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结构技巧(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练习)
散文结构技巧(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练习)风愈来愈冰凉、凛冽 秋意远去。距离长安南边三十千米的秦岭山脉 失去了郁郁葱葱的深绿 变得黑黝黝的。树叶已经枯黄 猛然一夜寒风 那还残留着的叶子纷纷飘零而下 只剩下稀疏的枝条直指空寂的天穹。我不由自主地慨叹:“昨夜西风凋碧树……”可是 那苍老、干枯、灰暗的树干和枝条里 生命仍顽强地坚守着。冬天来了 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天高云淡 暑热消退 高空传来雁的鸣叫。它们排成人字队形 越过长安城头向南方翱翔而去。秋蝉从地下小洞里爬出 齐集树梢 吱吱欢唱;不久 蟋蟀也开始在夜深的草丛里轻吟。接着 那带着浓密雨意的西风便悄然降临 人说“长安自古西风雨” 从印度洋、孟加拉湾汹涌而至的水汽 越过青藏高原 来到长安 化成雨滴 随着风势急急向大地飘洒 许多土墙、土屋、土崖经雨水浸泡 轰然倾塌 而大地却贪婪地吸吮着 以便迎接冬小麦的播种和萌芽。风雨停歇 在中午的暖风里 玉米、谷子变得金黄 高粱红了籽粒 不怕早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15分)
长安的风
韦 昕
一年四季 我时时都沐浴在长安的风里。
最早留下深刻印象 数十年后似乎还能从皮肤上感觉到的是叫作寒风 也叫朔风的冬季的风。那风刮起来 呜呜地响 吹过树梢和电线杆时 又有一种长啸的哨音。人们拱腰缩背 关闭门窗 用棉衣棉帽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刚上小学 从温暖的家里到空寂的街上 走进宽大的教室 那风像针刺一样扎在脸上、手上。手背几天就红肿起来 妈妈做副手套让我戴上 到夜里一暖 那手背又丝丝发痒。那时 抗日战争已经开始。朔风起 送寒衣 在救亡歌曲声中 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我年幼无知 却也明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有许多许多士兵在打敌人 风这么冷 他们一定需要棉大衣、棉手套吧!我从胡乱装着零碎东西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大铜板来……
春天来了 积雪融了 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也化成水滴落下来。风还是凉沁沁的 棉衣没有脱 可是冬天已经慢慢退往北方去了。一天夜里 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 突然迎面的风不再像针刺般扎人 它温柔得多了 暖暖的 软软的 轻轻抚着我的面颊。那一年我十多岁 觉着内心里从未有过的一阵喜悦 真想迎着远方的古老城楼大喊几声。第二天一早 那庭院内一树桃花 灼灼开放 耀目的粉红色里透出点点绿色的嫩芽。怪不得把春风称作和风、熏风哩!可是 春天的风偶尔也是凶暴的。前几年 一次我晨起隔着玻璃窗看见整个天空和四周的建筑物全是黄橙色的。绿树、草坪披上一层黄土 唰唰一阵急雨洒过 地面的黄尘里便出现密密麻麻如铜钱大的水痕。街上的汽车电车开着大灯缓缓行驶 而航空的班机却停飞了。我负责陪同的一个美国作家访问团只好改乘火车去南方继续他们的旅程。事后获悉 那是横掠新疆、蒙古戈壁沙漠的劲风 把滚滚黄尘搬至高空 纵横数千里 遮盖了整个北中国。当然 这是较少发生的 现今北中国的绿化植树已经起了阻挡风沙的作用 处处可见的倒是儿童们扯着长线 把风筝送上春风习习的蓝天里。
天愈来愈暖 最后变热 剥脱了人们身上一切厚重衣服 只留下薄薄一层。炽烈的热风在城市沥青路面和水泥板屋顶上漫游。而田野里的农人们却希望一场雨后 好好曝晒几日 让麦成熟得更好 籽粒更饱满。那热风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 纵情地吹动起层层麦浪。“蚕老一时 麦黄一晌” 小麦一片接着一片 说熟了就熟了。在还用镰刀的岁月里 这正是收割的好时节。热风停止了漫游 在镰刀触及麦秆的嚓嚓声里 田野裸露出广袤的胸膛。就是收割机突突鸣叫着驶向田野的今天 同样需要热风吹黄小麦的茎、叶和籽粒。不过 到了三伏天 那干旱的烤人的热风却不再是人们的好伴侣 而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 倒令人心旷神怡 如饮醇醪 那是用精米酿制而成的一种薄酒。
天高云淡 暑热消退 高空传来雁的鸣叫。它们排成人字队形 越过长安城头向南方翱翔而去。秋蝉从地下小洞里爬出 齐集树梢 吱吱欢唱;不久 蟋蟀也开始在夜深的草丛里轻吟。接着 那带着浓密雨意的西风便悄然降临 人说“长安自古西风雨” 从印度洋、孟加拉湾汹涌而至的水汽 越过青藏高原 来到长安 化成雨滴 随着风势急急向大地飘洒 许多土墙、土屋、土崖经雨水浸泡 轰然倾塌 而大地却贪婪地吸吮着 以便迎接冬小麦的播种和萌芽。风雨停歇 在中午的暖风里 玉米、谷子变得金黄 高粱红了籽粒 不怕早晚寒意的菊花或黄 或红 或白 灿烂怒放。在登高远望的季节 伴随着皎洁的圆月 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 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
风愈来愈冰凉、凛冽 秋意远去。距离长安南边三十千米的秦岭山脉 失去了郁郁葱葱的深绿 变得黑黝黝的。树叶已经枯黄 猛然一夜寒风 那还残留着的叶子纷纷飘零而下 只剩下稀疏的枝条直指空寂的天穹。我不由自主地慨叹:“昨夜西风凋碧树……”可是 那苍老、干枯、灰暗的树干和枝条里 生命仍顽强地坚守着。冬天来了 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
地处大陆深处 属季风气候区的长安 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四季就这样分明地循环不已。短期来访 将不会领略到不同季节的风味 然而另一种风却可能令你惊讶 那就是:古城墙内外 纷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星级饭店 伸展长长手臂的立交桥 向远方延伸的高等级公路 白日车流滚滚 隆隆不绝 夜间灯火璀璨 色彩晶莹 西安人衣着华美 脸色更开朗……这就是现代化的风 建设的风 更加强劲而厚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长安的风”为线索 依次写了冬、春、夏、秋四季之风的不同风味 条理明晰 层次分明。首段开门见山 点扣标题 挈领全文。
