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们大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对大脑到底了解多少)

我们大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对大脑到底了解多少)尽管人们把亚历克西斯称为“人体计算机”,但亚历克西斯只是把自己看作是“智力运动员”。他说,自己和其他类型的运动员没啥区别。他曾花4年时间,研究出了一种秘密的矩阵技术,他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记忆数千个能帮助他计算的数字表。计算某个数的13次方根通常是人们检验心算能力的一种标准,因为数字13是质数,无法被除1和自身以外的其他质因数整除,计算质数次方根时也就无法使用通常的简便方法。但亚历克西斯的心算速度甚至比人用计算机算还快。因为当你将这200位数字一个个对照着输入电脑时,花费的时间可能就已经超过77.99秒钟了。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大脑感兴趣?人的大脑真的有无穷无尽的潜能吗?“速算界的博尔特”2004年,亚历克西斯花费3.62秒时间计算出了一个100位数的13次方根,一举打破德国人格特·米特林以前创下的13.55秒的心算纪录。2007年,他再次打破了自己以前创下的纪录,只用了77.99秒钟,就心算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大脑才是思维的主宰?

人脑有没有无穷无尽的潜能?

2014年,周玮在《最强大脑》第三期节目中表演计算“6的13次方”、“16位数字开14次方”等题目,赢得“中国的爱因斯坦”、“中国的霍金”等各种溢美之词。

实际上,法国青年亚历克西斯·勒迈尔才是“速算”领域的头号人物,堪称“速算界的博尔特”。他的大脑是否异于常人?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大脑感兴趣?人的大脑真的有无穷无尽的潜能吗?

我们大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对大脑到底了解多少)(1)

“速算界的博尔特”

2004年,亚历克西斯花费3.62秒时间计算出了一个100位数的13次方根,一举打破德国人格特·米特林以前创下的13.55秒的心算纪录。2007年,他再次打破了自己以前创下的纪录,只用了77.99秒钟,就心算出“85877066……204223”这个200位数的13次方根——2396232838850303!

计算某个数的13次方根通常是人们检验心算能力的一种标准,因为数字13是质数,无法被除1和自身以外的其他质因数整除,计算质数次方根时也就无法使用通常的简便方法。但亚历克西斯的心算速度甚至比人用计算机算还快。因为当你将这200位数字一个个对照着输入电脑时,花费的时间可能就已经超过77.99秒钟了。

尽管人们把亚历克西斯称为“人体计算机”,但亚历克西斯只是把自己看作是“智力运动员”。他说,自己和其他类型的运动员没啥区别。他曾花4年时间,研究出了一种秘密的矩阵技术,他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记忆数千个能帮助他计算的数字表。

“这就像是你学习乘法表一样,不过我的表格数字要更大。”亚历克西斯说,“的确这非常艰难,我要做好多预备工作,我每天都要做好多心算训练,花好多时间记忆。达到今天的成果,我需要做3件事情:计算、记忆和研究数学技巧。”

心在思考,还是脑在思考?

普通人总是惊异于某些“天才”的“超强大脑”。亚历克西斯的能力到底是后天训练获得,还是他的大脑本身就异于常人?

实际上,“人脑到底如何运转”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堪比“宇宙的诞生”“生命的起源”等。

最早,中国古人、古埃及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都认为,心是思考之源。

古埃及人在埋葬死人前,通过鼻子将他的脑浆舀出,因为相信意识仍在他的心脏中。直到1662年,哲学家亨利·摩尔还嘲笑大脑“没有什么容纳思想的能力,不过是一堆肥肉凝乳而已”。

17世纪、18世纪,一些医学家和解剖学家逐渐开始对大脑展开研究。

到19世纪,颅相学广泛流传。颅相学认为,头颅形状决定了人的性格,通过测量头骨,就能确定人的智商和命运等。尽管颅相学是一种十分荒谬的伪科学,但在历史上,它开启了对大脑进行功能定位的相关研究。

