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东胜滑雪场推荐(西北的土味滑雪江湖)
四面山东胜滑雪场推荐(西北的土味滑雪江湖)不过大多数人新手毕业后就很少去兴隆山了,转而投向市郊半小时车程的龙山;一小时车程的凤凰岭,当天往返。或者驱车两个半小时,前往兰州南边的临夏松鸣岩,甚至是更西北的祁连山脉深处,滑一次野雪爬两三个小时。自己修的雪墙,2015年左右,图 | 追木兰州是有滑雪场的。本地第一批雪圈人的「母校」是市区40公里开外的兴隆山。十几年开到现在对外门票也不过一百多元。虽说只有一条长度还没有宽度长的雪道,但上陡下缓,勉强脱离「只有初级道的嬉雪乐园」定位。魔毯缆车是没听说的,上坡全靠两条拖牵拉,每个滑雪老炮儿都在被绊死的边缘成长起来。兴隆山拖牵,图 | 追木兴隆山原址是座植树的山头,滑雪场造起来的时候有座坟一直没迁掉。这个坟包就在雪场最大的跳台不远。某年比赛的时候一个选手被撞歪了路线直朝着坟包飞过去,在滞空的瞬间做了一个双手合十。「坟头飞包」的故事有几个版本在小圈子里代代流传。大家还会去不时拜一拜这位无名氏,保佑
听说我上个冬天在兰州滑雪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兰州能滑雪?!
普通人眼中的滑雪运动,常常绑定着三天两夜的远行度假,酒店温泉、拍照观光。是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和些许时髦的「中产阶级」般的身份认同。
一线城市的滑雪爱好者们,也是往那几个造雪充裕、设施完善的大雪场跑。依靠俱乐部组织,追求专业教练的指导和大佬开的训练营。
一种两者皆非的画风,只有驻扎在无名小雪场的当地人知道。
小米加步枪兰州是有滑雪场的。本地第一批雪圈人的「母校」是市区40公里开外的兴隆山。十几年开到现在对外门票也不过一百多元。虽说只有一条长度还没有宽度长的雪道,但上陡下缓,勉强脱离「只有初级道的嬉雪乐园」定位。魔毯缆车是没听说的,上坡全靠两条拖牵拉,每个滑雪老炮儿都在被绊死的边缘成长起来。
兴隆山拖牵,图 | 追木
兴隆山原址是座植树的山头,滑雪场造起来的时候有座坟一直没迁掉。这个坟包就在雪场最大的跳台不远。某年比赛的时候一个选手被撞歪了路线直朝着坟包飞过去,在滞空的瞬间做了一个双手合十。「坟头飞包」的故事有几个版本在小圈子里代代流传。大家还会去不时拜一拜这位无名氏,保佑老哥们平安不受伤。
自己修的雪墙,2015年左右,图 | 追木
不过大多数人新手毕业后就很少去兴隆山了,转而投向市郊半小时车程的龙山;一小时车程的凤凰岭,当天往返。或者驱车两个半小时,前往兰州南边的临夏松鸣岩,甚至是更西北的祁连山脉深处,滑一次野雪爬两三个小时。
往年比赛发的储值卡使劲花都花不掉,买季卡也只要一千八百元。附近的小旅店标间每晚一两百(雪圈协议价还能折上折)。吃住带滑一个礼拜成本可低至千元上下——这是在很多地方滑雪两天的预算。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区和政县,西北农村的样子
这些雪场从设施到服务都很土味。单板雪具极少或极差,周末假日要早早来抢;外地大雪场滑完雪后是用气泵接根管子把板子上的雪吹掉,这里靠的是笤帚扫。
雪场的「迪士尼乐园」
放着歌自得其乐的魔毯工作人员
坐在唯一的低速缆车上能把全场看个遍。左边是中高级道,从顶滑到底800米,右边是雪地轮胎之类的游乐项目或者摔得哇哇乱叫的初学者,中间是雪友自己修的公园。
公园=雪包、铁杆、箱子等自由式技巧道具
飞包(跳台)和道具这些玩法也不知道是谁先传入的兰州雪圈。早年大家集资从工厂拉根管子,旧车行拉辆报废桑塔纳,就能玩得不亦乐乎。跳台也不太讲究所谓科学角度的计算,纯靠经验。
评判修好了没有的标准是自己试——以飞一趟有没有感觉被抛上天为准。
大家跳着把道具压实,图 | D
直到现在,兰州的雪圈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小米加步枪」精神。老炮儿们和雪场也混脸熟了,可以向雪场借雪钻插旗门,打个招呼压雪车就突突突地来推,然后自己扛着铲子一点点把跳台铲出来。
旗门自己插,间距凭感觉
这样尺寸的跳台修出来至少要3-5天
在没有滑雪app、没有微信群,也没有规范的国外体系教学的年代,几百元能从前人那儿「继承」一整套装备。兰州的滑雪人靠的是CCTV5严冰的教学和圈内前辈的随口指点。雪龄八年的追木说:刚学的时候滑了一年就跳包了,都不知道有护具这么个东西。