B.文章描写长安朔风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 选取妈妈给孩子做手套御寒、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等材料来写 丰富了文章意蕴。
C.文章描写长安三伏天时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的情形 用“如饮醇醪”这一比喻 突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 新颖、生动。
D.文章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来描写长安风以及风中景物的特点 这些词语或从视觉 或从听觉 或从触觉等不同角度来写 细腻、贴切。
2.本文第三段描写长安春天的风 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分析句段作用)有人认为文章写到“冬天来了 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已经完整了,末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题。(15分 )
九江印象
丰子恺
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华氏度) 还是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 听说上山车子挤 要宿两晚才有车。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 受了诗的美化 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街道清洁 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 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 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还在其次。九江的男男女女 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们 无论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 还是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 一个个相貌端正 衣衫整洁 其中没有西施 但也没有嫫母。她们好像都是学校里的女学生。但这也还在其次。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和平 对外来人尤其客气。这一点最为可贵。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 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江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 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这并非由于萍乡的地主(这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夫妇都是我的学生的缘故 也并非由于“到处儿童识姓名”(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的缘故。不管相识不相识 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如今我到九江 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们在九江 大街小巷都跑过 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我仔细留意 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 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向人问路 他恨不得把你送到了目的地。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之巨大。萍乡和九江 相去很远。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之内 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 是值得表扬 值得学习的。我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主要点正在于此。
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 除了瓷器店之外还有许多瓷器摊头。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有许多瓷器玩具:猫、狗、鸡、鸭、兔、牛、马、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人像、罗汉像、寿星像 各种各样都有 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 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 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 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在这种玩具中 可以窥见中国手艺工人的智巧。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雕塑科 都没有学过素描基本练习 都没有学过艺用解剖学 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 刻划出种种形象来。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 大多姿态优美 神气活现。而瓷工比较起泥工来 据我猜想 更加复杂困难。因为泥质松脆 只能塑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象。而瓷质坚致 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骏 最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 或俯或仰 或立或行 骨骼都很正确 姿态都很活跃。我们买了许多 拿回寓中 陈列在桌子上仔细欣赏。