神经元的出现

1872年,在意大利一家厨房里发生了脑科学中的一次重大进展。

帕维亚大学年轻的医学研究生卡米洛·高尔基一直想知道,脑是由什么组成的?那时,尽管可将大脑切成碎片,但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堆均质的苍白色浆状物。

高尔基在厨房里建立了一个简易实验室。他有一次偶然把一块脑组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碟子中,浸泡了几个星期。当他取出脑组织时,显微镜下出现了一种复杂的图案:在网状的缠结中悬浮着黑色的斑点。

我们现在知道,人类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一旦将脑组织放入硝酸银中三个小时或更长,就有可能显现出脑组织中特有的细胞——神经元。

19世纪末,俄国的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率先采用生理学实验的方法,对大脑的高级功能进行研究。他继承了谢切诺夫“大脑反射”的思想,研究消化腺所谓“心理性分泌”现象,认为动物和人的大脑也是反射,创立了“条件反射”的方法和学说。

大脑是分区的,还是整合的?

20世纪上半叶,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对大脑进行功能分析,认为大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定功能。

例如,人的听觉和嗅觉,位于不同的大脑区域。左脑偏向理性思考,右脑偏向直觉思考。记住一个电话号码的“神经地址”是与记住一张脸不在同一地方。回忆一个著名的面孔与记住你的最好的朋友所需的神经环路完全不同等等。

不过,继续研究发现,大脑认知功能并非像地图上的某个小镇一样,有那么确定的位置,并由该固定的那点来完成。某个特定的思维活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神经网络和环路来完成,这需要大脑其它各部分在各种程度上的交互活动。

也就是说,大脑的工作,并不像机械装置的某个零件功能那么单纯,而更像交响乐队中的各个乐器,其音高、音量、共鸣效果等,组合在一起的最终效果,才能形成完美的音乐。

20世纪60年代后期,神经科学概念的出现是人类认识脑的历程中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时科学家们发现,人脑控制学习、记忆、运动、情感及其他自发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DA因子、GABA、谷氨酸、天冬氨酸、5-羟色胺、甘氨酸、小蛋白质分子及钙离子等。

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

由于人脑的复杂和奇妙,社会上流传很多对大脑的想象和说法。其中一个广泛流传着的是:“普通人的大脑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还有待开发。”

这个说法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大多数人认为出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

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一句:“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但结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单是大脑潜能,而是更为模糊的“潜在的心智能量 ”。至于10%是怎么算出来的,詹姆斯没有给出实验依据,至今也没有科学家去严肃验证这个数字。

另一个疑似来源是,20世纪30年代,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潘菲尔德在研究中发现,当他用电流刺激该部分大脑时,大脑皮层毫无反应,这即是被认为“未开发的90%部分”。

“当然,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如今我们明确知道,这些寂静的区域其实有其他功能。”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蒋斌说,“无论我们进行何种认知活动,认知系统的很多功能模块都必须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我们在扫描图像上看到的闪亮区域,是某项活动的主要负责区域,大脑的其他区域必定也会参与进来,只是激活水平不需要主负责区域那么高而已。 ”

不支持“10%说法”的还有一项证据,即人脑大小是不断变化的。猿人时期的大脑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现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脑是不会无端端发展到这么大的。这说明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只有大脑不够用,不会有用不完的大脑。

持续研究的热情

近几十年来,对大脑的研究变得越来越细化。随着研究深入,大脑呈现出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没有一种简单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

各国也更加重视对大脑研究的持续投入。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并由美国总统签署一项将20世纪90年代为“大脑的十年”的法律,大力支持各科研院校和医学生物学机构发展神经科学,以促进对人脑的研究。

第二年,欧洲议会也跟进,推出“欧洲大脑科学的十年”计划。1996年,日本政府投入200亿美元巨额资金,推出了“脑科学时代”的为期20年的脑科学计划纲要。

21世纪开始,美国又发起“行为的十年”,综合多学科的力量,希望继续提升对人脑的认知。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也把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本报综合报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