六个爻囊括了宇宙万象,合称为天地人三才。那么第四爻明明在“人位”,为什么还要说九四“中不在人”呢?又为什么不说九三爻“中不在人”呢?是这样的。九三与九四虽然都是人位,但人位里边,九三爻更加靠近九二,也就是靠近地;九四爻不是,它是更靠近天,距离地更远。人,头顶是天脚踏是地,九四距离地那么远,不是人待的地方啊,所以特别提了一句“中不在人”,这是强调九四所处的环境。九四爻已经走到了上卦,是朝廷大员,距离老百姓是有些远的,易经很形象。“故或之”“或”是疑惑,后面直接就指出来了。“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九四虽然处于高位,但是伴君如伴虎,往下呢距离基层又比较远,他的位置很难受的,“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处在夹缝里求生存,会有很多内心的不坚定和疑惑,这很正常。有疑惑就会更加全面的思考,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做好相应的预案,这样就能够无咎。

九五爻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下面一段,文言就给我们详细的解释了什么叫“大人”。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易经100个基本常识(配合自然的节奏)(5)

在第二爻就出现了“大人”这个词,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爻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又出现了。在《易经》的标准里,修到了最高的德位就是大人,其次是圣人、贤人、君子。佛教的修行次第依次是佛、菩萨、罗汉、僧。大人对应佛、圣人对应菩萨、贤人对应罗汉、君子对应的是僧。都是相通的。大人、佛、上帝,是同等级的存在。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一上来就提到了天地的高度,天地就是乾坤两卦,乾坤两卦的德性合在一块,就是大人,这还只是一部分标准,后面还有。乾德是什么呢?是大、是刚、健、中、正、纯、粹、精。坤德是“厚德载物”、是直、方、大。坤卦还没有讲到,先不细谈。“与日月合其明”,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说大人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光明。在易经里边太阳是离卦,月亮是坎卦。离卦附和柔中,坎卦主突破艰难。在好的时代就像太阳,在不好的时代就像月亮,都能发光发热,这是大人的第二个特性。大人的第三个特征“与四时合其序”。序是顺序的序。这里插一句,六十四卦的顺序可不是随便排的,都有内在的道理,在《序卦传》里清楚明白的讲了易经卦序排列的奥秘。“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才有万物,所以乾坤两卦分别是第一卦和第二卦。“四时”是春夏秋冬,时有它的顺序和规则,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不能在夏天就想做冬天的事,得配合自然的节奏,做合乎时宜的事,才能有所成就。而大人的智慧、表现,与四时的循环是完全合拍、合序的。也可以这么说,大人已经完全掌握了自然规律并能够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大人的第四个特征“与鬼神合其吉凶”。什么是神呢?《系辞》里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这个遁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就是神。神鬼一体,神为阳、为主,鬼为阴、为辅,都是变幻莫测的意思。变幻莫测还能“合其吉凶”,说明什么呢?说明大人已经可以把握阴阳变化的所有规律了,鬼神也干扰不到他。总结一下,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这些统统契合,就是大人的境界。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为,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我们如果从适应变化的角度来把人做归类,大概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引领时代的人,他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变化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有所行动了,当变化产生后再回过头来看,发现他前面的动作每一步都是对的,这个叫做“先天而天弗违”。第二类是紧跟时代的人,他虽然不能未卜先知,但是他很锐度,当变化产生以后,他能及时发现,能遵循变化的规律来行事。比如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抓住了这波机遇的人,现在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个叫做“后天而奉天时”。第三类是离时代越来越远的人,变化来了他看不见,或者后知后觉,这类人占大多数。“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天是最大的,大人的智慧德行已经修到了天都不违背他的高度,何况人、何况鬼神呢?

前面讲了这么多,我尝试总结一下。“大人”的德行智慧就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像四时一样井然有序,像鬼神一样神秘莫测。他引领时代、适应变化。天尚且不违背他,何况人、何况鬼神呢?要求很高,非常难。佛说“众生皆可成佛”,佛就是大人,这里套用一下,虽然难,我们也要用大人的德行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众人皆可成大人”。

来看文言的最后一段,是讲上九爻的。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易经100个基本常识(配合自然的节奏)(6)

这一段就讲了一个字,“亢龙有悔”的“亢”字。“知进而不知退”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没有决断,或者言语行动没有分寸,就说他“不知进退”,这个成语的出处在这里。乾卦从潜龙到亢龙,中间发生了什么?“知进而不知退”,意思很明白,只知道拼命往前冲,不懂得后退,就会发展到“亢”的下场。过刚易折、过慧易夭,人生一定是有进有退、有往有来的,这样才能长久。“知存而不知亡”,存是生存、存在;亡是失去,衰亡。只看得到现在存在的,好的那一面,看不到即将发生的、失去的那一面。“知得而不知丧”,得是得到,丧是丧失,有得必有失,只知道得不知道失,那怎么行呢?就会变得贪得无厌,不知道收敛,最后反而什么都守不住,失去一切。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这句有两个“其唯圣人乎?”,第一个是说,不知进退、不知存亡、不知得失,这三个毛病只要是人,多多少少都有。文言也直接告诉了我们,除了圣人之外,每个人都是这么贪嗔痴慢疑的,只有修到圣人的境界,才可以摆脱这个毛病。“知进退存亡”,该进就进,该退就退,该存就存,该亡就亡。“而不失其正者”,知道了进退存亡,就可以正确应对。这些智慧讲起来容易,实际要做到,太难了。“其唯圣人乎?”至少要到菩萨或圣人境界才做得到,做不到的就全部变成“亢龙有悔”了。

好,到这里。乾卦文言已经全部分析完了,乾卦是人生奋斗的指路明灯,里边蕴含的智慧无穷无尽,这个宝库,就看我们自己发掘到什么程度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