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真”与“秀”1看过了那么多期节目,师太君不知屏幕前的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爸爸去哪儿》风生水起,那么为什么没有《妈妈去哪儿》这档节目呢?当流行文化扑面而来,你是否留意过其中的性别意识形态?今天就让我们从性别的维度探讨一下《爸爸去哪儿》。以下内容整理自詹俊峰的著作《性别之路——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探索》董力与“女儿”阿拉蕾

《爸爸去哪儿》第四季网络开播了,不知道大家看了吗?

师太君其实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这档节目了,直到现在,还能想起第一季中各位爸爸不同的特点:郭涛的严厉、田亮的洁癖、林志颖的温柔、王岳伦的耿直与张亮的耐心。

师太君还记得很多有趣的情景,比如王岳伦面对菜贩四块的开价,大力“杀价”:“便宜点,四块五吧!”比如田亮为女儿森碟搭配衣服,结果将秋裤外穿;比如小男子汉石头孵鸡蛋的时候天真地问爸爸郭涛:“孵出小鸡会叫我妈妈么?”

也有太多令人感动的场景,天天曾对爸爸张亮说:“爸爸,我要你大声说你爱我。”这一对父子兄弟般的相处模式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以至于当时有个夸张的热门话题,称张亮的妻子寇静“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看过了那么多期节目,师太君不知屏幕前的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爸爸去哪儿》风生水起,那么为什么没有《妈妈去哪儿》这档节目呢?当流行文化扑面而来,你是否留意过其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今天就让我们从性别的维度探讨一下《爸爸去哪儿》。以下内容整理自詹俊峰的著作《性别之路——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探索》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1)

董力与“女儿”阿拉蕾

1

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真”与“秀”

作为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亲子关系”和“明星真人秀”两方面做足了文章。“明星真人秀”的逻辑是,明星在节目中不再扮演其他人,而是扮演自己,把自己“真实”的一面“秀”出来。这种节目形态异常投合观众对明星私生活的窥探欲。

但是,对这个“真”与“秀”的界限拿捏一直是业界的难题。这个悖论在“亲子关系”的节目主题中似乎得到了恰当的解决:当明星爸爸们面对他们平均年龄四到六岁的孩子时,哪怕爸爸有意作秀,宝贝也未必会迎合。于是,上百号工作人员躲在镜头背后,几十个机位同时拍摄,着力营造出明星父亲和子女互动的“真实”瞬间,正大光明地排除了“作秀”的嫌疑。

只是,《爸爸去哪儿》并非是一个客观展示当下中国父亲生存现状的节目,而是带着明显价值取向和内在叙事逻辑的娱乐节目。因为它的定位不是纪录片,而是综艺。前者注重写实,后者则注重情节和表演。要把三天两夜拍成的上千分钟素材剪成两期共三个小时的电视节目,需要有一条(甚至多条)内在的叙事线索。

两季中所表现的故事主线有所不同,《爸1》是“新手爸爸们的成长”,《爸2》则是“爸爸之间或孩子之间日渐增长的友情”。《爸1》里的明星都在努力为自己树立“爸爸”的形象,为此,他们在节目中端着大老爷们的架子,尽可能还原真实生活中原生态的爸爸形象。做家务笨手笨脚、状况百出时,心里默念的潜台词是“谁叫咱是大老爷们呢,这可都是娘们儿做的事情”,仿佛不会做饭也是男人应有的一种品德。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2)

郭涛与儿子石头

《爸2》中的明星则大不相同,随着《爸1》节目的热播和热议,《爸2》的爸爸们早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且非常熟悉家务。除了杨威依然符合节目组为《爸1》设定的“新手爸爸们的成长”这一节目思路外,其余的明星已经对如何扮演好“爸爸”这个角色胸有成竹。

他们会针对游戏规则、导演的引导、观众的可能反应等,对自身行为做出调整,这些做法无疑会让节目显得不够“真实”。于是,节目的看点由“明星怎样学着做爸爸”变成了“明星爸爸怎样过日子”。节目关注的面更广,但渐渐失去了“爸爸”角色的存在感,也模糊了“亲子关系”这个原先设定的焦点。

