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师有关的文案(新网师人一日叙事)
怀念老师有关的文案(新网师人一日叙事)梦中惊醒一6月16日如期而至,这一天平淡无奇,不但没有五彩缤纷的绚丽,反而比平日忙乱嘈杂了许多。怎么办?是“创”一篇自己满意的叙事?还是依据事实从心而论?带着纠结和不自信,在6月17日的凌晨,我敲下这些文字:事实才值得记录,真实的故事才有魅力……
忙得要飞的日子,也要一步一步走
——管理自己,赢得人生
自从认领了6月16日的叙事,就一直惦记着这一天了。
总想着如何让这一天“丰富多彩”,“过得”与众不同。总想着如何选材编织,写的叙事让人读了过目不忘。
6月16日如期而至,这一天平淡无奇,不但没有五彩缤纷的绚丽,反而比平日忙乱嘈杂了许多。
怎么办?是“创”一篇自己满意的叙事?还是依据事实从心而论?
带着纠结和不自信,在6月17日的凌晨,我敲下这些文字:事实才值得记录,真实的故事才有魅力……
一
梦中惊醒
也许是对这一日的到来过于兴奋,也许是近期太忙而导致的心理压力,也许胡思乱想引发的多愁善感,总之心情很不好。今天早上我出乎意料地早醒了,且伴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突然醒来,被梦惊醒的感觉,精神也一下子抖擞得吓人。
摸到床头柜上的手机,想看看到底几点了,发现还没有开机(每日5:30定时开机)。就劝自己多睡一会儿吧——身体是本钱,要想工作有效率,睡眠必须有保证。40多岁的我,越来越关注休息和健康。
开始用“正念法”聚焦自己的意识,“哄”着大脑安静下来。平时很有效的方法,今早却失灵了,索性打开手机,“哦,3:17”,“不行,还要再休息一会儿”,白天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完成,晚上还要主持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英语》最后一次主题大课,从18:30到21:00多,连续三四个小时的授课,没有体力怎能有精力,没有精力怎能有效率?
把枕头从床头放到床尾,调整位置,再次运用正念,聚焦“睡觉”这一件事,有意识管理情绪,兴奋的大脑逐渐安宁,很快沉入睡眠……
变无序为有序,人要有自我管理能力——做大脑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生活如此,工作亦然。
二
晨起做功
再次醒来,4:56,没有半点倦意,清醒得很。
手机好像懂我的心情一般,“金山词霸”的每日推送“The sun is always shinning and hope is always with you.”(阳光永远普照大地,希望永远与你同在。)和编者每日寄语“每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困难的日子里不要放弃希望”,让紧张的心情有了些许舒缓。
我一边打开电脑,一边趁着电脑开机开始做肩颈理疗瑜伽。深呼吸,闭上眼睛带上微笑,想象着新的一天有多么美好,活动肩颈、腰背和手臂。几年前最初学习肩颈理疗瑜伽动作时,只能做30个,还累得手臂酸肩膀疼。现在已经能做300多个,也没有多大感觉。做任何事,都需“坚持”二字,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是做成事的关键。也多亏了每日坚持肩颈瑜伽,不仅拥有美背,还有效抵制了颈椎病问题。
10分钟后,简单洗一把脸,开始在日程表上写下今日待办:
1.上一节课、查一节课;
2.召开学生“中考前安全问题”主题会议;
3.汇总昨日作业、教案、听课笔记、成长手册等检查结果,再折合成确定的教师积分,下午放学前公示;
4.编排期末阅卷教师信息、考生信息和教师监考信息等,下午放学前上报;
5.再次梳理《构筑理想课堂·英语》研课磨课课件,18:30开始课程,且批阅第八次作业。
每天早上写下“今日待办” (Today’s to-do list),是为了梳理任务,要事第一,避免因忙碌而忘记关键事件,让有限的精力获得最大效益,且养成以终为始的目标意识和习惯。
清晨精力充沛,环境安静,是做事的高效时间,一定用来做要事,比如写作、整理讲座或啃读理论书。我打开英语研课第8讲课件,再次审查梳理。一边整理一遍思考, “这张PPT的作用是什么?我想让老师们从中学到什么?如果我是听课老师,能学到什么?”按照这样的思路,修改调换了很多张PPT,课程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无论是写一篇文章还是整理一个课件,都需要多次修正打磨,才能逻辑清晰,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表达、如何表达,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晰的观点,分享出去也毫无价值。
沉浸课件中,两个小时悄然而逝。到了早饭时间,女儿已经准备好了早餐,特别感谢女儿这段时间承担了全部家务,女儿的鼎力帮助,让我全心全意工作、学习。可内心的愧疚和不安也比较多,决定今天陪着女儿做体检。
设置每日待办和提醒,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以终为始),做事不盲目,工作才会有效益。
三
旅途学思
简单吃了点早餐。然后开车去学校,路上像惯常一样听着“老魏的咖啡馆”里的“儿童读写”三十讲,每一讲20分钟左右,1.25倍速播放,从家到学校,正好听完。
今天重听第一讲“什么是童书?”记不清这是多少次重复听,但每次听都有新理解。刚开始我并没有去关注这个专题——我一个初中英语老师,学习“儿童读写”有什么用?