如此这般,野路子每个人摸索出来的风格都不一样,譬如重心很低但是很奇特的「蹲马桶选手」,张开双臂左右摆的「赶鸭子选手」,上半身压板特别凶的「遁地选手」。缆车上远远一看就知道是谁。一派群魔乱舞,但不妨碍滑得又快又流畅。
打蜡也是自学成材
你我本无缘,全靠我头铁雪滑了几年,我亲眼看到因为摔或者相撞被抬走的伤员就不下十个,听说的更是不计其数。俗话又说「东北虎西北狼」,在滑雪这件事上,着实见识到了西北人民的闷声铁头。某日一个人在我身后重重摔了下,他的同伴们第一时间纷纷从魔毯上跳出来翻了隔离网过去看。除了本地雪友情谊非比寻常,也是因为这波人见过大伤实在太多了吧。
翻了车被担架抬走的人
伤员本人倒是常常不当回事。譬如大D,屁股砸在道具上不耽误去麻家寺吃火锅鸡,第二天实在疼得受不了才去医院,一拍片子尾骨骨裂。40岁的万山,飞跳台失误肩膀着地,当场爬起来又滑了几小时到更衣室才感觉有点酸胀,还想自己回去,有点经验的雪友一摸说肿了你去医院看看吧——锁骨骨折,需要手术。
万山的片子
皮肉层面一律算轻伤,譬如下跳台屁股撞地的淤血肿得令人无法弯腰,之后两周全靠别人穿好鞋再去滑雪。重伤诸如传说有人摔到脑脊液从鼻子里流出来,心理阴影大到直接隐退。磕到头会短期失忆也是真的:有人被送到医院念叨了几个小时「我怎么来的这」「发生什么了」。
断过桡骨的大鹏,展示了打固定架的照片和手上四个钢钉的疤痕
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也不下。自由式很容易伤到锁骨。前不久6个人飞大跳台,一位诨名「老大」的老炮儿一个后空翻翻进了医院。只过了一天,就看见一个黑影吊着半边胳膊出现在雪场,说疼得直冒汗,正是老大无误。
老大之所以为老大,不在于年纪长或资历老,或者「每年比赛奖金一千块能拿三千请客聚餐」,而在于头最铁。潜水、滑板、跳伞、动力伞、摩托艇冲浪、尾波板……各式高危运动无所不玩。听说曾在滑雪事故里摔裂头盔,还有一次送到医院后拉着护士问:怎么有人穿短袖有人穿羽绒服,现在是冬天还是夏天?
不知道怎么穿起来的雪服下是一套通勤西装,合理怀疑是午休偷跑出来滑雪
这群人里年纪最大的是周哥,60年代生人,一身旧伤里最猛的是「断手开车」的事迹:断裂的锁骨都快戳出皮肤了,一只手抬不起来,愣是用另一只手开了几个小时车去的医院。在雪场见到本人时,他正抱怨脚腕疼,因为鞋里还打着绷带,但雪还是要滑的。撂下一句「滑雪不拼能行嘛」,踩着板子扬长而去,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
雪,可以滑一辈子甘肃本地的旗门赛办了好些年,800米的雪道也能竞速。稍微资深一点的雪友基本都有比赛的经验。撇开冲着奖金来的新疆宁夏同好,比赛之于他们,更像是一个大聚会:蹭一顿主办方的大餐,顺便交流下技术。饭桌上老哥们笑称自己是野路子出来的老家伙,一桌人没有一个低于四十岁。
雪二代们就地成长起来。万山的儿子3岁开始滑雪,6年里断了两次骨头,在大他二三十岁的老哥们面前落落大方。雪场边长大的娃几乎个个会滑,根植在本地,传承也在本地。
不少人滑了好几年都没怎么去过外地的雪场,兰州这个知名度基本上也没有外人来旅游滑。外面流行什么风格、什么装备一概不知(或者不关心)。但耳濡目染,以老带新,仿佛《仙剑》里那个在新手村练到满级剑神的传奇玩家。他们在那几条道上练会了摸地刻滑,练会了用最高效率过旗门,或者出跳台在空中转上两圈。放到「外面」,也是令人赞叹的技巧和勇气。
有趣的是,在兰州,因为雪场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临近且便宜,滑雪成为生活自然的一部分;因为土味且根本没有什么炫耀性,也就没有人因为滑雪而有优越感。
恰恰相反,大家在雪上模糊了年龄、性别、婚育和社会地位。休息室遇见打个招呼,缆车上看见喊一嘴,动作磕不出来顺手指点两句。从十几岁到五十多,装备加身,就都是雪友。季节性友谊来得如此单纯。
临夏滑完雪可以去回民开的火锅店
2022冬奥会在即,目前全国的滑雪场多达五百家,其中只有3%有目的地度假的条件。那余下的97%,「滑雪度假」生活方式的背后,没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先进的设施和时髦的装备,但有一派江湖和同样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月常常是冬天的尾声。当半化的雪变成「奶昔」和泥浆,滑雪人就把雪服清理干净,雪板打蜡收纳,然后庸碌投入红尘滚滚,直到下个雪季到来。
作者:鱼丸
部分图片来自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