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截河队(手拨河水脚踩浪)
黄河截河队(手拨河水脚踩浪)听说支援大军过黄河,群众自动献树木、木板,共产党员王本德把自己的62块木板全部献给了部队。广大干部、群众昼夜奋力苦干,至8月18日,胜利完成了43艘新船的制造和19艘旧船的修复任务,并把船分别送到各个渡口。据统计,除马湾、小交沟、长泉等渡口仅有19艘尚需修复的破船外,还需造新船43艘。为了在半月内完成这项任务,县委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了以郭同义为首的520名木匠和以卫乃忠为首的132名铁匠;并动员5535名民夫,将一大批木板分别运送到小交沟、关阳、长泉等造船工地。同时,筹集1000余万元购置铁料、绳索等物。为了有力地支援陈谢兵团强渡黄河,太岳区支前指挥部进驻王屋以西的张洼村,领导和指挥这次支前工作。当时,交给济源县的任务是: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内秘密制造和修复62艘船只;动员和组织1000多名船工,撑船护送大军强渡;建立长泉等地的前线兵站,供应大军粮草等。济源县委、县政府接到任务后,立即进行研究部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吴战通 见习记者 左朝君/文 图 视频
1947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党中央决定派陈(赓)谢(富治)大军在山西平陆至河南济源之间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建立豫陕鄂根据地,与挺进到大别山的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和陈(毅)粟(裕)大军相配合,向敌人开展大规模的进攻,济源人民在关键时刻用鲜血和生命支援大军横渡黄河,谱写了一曲军民合作的历史赞歌。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带大家走进这段历史,让大家深刻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
1947年7月,陈赓将军在阳城主持召开了陈谢兵团前委扩大会议,研究分析了黄河南岸敌人兵力部署情况,讨论制定了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的军事计划。当时,蒋介石在黄河南岸洛阳至潼关的300余里河防上部署了四五个师的兵力,妄图凭借这一带地势凶险、水流湍急的“天然屏障”,利用其修筑的防御工事,居高临下,阻止解放军南下。
为了有力地支援陈谢兵团强渡黄河,太岳区支前指挥部进驻王屋以西的张洼村,领导和指挥这次支前工作。当时,交给济源县的任务是: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内秘密制造和修复62艘船只;动员和组织1000多名船工,撑船护送大军强渡;建立长泉等地的前线兵站,供应大军粮草等。
济源县委、县政府接到任务后,立即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济源人民支前指挥部,并在邵原设立了总兵站。又在大军必经之地,设立了招待站、转运站和兵站。
全县参加这次支前工作的达六万人之多。当时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是筹备62艘船只。
据统计,除马湾、小交沟、长泉等渡口仅有19艘尚需修复的破船外,还需造新船43艘。为了在半月内完成这项任务,县委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了以郭同义为首的520名木匠和以卫乃忠为首的132名铁匠;并动员5535名民夫,将一大批木板分别运送到小交沟、关阳、长泉等造船工地。同时,筹集1000余万元购置铁料、绳索等物。
听说支援大军过黄河,群众自动献树木、木板,共产党员王本德把自己的62块木板全部献给了部队。广大干部、群众昼夜奋力苦干,至8月18日,胜利完成了43艘新船的制造和19艘旧船的修复任务,并把船分别送到各个渡口。
老区人民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一听说摆渡大军渡河,大家纷纷报名。经过挑选,全县组成了由1340名优秀船工参加的摆渡队伍。同时,筹备面粉200万斤,柴草300万斤,保证了大军的人吃马喂问题。
济源人民还赶修公路12条,全长75公里,栽电线杆636根,长达31公里,保证运输和通讯线路的畅通。县委还动员了5万多名民工,集中3151头牲畜,867辆铁木轮大车参加运输,有力地保证了物资运送任务的完成。
军民为飞越黄河天堑做好了充分准备,只待一声令下,便可飞渡黄河。
8月23日凌晨,我军开始渡河作战。为了回避对岸守敌的强火力点,确定先在李河沟、牛湾、下关阳、大教、小交沟五个渡口强渡。左路承担突击任务的十旅和十三旅所属部队,都按计划进入了渡河地段。支援渡河的济源民兵,将渡船隐蔽地推下水去,拉到部队登船地点。这时,我军在黄河北岸35里长的沿河山头,组成了5个强大火力点,黑黝黝的炮口瞄准对岸敌堡,轻重机枪对准了敌堡的枪眼。在白茫茫的晨雾中,隐蔽在岸边的突击队员迅速登上船头。陈司令一声令下,几十艘战船同时起航,竞向南岸疾驶。
担任突击任务的十旅二十九团三营七连,乘着7只木船,在杜八联葫芦队的引导下,首先从李河沟渡口向南急驶,行至河心,被敌人发觉。对岸敌人炮声响,我军马上重炮还击,对岸碉堡在撼人的轰鸣中,冒起数丈高的冲天大火,敌人就再未打第二炮来。首批渡河的勇士们,趴在船头,用机枪横扫滩头阵地上的敌人。65岁的船工、民兵英雄崔炳义等开的突击船仅15分钟即渡送部队突破天险,登上对岸。首先登陆的战士,冲上河滩,沿岸地堡中的敌人抱头鼠窜,我军一举攻克敌前沿阵地。接着,他们和后续部队一起,围歼了石山头守敌一个团,生俘其团长及以下1300余人。
在关阳渡河的部队,发现这里山狭谷深,水猛浪急,一时难以强渡。杜八联民兵提出:“我们地理熟,摸水性,由葫芦队先渡,攻克崖头堡,给部队开路。”随即,数十名荷枪实弹,腰系葫芦的杜八联民兵,在队长杨清魁的带领下,纵身下水,一个个像飞驰的鱼雷,直冲河心。没泅多远,敌人的巡逻船闯过来,眼看就要暴露目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葫芦队员李庆常沉着带领两名战士钻入水中,潜游到敌船跟前,跃身冲上船去,出其不意地消灭了敌人。
经过4天的日夜摆渡,主力部队全部过了黄河,截至9月19日,民兵、民工及被服物资全部运完,圆满地完成了支援大军渡河的任务。
在这次战斗中,有9名船工英勇牺牲,35位同志负伤,济源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谢大军渡河以后,为了感谢济源县党和人民的大力支持,陈赓将军拨款300万元,奖励济源水手、民兵,还向济源护送渡河的民兵、船工赠送了锦旗、枪支等。
其中赠给邵原小交沟民兵的锦旗上写道:“炮火连天强渡兵,冲锋陷阵立大功。”为杜八联葫芦队赠送的锦旗上题道:手拨河水脚踩浪,腰系葫芦肩荷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
如今,位于济运高速王屋山站出口处,是为纪念1947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而建设的渡河公园。
2010年4月下冶镇斥资1200万元,在镇区北部韩旺村规划建设了占地78 亩的陈谢大军渡河公园,公园分渡河纪念广场和休闲园林两大部分,其中纪念广场占地30 亩,中央矗立着气势恢宏的陈谢大军渡河巨型雕塑,基座正面镌刻有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书写的“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12个金色大字,基座背面是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碑记,记录了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影响。
而在济源坡头镇泰山村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1995年建成投用,2000年5月被定为济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年10月被定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12月原址重建,主展馆分为黄河怒吼、众志成城、浴血苦斗、河防堡垒、战旗高扬、浩气长存等 6 个展区,丰富鲜活的革命历史资料全面展示了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生动再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杜八联革命精神,2017年10月被命名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