但我觉得上小学的儿子听了一定有用。早餐时,我放给儿子听,结果是我爱上了——每天上下班路上反复听,不仅了解儿童读写,更为了解儿童。
魏智渊老师说:
“抵达儿童心灵的路径至少还有三条:带着眼睛与耳朵,与儿童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多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如何度过,如何思考问题的;以及阅读童书。”
很多人把儿童看做不成熟的小大人,总是从成年的视角,按成年人的思维要求儿童做事。儿童如果没有按照标准完成任务,我们就会暴怒而责罚,疲惫而放弃,这是不对的。但如何做呢?读童书,童话故事中的智慧,会给我们无限的启发与力量。
每天固定时间听“儿童读写”三十讲和“老魏的咖啡馆”其他内容,收获很多,更重要的是启发思考,思维不停滞。
“用功的人,时时处处在学习。”签到处碰到的同事猜到我戴着耳机学习,总是一样的称赞。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工作之外的生活。合理运用暗时间——化零为整,积沙成塔,不经意间“赚”到许多。
四
课堂反思
上了一节试卷讲评课,感觉很不错。感叹自己有一股内定力,从不带情绪上课,一旦走进教室,总是元气满满。课前,我抽查批改了组长的试卷,了解学生做题困点。组长把答案分享给组员,每个学生核对答案,并小组内汇总错题,写出错题人数,把最有问题的题目写在小组展板上。
课堂上聚焦学生问题讲解,并补充同类型题目。此外,留出一定时间解决学生的个别特殊问题。解决学生问题时,我让学生“Think Aloud”(我称之为“思维外放”),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做题思路,这样才可以了解学生“困”在哪里了,也就能针对性地点拨与引导。
例如,一个“词语运用”语篇填空,用所给的10个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其中有一个词是“great”, 正确答案是“the greatest musician ”但几个学生却写成了“the best musician”,我就不理解他们的选择,就让他们“Think Aloud”,说出填词过程中的思考。其中一名学生说因为空前是“the”,空后是“musician”,觉得就是“最好的音乐家”,那不就是“the best musician”。我追问“为啥用best?所给词中有good 或者well 吗?”他说有“great”不是好吗?原来他把“great”等同于“good”了。经由我的再次追问,他恍然地说:“哦,原来我一直是错的啊。”
判断一节课的有效度大小,不是依据教师讲的多少,而是学生获得多少启发,有多少新经验生成。
第二节,巡查了一节课。24个教学班,大部分课堂组织很好,个别班学生精气神不足,学习不在场。
课堂质量,取决于教师素养。课堂管理能力大小,实质上与教师自我管理直接关联。
五
一点遗憾
为了不耽误下午报送期末考试材料,我让两个学部主任整理考生信息,我负责整理阅卷信息、监考信息以及汇总昨天的几项检查积分。
但因考生信息有新要求,两个学部主任编排时起了一点小风波,幸好没有大风浪。归根结底是管理了不良情绪,能以同理心看待对方。
整整两节课,坐在电脑前一动没动,我这个不擅长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为了把积分算准确,且少麻烦人,两眼死死地盯着屏幕,反复核对数据。
忙了两节课,本来打算放学后早点回家做饭。但因为两个备课组的分数弄错,作业教案检查积分只能下午继续汇总整理。成年人做事最重要的是把事一次性做对,否则浪费彼此时间,也消耗情绪。
因两位备课组长的教案、作业修正评价分一直没有提交,我无法完成整理汇总,也不能按计划完成公示,是今天学校工作的遗憾。今天的遗憾有备课组长的粗心大意,也有我的责任,没有强调到位就会有疏漏。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反思不完美才能警醒以后的工作更完善。
六
课程收官
1.课前准备
今天提前回家准备晚上的课。主持《构筑理想课堂·英语》课程,是今天最要紧的大事件,也是付诸时间和心血较多的事。
《构筑理想课堂·英语》课程,从2020年春第一次开课,今年已是第三学期。在学期初制定课程研修方案时,我思考的核心问题是:选修了这门课程的老师,将学会什么?经历课程,课堂有什么改变?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如果教学设计没有变化,课堂没有改善,实际是不成功的。
带着对核心问题的思考,我按照阅读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设计了8个专题大课。“课前”:阅读教学问题梳理 语篇解读;如何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课中”: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的指导;学习活动观概念解读;英语学习活动观实践运用;问题链教学设计解读及运用;5E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课后”:读后练习设计及课堂教学评价等。
