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作品欣赏(弥勒下生经变白描稿)
敦煌藏经作品欣赏(弥勒下生经变白描稿)敦煌壁画中晚唐时代,幞头发生了变化,翘脚幞头广为流行,如晚唐莫高窟第156、196、12、9等窟供养人画像,及藏经洞出土唐咸通五年绢画中的人物所戴幞头,二脚翘于两侧。其中第196窟明确有索勋供养像并题记,当属晚唐归义军时期洞窟无疑。发展到五代宋时期,在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中大量的洞窟男供养人像中,所戴幞头均为直脚,平展于二侧,俗称乌纱帽,如莫高窟第100、98、61、545等洞窟,均为如此,是与文献史料记载相一致的。在“婚嫁图”中的宴乐场面,男像幞头袍衣,幞头二脚翘于脑后二侧,虽有平直倾向,但并有完全成为直角幞头。另在“拜塔图”与“打场图”中的男子均头戴幞头,二脚翘起,接近平起,当应属“翘脚幞头”类。此类幞头正是晚唐男子服饰特征之一。人物画法简洁画面人物画法简洁明了,均只作大概的勾描,不作详细的描绘,但是各自画面的特征与情节表现完全,总体上反映出作为壁画底稿的特征。在画稿中有大量的男女人物,这
敦煌遗书S.0259,现藏大英图书馆,正面书写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背面即为S.259v白描稿部分,原卷上下宽24.7厘米,全长240.5厘米,黄麻纸。其中的白描稿部分是弥勒下生经变内容,具体性质是洞窟壁画底稿。
该白描画稿按写卷阅读顺序,从右至左分别画弥勒下生经变中的婚嫁图、牛耕图、说法、听法、路不拾遗、树上生衣、老人入墓、拜塔、收获图。
老人入墓
画面主要情节是按唐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而成,表现的是其中“弥勒世界诸事”,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把佛经中描述的“弥勒净土世界”种种美好景象表现了出来。如有:“女年五百岁方乃婚嫁”、“自然出香稻”、“来生我法中……供养牟尼主……供养牟尼塔……或归佛法僧,恭敬常亲近,常修诸善行”、“在处皆充满,国土咸富盛,无罚无灾恶”、“诸树生衣服”、“人命将终,自往诣死林”等情节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物画法简洁
画面人物画法简洁明了,均只作大概的勾描,不作详细的描绘,但是各自画面的特征与情节表现完全,总体上反映出作为壁画底稿的特征。在画稿中有大量的男女人物,这些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活动场所各不相同,展示了较为丰富的人物时代风貌。粗观画面人物,非唐人莫属,男像多为幞头袍衣,女像或大袖裙襦,披帛,或直袖裙衣,幞头无直角者,总体与敦煌壁画中盛唐、中唐、晚唐时代人物服饰多有一致之处。
婚嫁图
在“婚嫁图”中的宴乐场面,男像幞头袍衣,幞头二脚翘于脑后二侧,虽有平直倾向,但并有完全成为直角幞头。另在“拜塔图”与“打场图”中的男子均头戴幞头,二脚翘起,接近平起,当应属“翘脚幞头”类。此类幞头正是晚唐男子服饰特征之一。
敦煌壁画中晚唐时代,幞头发生了变化,翘脚幞头广为流行,如晚唐莫高窟第156、196、12、9等窟供养人画像,及藏经洞出土唐咸通五年绢画中的人物所戴幞头,二脚翘于两侧。其中第196窟明确有索勋供养像并题记,当属晚唐归义军时期洞窟无疑。发展到五代宋时期,在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中大量的洞窟男供养人像中,所戴幞头均为直脚,平展于二侧,俗称乌纱帽,如莫高窟第100、98、61、545等洞窟,均为如此,是与文献史料记载相一致的。
莫高窟第156窟-甬道南壁-张议潮供养像
经过比较发现,S.259v画稿中人物之幞头,与第196窟甬道南北壁索勋等供养人画像,及主室东壁门北何姓男供养人像所戴幞头十分相似,二脚均为翘脚,翘于两侧。
196窟甬道南壁手持香炉供养人
另在此白描稿“婚嫁图”中,帐篷中设宴,其中位于一侧的女客人均坐一种叫“墩”的坐具,同样也出现在第196窟相同壁画弥勒经变中的婚宴图中,而这种反映“敦煌饮食文化”之“坐姿与坐具”的“墩”,同样恰是晚唐时才开始出现的。
婚宴中女客均坐“墩”
总体观察,结合敦煌壁画时代特征,可以推断此画稿为晚唐时期的作品。
既然画稿的时代为晚唐,作为壁画底稿,必与洞窟壁画有关系。检索洞窟壁画,与画稿特征和画面情节内容作对比,发现该画稿与莫高窟晚唐第196窟的密切关系,应该是第196窟弥勒经变的白描画稿。
莫高窟第196窟弥勒经变局部
莫高窟第196窟是晚唐代表窟,位处莫高窟南区崖面的最高位置,崖面位置独特,又是敦煌研究院藏敦煌写本《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中所记“何法师窟”,建于晚唐892-893年间。窟内供养人画像,甬道为节度使索勋父子等供养像,主室东壁门北全为“何”姓男供养人,门南为何法师并乾元寺僧人供养像。何法师所在世俗家族,是来自中亚的粟特胡人后裔,该家族以造纸为家业,加上何法师作为归唐张氏归义军时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僧人,使得第196窟在莫高窟营建史占有一席之地。而作为其中弥勒经变底稿的S.259V白描稿有幸保存于藏经洞,并被有效地释读,和洞窟壁画有机结合,让我们从白描画稿的角度看到敦煌石窟壁画的一个侧面,实为敦煌石窟营建史和绘画史上有趣的话题。
来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