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在驱动力决定了你命运(比能力更重要的)
你的内在驱动力决定了你命运(比能力更重要的)1、第一种驱动力:生物性驱动力除此之外,美国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在他的著作《驱动力》一书中,还提到另外两种驱动力,分别是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为什么同样都身在职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这么大呢?其实,很多时候完全不是能力或者态度的问题,而是驱动力的问题。所谓的驱动力,其实就是影响我们去做某些事情的力量。比如,当我们饿了就知道要吃饭,渴了就知道喝水,其实这也是一种驱动力,属于生物驱动力。
卡耐基曾经说过:
“有两种人注定一事无成,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去做,否则绝不会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人则是别人要他做,他也做不好事情的人。
而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会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还不会半途而废的人必定成功。这种人懂得要求自己多努力一点多付出一点,并且比别人预期的还要多。”
确实,职场好比战场,主动出击的人往往能够走得更长远。而那些畏畏缩缩没有主见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为什么同样都身在职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这么大呢?
其实,很多时候完全不是能力或者态度的问题,而是驱动力的问题。
所谓的驱动力,其实就是影响我们去做某些事情的力量。比如,当我们饿了就知道要吃饭,渴了就知道喝水,其实这也是一种驱动力,属于生物驱动力。
除此之外,美国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在他的著作《驱动力》一书中,还提到另外两种驱动力,分别是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
一、人的三种驱动力1、第一种驱动力:生物性驱动力
任何人做一件事情都是带有目的性的,背后总有神秘力量驱使他去这样做。而第一种力量,便是生物性驱动力。
什么是生物性驱动力呢?
生物性驱动力指的是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比如说,饿了就要吃东西,渴了就要喝水,因为自身生存需要,所以自主产生的一种驱动力。
2、第二种驱动力:外在驱动力
所谓的外在驱动力,其实指的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刺激,比如奖惩措施而产生的行为动力,就叫外在驱动力。
举个例子,古时候人们在用驴来拉马车走远路的时候,常常在驴前头挂着一根胡萝卜,以此来刺激驴子一直负重前行。
除此之外,如果驴子累得停下来,那么赶车人手里的大棒就会朝它警告,如果不继续走下去,那么它迎来的即将是一顿棒打。
于是,驴子一方面因为前头美味的胡萝卜,另一方因为身后的大棒,只能拖着沉重的车架,一路前行。
这就是著名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故事,这种激励驴子的方式,其实就是采用奖罚分明的方式。这种激励模式,几乎存在所有企业当中。
而这也是第二种驱动力,来自外在动力,即奖罚并存的萝卜加大棒模式。
3、第三种驱动力:内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 也是如今最被人推崇的一种驱动力。
在1949年的一天,威斯康星大学心理教授哈利·哈洛和其他两个同事找了8只恒河猴子进行为期两周有关学习行为的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装置,解开这个装置只需要三步:拉出立销,解开挂钩,掀开有铰链的盖子。
这是一件对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猴子来说却不容易。
可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 当这个装置和猴子一起放在笼子里时,猴子就开始专心致志地玩起这个装置来了。
而且他们在没有任何奖励或者惩罚措施的情况下,很快就弄明白了这个装置是怎么回事,并且很快就熟练地解开这个装置了。
在当时的认知中,驱动力只有两种,一种是生物驱动力,另一种就是外在驱动力,而明显这个实验并不符合上面的任何一种驱动力。
对此,哈洛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也就是第三种驱动力——内在驱动力。
简而言之,内在驱动力其实可以说是来自内在的一种动力,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它无关乎奖罚,只在乎完成任务时带来的愉悦感,也就是自我满足感。
所以,不一定需要萝卜和大棒,我们自己内心就有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而这就是内在的驱动力。
作者认为,要发挥内在驱动力,需要一些外部条件和一些特定环境。他在书中提到,激发内在驱动力的三个重要条件,分别是:自主、专精、目标。
1、激发内在驱动力的核心要点:自主。
自主是指自己能做主,或者尽量自己创造自主的环境。
书中提到:
“自主的感觉能够对个体行为的表现水准和态度施加强大的影响力。
自主动机能够促进思维、提高理解力、提升成绩,让人们在学习和运动时耐力增强,提高生产力,减少能量消耗,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简单来说,自主的内在驱动力认为,人是会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负责的。而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更多自主性,会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在工作上,如果拥有了自主性,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满足感。
那么,如何实现自主性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能够自己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和谁做。
举个例子,一家名叫夏洛茨维尔公司的CEO杰夫·冈瑟做了一个决定,实行ROWE:“只问结果的工作环境”。
【ROWE的基本原则:无论职位高低,所有人都停止做任何浪费自己时间、客户时间和公司时间的事情;员工有选择他们想要的工作方式的自由;每个会议都可参加可不参加;没有工作日程表。】
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员工找到了最佳状态,生产效率提高了,压力减少了。
其实从员工的角度也很好理解,当我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方式时,即便工作量不变,我也会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目标,并且在这个工作过程中还能感到更多的愉悦,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工作模式。
2、激发内在驱动力的核心要点:专精
对于第二种驱动力,萝卜加大棒的模式,需要的是服从指令去工作。那么,第三种驱动力则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只有投入才能带来专精,把某件重要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那么,如何达到专精呢?其实只需要创造心流,就能达到这种程度。
“心流”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他通过对运动员、艺术家等不同人群的大量调研发现,人们生活中最兴奋、最令人满意的体验就是他们处在心流之中的时候。
米哈里是这样描述心流的体验:
“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那么,如何创造心流并实现专精呢?有两个方法:一是任务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二是把工作变成玩乐。
也就是说,当我们忘掉我们是在工作,全身心沉浸在其中的时候,就是处于心流模式,最后带来的也就是专精了。
3、激发内在驱动力的核心要点:目标
目标,可以为自主和专精提供内容。为了实现更宏伟的目标,朝着专精努力的自主的人就会有更高水准的表现。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也无法充分调动内在驱动力。
所以,想要激发内在驱动力,第三个核心要点就是“目标”。
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目标,另一种是内在目标。
- (1)外在目标:就是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的目标。
比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或者升职加薪,这些就是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的外在目标。
- (2)内在目标:是发自内心超越个人利益的目标。
这种目标是发自内部的,愿意帮助改善别人的生活,让人更好地去成长的目标。比如,为了梦想、承诺等去奋斗、付出,以此为朝向的目标,就是内在目标。
只有内在目标才能更长期地带领我们的内心,去调动我们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驱动力》一书的重点内容。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在奖励和惩罚都失效的外在驱动力下,如何去用内在驱动力来唤醒人们心中的热情,去积极面对工作和日常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全新的、积极的人生状态。
作者简介:浅浅浅如,爱上阅读写作时的自己,用文字来描绘生活的温度,感知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