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文言基础知识语气副词(文言基础知识范围副词)

文言基础知识语气副词(文言基础知识范围副词)1.借第令毋斩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起义》)这几个副词主要也是用来表示限制的 不过情况比较复杂。“第”当“只、仅仅”讲 而有时只可译为“只管”。如:(一)范围副词“皆、悉、咸、举、毕、俱、尽、凡、率、但、特、止、直、唯、第、徒、仅、独、并、相与、相”等 表示事物范围的大小或数量的多少 叫“范围副词”。四、第、徒、仅、独

文言的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一般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造句子 表达意思。虚词包括:副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此外 在这一章里 也顺便谈谈文言的词头、词尾。

副词

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表示范围、时间、否定、语气、程度、情态等 在句中通常作状语 这种词叫副词。和其他虚词相比 副词数量最多。而且 一个副词常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有的既表示程度、又表示语气 有的既表示语气、又表示时间 有的在同一个句子里兼有几种不同的作用。所以同一个副词 有人说是语气副词 有人说是程度或别的什么副词。下边我们把文言的副词分为几组加以讨论。讨论的重点是:古代常用、而现代不用 或者古今都常用、但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的。

(一)范围副词

“皆、悉、咸、举、毕、俱、尽、凡、率、但、特、止、直、唯、第、徒、仅、独、并、相与、相”等 表示事物范围的大小或数量的多少 叫“范围副词”。

文言基础知识语气副词(文言基础知识范围副词)(1)

四、第、徒、仅、独

这几个副词主要也是用来表示限制的 不过情况比较复杂。“第”当“只、仅仅”讲 而有时只可译为“只管”。如:

1.借令毋斩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起义》)

——即使仅仅免于杀头 可是死于戍边的本来也占十分之六、七呢。

2.行矣 求三老而问之。(马中锡:《中山狼传》)

——只管走吧 找三位老年人去请教。

“徒”当“只”讲 有时等于“白白地”。如: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以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大的秦国不敢派兵攻打赵国的原因 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在赵国啊。

4.度不中而轻发 靡弹药。(《清稗类钞·冯婉贞》)

——瞄不准就轻易发射 白白地耗费弹药。

“仅”有时当“只”讲 表示“少”的意思;有时又表示“多”的意思 当“几乎、将近”讲。如:

5.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 得中佐 山东虽乱 三秦之地可全而有。(贾谊:《过秦论》)

——假使子婴有普通君主的才能 有一个普通辅助者 那么华山以东尽管变乱 关中之地还是可以保全的。“仅”表示少。

6.初守睢阳时 士卒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张巡)开始坚守睢阳城时 兵士几乎有一万多人。“仅”表示多。

“独”有时表示限制 和“但、特”同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有、单独、独自”;有时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如:

7.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挟持私虑 深失所望;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子布、元表那些人各顾自己的妻子、儿女 专为个人打算 很让我失望;只有你和子敬跟我意见一致。

8.纵彼不言 籍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

——即使江东父老不说什么 我难道心里不惭愧吗?

五、并、相与、相

在现代汉语里 “并”是“并且”的意思。例如“他赞成 并肯帮忙”。在文言文里 表示“并且”的意思用“且”、不用“并”。“并”和“相与”是同义副词 意思是“共同、一块儿”。如:

1.陈胜佐之 杀两尉。(《史记·陈涉起义》)

——陈胜帮助吴广 共同杀死了两个将尉。

2.木实未熟 相与视之谨。(柳宗元:《憎王孙文》)

——树上的果实还没有成熟时 它们一块儿看守得很谨慎。

“相”经常是“互相”的意思。例如:成语“相反相成”是说两种事物互相排斥 又互相联结;“相依为命”是说 两个人互相依靠 谁也离不开谁。可是在“父子相传、前后相随”中 “相”就不是“互相” 而是“一代接一代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了 这叫“递相”。此外 当“相”用在及物动词前边时 这个及物动词通常省略其宾语。状语“相”意义上等于被省略的人称代词宾语。如:

3.恐私心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忖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恐怕他们私心评论 说我有野心 使得人们胡乱猜想。“相评”等于“评我” “相忖度”等于“忖度我”。

4.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不久我一定回来 我发誓决不辜负。“相负”是“负你”的意思。

5.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 国胡以恤?(贾谊:《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发生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 国家拿什么救济他们?“相恤”等于“恤之(灾民)”。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