唐朝的画家韩幹以画马著名于后世。我没有看见过韩幹的真迹 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多少。韩幹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那时候唐明皇有一个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作陈闳。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韩幹向陈闳学习画马。韩幹不奉诏 回答唐明皇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 皆臣师也。”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 正同韩幹一样 没有进美术学校从师 就以民间野外的马为师 他们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而进步起来的。我想唐朝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像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人 教他们拿起画笔来未必不如韩幹。只因他们没有像韩幹那样做大官 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 因此终身沉沦 湮没无闻;而韩幹独侥幸著名于后世。这样想来 社会制度不良的时代的美术史 完全是偶然形成的。
我们每人出一分钱 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去乘凉。这烟水亭建筑在像杭州西湖湖心亭那样的一个小岛上 四面是水 全靠渡船交通九江大陆。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之半 而树木甚多。树下设竹榻卖茶。我们躺在竹榻上喝茶 四面水光滟滟 风声猎猎 九十度(华氏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热。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 都以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 好像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真可入画。我躺在竹榻上 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预料明天这时光 一定已经身在山中 也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摘选自丰子恺《庐山游记》 有改动)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绝不”“恨不得”等词语 极写九江人的和气与热情 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赞美。
B.文章第三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 写出了九江瓷器工艺的复杂性和形象的多样性 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
C.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 从风俗人情、人的聪明才智和环境等方面叙述了对九江的所历、所见、所感 呈现了对九江的美好印象。
D.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落写到的出行方式、中间段落写沿途接触到的九江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等 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常见写法。
5.本文在第二段和尾段都引用了诗句 各有什么作用?(6分)
6.(分析行文思路)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九江印象的。(6分)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参考答案
1.C 解析:“突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过分解读 有拔高之嫌 应是突出清风给人“心旷神怡”的快感。
2.①全段有三处对比:一是春风“温柔”与冬风“针刺”的对比;二是春风常态下的“暖暖”“软软”“轻轻”与偶尔的“凶暴”的对比;三是以往春天沙尘暴袭击 滚滚黄尘纵横北中国的场景 与现今北中国绿化植树阻挡风沙 处处可见春风习习中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的对比。(4分)②通过对比 突出长安春风的特点 表达对环境保护不断进步的自豪之情。(2分)
3.末段不可以删去。理由如下:文章写到“冬天来了 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并未完整 尚欠一个收束段。(1分)因为文章主体分别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角度写长安的风 第六段是对第二段的呼应 而第七段则是对第一段的照应与升华。(2分)以第七段为结尾段 文章结构才完整 主题表达才充分 首先 该段第一句与首段呼应 首尾圆合 通过写长安之风 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其次 该段第二、三句翻出新意 由四季自然物候之风 过渡到长安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风 抒发了对古都现代文明发展的赞誉之情 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3分)
4.B 解析:“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错。
5.①第二段引用诗句 体现出历代诗人对九江的赞美 赋予九江以文化韵味。②结尾引用诗句 体现出作者陶醉于九江环境的闲适、自得其乐的心境。(每点3分)
6.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九江人的好客之风;②运用联想和对比衬托手法 表现出九江手艺工人极高的智巧;③运用白描、工笔手法 表现出九江的景美、人美的特点。(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