以上八个专题大课构成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完整闭环,以及间周进行的“八要素说课”和“微型课展示”实践小课,旨在增强教师们的英语学科理论素养,提升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操能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法总是很好的,执行却诸多不易。囿于自己能力有限,每次课程设计都有遗憾,尤其是一直下降的课程参与率,让我反思很多:“除了教师平日太忙无法正常参与,我能做些什么?”大抵每个讲师都有这样的顾虑和思考吧。
今天课程主题是“读后练习设计及课堂评价 ”,分三部分内容“读后练习设计的理论依据”“读后练习设计案例分析”“基于新课标的评价建议”,其中第一部分又包括新课标“理解性技能”(读)的内容要求 、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要求 和中(高)考阅读理解题型学习与研究 (这三方面的融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今晚课的主旨是“基于课标,朝向中(高)考”。
18:00打开电脑,一切皆备,只等开课。本应平稳有序的事,总会因意外的无约而至,让你措手不及。
2.突发任务
大约在18:20,校长发来一条信息,让快速完成中考带队与学生住宿安置表格,且打来电话督促快点完成,等着上报——本应该17:30前上报,因为校长太忙而忘了交代。
怎么办?家里电脑上没有年级教师的电话信息,其他老师也都放学回家,这边等着授课,那边急着上报。
联系了几个老师,都已签退回家。急得头上冒汗,大脑迅速运转,竭力想办法。
突然想到手机里有上午提交的阅卷教师信息,其中有电话,但人员不全,能不能把这些老师的信息上报过去?打电话问了校长,得到“可以”肯定回复。用了20多分钟,以火箭速度完成表格填写,并发给校长。
18:45,还好,没有耽误授课,但影响了心情。这件事的启发是:做任何事,都要有B案,避免因突发受到影响。
3.课程对话
因为提前发放了课程前置学习预习导读,课程研讨中,陈婷老师、唐艳老师、杜建梅老师、高兴娟老师、王茹冰老师、肖建君老师等积极互动,大部分老师因课前完成了预习任务,能有效参与,个别没有提前完成预习任务的老师就无法积极对话。
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任何学习,都有必要提前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对话的基础。
今天的课堂对话还是比较高效的,无论是对课标内容的理解,还是学业质量描述的研究,或是沉潜中(高)真题,实战演练,以及具体课例分析,老师们大都能意识到如何设计读后练习、什么是“教学评一体化”及其实施路径。
经历两个半小时,21:35结束了课程。遗憾的是每次授课,我准备的内容都太多,拖堂成了大问题——这也是我自己对课程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就像王小龙老师说的那样“什么时候不拖堂了,就真成功了。”
课程结束后,简单喝了点稀饭,处理了一些手头工作,感觉头很重,心情也有点伤感——可能是最后一节课的缘故吧。
看到课程群里老师的留言,我也发了一条信息“课程结束是真正学习的开始,把课程中受到的启发,用于教学中,改变不理想的状态,实现自由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兼有‘育人’和‘提分’的课堂。”
今天的参与率是39.9%,按学习的二八定律,这很正常;按照加入课程的初心和自我承诺,这又不正常——一个对自己学习都不能负责的教师,怎能为学生的学习负责?一个不能自我管理的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的自我管理?
那些半路掉队的教师,为什么不能坚持到底呢?实际上,参与任何培训学习,都不是讲师教给你多少知识,而是在课程的启发下,自己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有多少。
除了教师们个人的原因,也一定有课程的问题。比如有些老师提出今年课程安排比较频繁,每周四都有课,实在难以坚持。
可是,双周四主题大课的理论学习和课例研讨,单周四实践小课的实战操练,哪个可以缺少呢?这样的课程频度与强度,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问问那些多次参与分享的老师,他们看得见的进步与成长,是最好的见证。
无论是学员还是讲师,课程结束,反思开始,唯有如此,才能促进下次更有效地学习或开课。
每个人都知道的成长公式“反思 经验=成长”,知道、会说都没用,做到才是王道。
七
今日小结
今天是平常之一,每天都有如此多的繁杂琐碎和突发。忙完一件,另一件接憧而至。
比如,今天除了以上所列事情,还趁着大课间召开学生中考前注意事项专题会,从饮食、作息、心态、复习等方面给学生一些建议;下午处理了一件师生冲突;做了几份试卷;晚上读了《墨菲定律》等。
信息化时代,没有不忙的人,关键是忙而不乱。谁能在繁琐中看到秩序,谁就是智者;谁能在忙碌中有收获,谁就是能者!
作者简介:王辉霞,河南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培”讲师,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国培”讲师;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英语》课程讲师。
编辑:吴文琴
审核:刘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