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走心版预告(我和我的家乡善意的谎言)
我和我的家乡走心版预告(我和我的家乡善意的谎言)但这五场欺骗,都拥有再高大不过的动机:为亲人治病的责任、山村发明家的执着、老教师的记忆重建、乡镇企业家的治沙与致富梦、瞒着妻子放弃留学去扶贫。《我和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五个故事,写的全是欺骗,骗医院骗保、骗栏目组骗游客、骗父亲、骗主播、骗老婆。说白了,喜剧的发生前提,一定来自断裂、错位、失序、出问题,这些都是负面的。因此“歌颂型喜剧”这种要求,简直就自带悖论。它唯一之生机,就在于把断裂、错位、失序出问题,解释为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美丽的误会。
围绕着《我和我的家乡》展开的各种定性描述,乍一看都不讨喜:拼盘杂烩、奉时应制、拉长版的小品集锦、去年同一成功模式的照单搬运。
所以哪怕它集合了当前国内银幕几乎全部喜剧顶流,我们也有太多轻视它的理由。
可确实不曾想到,虽然急就章终归是急就章、玩概念终归是玩概念、命题作文终归是命题作文,但它已经提供了这个问题百出的国庆档里,相对完整的观看愉悦。
之前就写过:当讽刺和批判变成一种相对危险而敏感的存在,近十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其实都在使用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案——这方案用一句歌词概括,即“好日子里出了错,错也不算错”。
说白了,喜剧的发生前提,一定来自断裂、错位、失序、出问题,这些都是负面的。
因此“歌颂型喜剧”这种要求,简直就自带悖论。
它唯一之生机,就在于把断裂、错位、失序出问题,解释为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美丽的误会。
《我和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五个故事,写的全是欺骗,骗医院骗保、骗栏目组骗游客、骗父亲、骗主播、骗老婆。
但这五场欺骗,都拥有再高大不过的动机:为亲人治病的责任、山村发明家的执着、老教师的记忆重建、乡镇企业家的治沙与致富梦、瞒着妻子放弃留学去扶贫。
不由自主去欺骗、费尽心机去圆谎,都是为了更好地去投入那件正确的事业、去忠诚于内心的信念,破局的关键也不是谎言被揭露、骗子被正法,而是因为获得了认同赞许和谅解、“谎”不再具有被“圆”的必须性、“骗子”回归了英雄的身份。
这就是“好日子里出了错,错也不算错”,这就是“善意的谎言、美丽的误会”。
这也使得它像春晚语言类节目一样别具匠心、妙趣横生、催出诸多忍俊不禁:
宁浩找回了他最擅长的“水平很差的骗子去犯罪”范式,葛优让人梦回早年冯小刚京味喜剧的狡黠,开心麻花一贯驾轻就熟于“人物情感动机与人物抱负动机的彼此绞杀和彼此成就”,乔树林与闫飞燕之间发生的身份对照是“正角反写、反角正写”的教科书操作,范伟步入当年支教土地的时空张力甚至能让人想起《再见列宁》。
但在后半程,它们一定会陷入“从荒诞性转入教化性、从日常话语转入观念话语”那一刻的突发不适。
好在,主旋律三个字,虽然古旧呆板,却也自有其心理上的普适:血浓于水的怀旧感恩、富贵归乡的反哺报偿、树高千尺不忘根、儿行千里母担忧,都是中国人永远会吃的情感唤起套路。
于是,猝然发现“啊,笑完了啊,这里要开始高大上了啊”之后,整个影厅都会非常听话和配合地调动出新的接受心境:设身处地的代入发生得轻而易举,它会帮助大家心照不宣地忘记故事里诸多漏洞和人物相对而言的扁平,忽略《北京好人》的虎头蛇尾、《神笔马亮》的生硬转折、《最后一课》的催泪过当、《天上掉下个UFO》的恶趣味和《回乡之路》的涣散。
当然,看完这电影后,有学生在微信上问过我:难道中国人的家乡,就只能是农村吗?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的确,这个“农村包围城市”的取材选择,有极其工巧的戏剧谋算——反差性、成长性,这些效果极佳的叙述资源,都是“曾经贫穷今天富足”的农村,可以在现在和往昔的对比里持续提供的东西;也有极其宏大的政治背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国家战略级别的时代最强音。
但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了一种回归:庞大而模糊的中国乡村,作为一种事件场域、生存状态和影像景观,再次回归到久违的银幕中心地带。
要知道,即使是春晚小品,这些年里,以买房、拼车、择校、相亲、快递、办公室关系组成的市民喜剧,也早已全面置换了农民喜剧曾经的强势地位。
但不得不说,本片中的乡村,依然是非常具有假定性的,至少是非常具有选择性的。它们更像是舞台而不是生活,更像是一座“样板房”,而不是小区深处的人伦物用、尘灰烟火。
尤其是,五个故事在最终的解决方案上,无一例外地传递出了一种相对蛮横的、简单粗暴的逻辑:只要经济振兴、财富急进,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使得许多更复杂的东西:城乡二元结构、代课教师和扶贫干部的身份界定、医保的适用范围和有效程度、邻里关系和村落关系、商业伦理和传统伦理的碰撞、发展话语和怀旧话语的制衡、作为改革试验田和作为文艺乌托邦的双重想象……都被避重就轻地掠掉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一点就到家》里,它更像是这五个故事里随意拿出一部加以冲泡发酵后形成的plus版本。
只不过,也没太多吹毛求疵的必要。毕竟,上述那些,都是“创作”的标准,而本片也许,只是提前命好题了的“习作”。
能将主旋律话语魅力,和小品创作奥义、喜剧编排逻辑相结合,并在有限时间与封闭结构内完成影像化编织和输送,应该说,这“习作”完成得,真心还不错。
作者信息:
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