《爸1》中亲子关系的话题往往会贯穿始终,如围绕着郭涛对待石头的严父模式,或张亮与天天的“兄弟”模式是否合适这个问题,节目设计了许多环节(如密室谈心、换爸爸)去促使这些父子相处模式发生危机,推动其发生变化。不过在《爸2》中,为了制造更多悬念,加快叙事节奏,以及增加可看性,亲子关系的话题由《爸1》的“连续剧”变成了《爸2》的“单元剧”。《爸2》几乎为每一集都设计了一个或几个亲子教育的典型案例,例如贝儿用给老奶奶买礼物的钱给自己买鞋子,杨阳洋没有和Grace分享玉米,Grace和Joe闹矛盾,或费曼划船时意外受伤,然后特写明星爸爸们在当下如何应对这种尴尬局面。

这些案例被制造成电视剧中常见的冲突和悬念,节目组和播出方为博取话题、赢取高收视率而绞尽脑汁,却没有诚意去真正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爸爸解决亲子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爸2》虽然明星更大牌、剪辑更出色、环节更有趣,但是却朝娱乐节目的方向更迈近了一步,爸爸之间的竞赛和友谊成为主菜,亲子关系成为了调味料。宝贝们变成了节目组帮助明星们塑造爸爸形象的工具和材料。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3)

黄磊与女儿多多

2

“奶爸”现象

《爸1》的最大看点之一就是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爸爸如何在面对烧菜煮饭、照顾孩子的任务时表现得手足无措。“男性当奶爸”的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仍是一种奇观,尤其当明星勉为其难地做奶爸时,更容易招致旁人侧目。

这些明星被节目定位成不合格的爸爸,但是有鉴于这是社会普遍现象,他们不但会获得社会的普遍共鸣和谅解,还会因为所谓“真性情”、“呆萌”的表现而虏获更多的粉丝。如果节目主题变成展示“不会做菜或照看孩子的明星妈妈”,相信节目只会给女明星招来谩骂,甚至可能会被官媒批评宣扬了错误的价值观。

可见,在《爸爸去哪儿》的“纯真”、“美好”、“人性”、“亲情”等褒奖之词的包装之下,隐藏着节目对性别关系生产维度的现有性别分工模式的背书。节目试图传达的观念是,爸爸们不会做家务和照顾孩子,那都是“可爱的错误”,因为持家育儿本来就不是男人的分内之事,何况他们都是工作繁忙的男明星。“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围绕着生殖场域建立起来的性别分工模式牢牢植根于人们心中,《爸1》所唤起的就是人们对这种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共鸣。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4)

林志颖与儿子Kimi

在康奈尔看来,两性的生产关系中最主要的就是性别分工模式,这个模式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人们通常认为,这种性别分工源于原始社会,由于男性在生理方面(尤其是体格和体力)具有优势,因此外出打猎,而女性体力上处于弱势,且要生儿育女,因此便承担起家务。长此以往,这种建构于生殖场域之上的性别分工模式又反过来继续强化了两性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差异。

由于《爸爸去哪儿》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没有妈妈在场,妈妈成为一种家的象征,夜晚宝贝思乡的时候,妈妈必然随时守候在电话那一头,她的声音一定是安抚的、温暖的、热情的。此时,刚刚参加完竞赛、刚做完家务、满脸倦容的父亲的眼神里总是写着:“今天终于工作完了,明天还得接着开工。”此时,亲子活动变成了父亲的工作任务,而“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守候”的性别分工模型,依然根深蒂固。

《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想要呈现“奶爸是怎么炼成的”和“做奶爸,乐事多”的主题,在当今的社会体制和性别秩序中,还是具有一些革新意义的。节目邀请成功男士接受生活挑战,男士们在生活上学会自理之余,还学到了一些照顾孩子的技巧。说明“奶爸”一职便如他自己的工作一样,也可以为他提供成就感,这就为他继续参与家务劳动提供了理由和动力。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5)

陆毅与女儿贝儿

3

亲子关系中的男性协商气质

《爸爸去哪儿》设置了一个超现实的环境,即爸爸和孩子在偏僻的村庄独处三天两夜,一切均需自理,无法求助外人。这种以客观条件的限制去逼迫明星爸爸接受“既当爹又当妈”角色定位的做法,的确可以激发父亲的行动意志,鼓励他们去践行男性气质性别实践新模式。

排除掉一些作秀的成分,明星父子(女)在镜头前的相处应该还是比较能够反映其实际的家庭关系模式的。父亲是支配者,孩子是从属者;父亲总是试图让孩子自动自觉地赞同他的霸权,而孩子一方面非常清楚父亲的支配性是无可置疑的,另一方面却常常不接受父亲的霸权,如有的孩子会做出反抗。现实生活中,不少父亲对孩子的这种挑战选择用高压方式压制下去。但是,在电视镜头面前,明星父亲们无一例外地选择另外一种解决方式,那就是协商,如讲道理或讨价还价。

这种协商主要体现在性别关系的情感维度。大多数父亲都期待他们的孩子能够发展出符合他们各自生理性别的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模式。在《爸1》中,每次执行任务之前,父亲们对于孩子最常见的叮嘱就是:“某某,记住你是个男孩儿!你要保护女孩子们。”或者“某某,你是个女孩,记得要矜持一点。” 在针对男孩子的性别教育中,撒娇可以被接受,但不会被鼓励,而若是他主动担任大哥哥的角色,或者有勇气有担当,就会被父亲以非常夸张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加以提倡。

因此,社会层面的性别实践构型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爸爸的话语为中介,作用于几乎还没有性别意识的孩子们身上,继而影响到孩子们性别化的社会实践(如男孩儿不能“唧唧歪歪”,而要勇于担任队伍的领袖,像个“纯爷们”一样)。孩子们在重复进行这些实践的时候,就已经在习得社会的性别实践构型,向社会性别关系结构中那个属于他们的位置迈进。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6)

田亮与女儿Cindy

但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社会的性别实践构型却未必像父亲所感受的那样理所当然。因此,节目中有的女孩子不顾爸爸的劝告,每次都跑得比其他男孩子快,而男孩子们则会争相像鸡妈妈保护鸡蛋一样保护女孩。

从孩子们的反应和行为来看,性别实践构型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孩子们的身体仍未完全被性别话语规训和镌刻,因而总是会出现一些与他们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社会行为或思考方式。比如,《爸1》中公认最爷们儿的小孩石头也会问爸爸这样的问题:“爸爸,如果我把鸡蛋孵出来了,它会不会喊我妈妈呀?”

孩子们不仅对性别实践构型采取多样的态度,对爸爸在家庭这个性别体制中的支配地位也会提出质疑和挑战。《爸1》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从第一期节目到最后一期,几乎所有参与节目的爸爸们都变成了清一色的“慈祥的爸爸”,更懂得情感沟通,亲子关系更融洽。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们显然对自己在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做出了让步和妥协。

这里《爸1》所隐含的性别政治在于,爸爸们虽然依然是亲子关系中的支配性力量,是父权的象征,但是他必须不断地通过与孩子、与电视制作人员,甚至间接地与观众进行协商,以维持自己对孩子和家庭的这种支配权。这种男性霸权不是通过暴力达到的,而是要获得被支配者的自愿赞同。

协商的本质就在于,在爸爸的权力让步与孩子的抗争诉求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得父亲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父权,又使孩子能够停止无理的诉求,明白妥协的界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抗争的性别实践学会了揣摩父亲设定的界限,而父亲则被迫通过协商的性别实践做出民主化的让步和改变。因此,按照这种亲子关系的运作模式,其结果往往就是,孩子在不断协商中自主能动地建构着自己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而父亲则在协商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霸权性男性气质模式。

在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中,父亲常常是固执而强势的。而《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所呈现的父亲现象,却基本都是愿意就父权与孩子进行协商的父亲形象。通过电视节目这种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亲子相处中父权专制必须让位于积极的协商、父亲的霸权性男性气质必须做出积极的改变这一道理,被更广泛的人群所肯定和接纳,这是该节目另一个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地方。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7)

张亮与儿子天天

本文节选整理自

《<爸爸去哪儿>:亲子关系中的男性气质构型》一文

本文图片均来自《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

阅读推荐: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549次推送

编辑丨张舒婷 师太君

爸爸去哪儿明信片(这本书里藏了一份爸爸去哪儿的非常规观看指南)(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