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王包玉刚名言(船王包玉刚寻根之旅)
船王包玉刚名言(船王包玉刚寻根之旅) 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保险业务当中,很快成为被称为“十三太保”的保险部十三名业务骨干之一。1942年,包玉刚调到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任保险部主任,之后又担任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经理,开始独当一面地主持金融业务。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包玉刚被调任上海银行业务部经理,第二年,提升为副总经理,当时他才28岁。 1931年,13岁的包玉刚离开故乡,来到汉口父亲开设的平和鞋帽庄,开始“学生意”。他坚持业余进修英语、会计和经营知识,后来进入英商安利洋行保险部当了一名实习生。 1918年农历十月十三,包玉刚出生于镇海庄市钟包村。父亲包兆龙是一位达观风趣的商人,从汉口祖父那里继承了鞋业。母亲陈赛琴,出自名门,贤淑节俭。他们有三男四女,包玉刚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根据宁波天一阁珍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家谱》
1984年10月,已离开故乡多年的包玉刚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回到宁波访问,这次回乡之旅,他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古籍管理工作人员听说来访者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就特意将“天一阁”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捧出给包先生看。这套线装古本的《包氏家谱》记录了包家绵延繁衍的根系。包玉刚当即查看了《包氏家谱》,并顺着包氏绵延脉络查下去,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高兴得呼喊起来:“我是包青天的子孙!”
近代以来,无数宁波人背上行囊,沿着“沙船之路”来到上海,并由上海走向世界,闯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宁波帮”。而其中,包玉刚,这个世界船王的名字,在海内外闻名遐迩。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举世瞩目,更可贵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爱乡之情和实实在在的作为,令人感佩。
包玉刚(1918—1991)名起然,祖籍宁波镇海。他是香港第一位在国际享有盛誉的商界巨子,第一个进入英资汇丰银行的华人董事,用一生缔造过无数商业传奇。1976年,包玉刚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了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创立了“环球航运集团”,被世人公推为华人世界船王。不仅如此,他热情支持祖国建设,除捐献巨资为家乡兴建兆龙学校、中兴中学、宁波大学外,还建造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设立包兆龙、包玉刚留学生奖学金等。
1918年农历十月十三,包玉刚出生于镇海庄市钟包村。父亲包兆龙是一位达观风趣的商人,从汉口祖父那里继承了鞋业。母亲陈赛琴,出自名门,贤淑节俭。他们有三男四女,包玉刚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根据宁波天一阁珍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家谱》记载,包玉刚系北宋名臣包拯的第29代嫡孙。包拯21代孙包奎祉,是个廉洁诚实的生意人。他后来去福建经商,遂成巨富。回故乡后,在镇海钟包村盖了一幢新宅。一百多年后,包玉刚诞生了。包玉刚按排行属“起”字辈,名包起然,但这个名字只使用到中心学校读书时。
包玉刚于1926年在镇海叶氏中心学校启蒙,他的座位在教室倒数第二排左起第二桌。学校的严格教育造就了一批人才,也给少年的包玉刚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1931年,13岁的包玉刚离开故乡,来到汉口父亲开设的平和鞋帽庄,开始“学生意”。他坚持业余进修英语、会计和经营知识,后来进入英商安利洋行保险部当了一名实习生。
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保险业务当中,很快成为被称为“十三太保”的保险部十三名业务骨干之一。1942年,包玉刚调到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任保险部主任,之后又担任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经理,开始独当一面地主持金融业务。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包玉刚被调任上海银行业务部经理,第二年,提升为副总经理,当时他才28岁。
1949年3月,包玉刚从上海到香港同家人会合,开始了他新的事业。开始的时候他做些小生意,积累了点钱。但接下来干什么呢?香港的港口条件强烈地吸引着包玉刚,他将注意力转向了航运业。
1955年,包玉刚说服全家,用20万英镑买下了他的第一艘仅8000多载重吨的烧煤旧船,命名为“金安”号。这艘起家船劈浪而进,奠定了环球航运集团以后庞大的海上资产基础。
包玉刚利用银行的贷款,购买或建造船只,并以严格的制度,把船队管理得井井有条。他首创“光船出租”方式,将船只长期租给可靠的用户;他稳健行事,重守信用,既讲求实效又从不急功近利;他灵活机动,让船队“挂方便旗”;他因势引导,在国际形势的变幻中,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这便是世界船王的经营“诀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包玉刚同国际大石油财团建立关系,取得了世界石油海运市场中可观的份额。到七十年代初,他的船队总载重吨超过了希腊两大船王尼阿科斯和奥纳西斯船队之和,成为世界最大的私人船东,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曾说:“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1973年美国《财富》杂志和1976年美国《新闻周刊》称包玉刚为“海上统治者”和“海上之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包玉刚敏锐地察觉到:世界航运业已供过于求,便及时地着手实行战略转移。在减少船只总数的同时,1980年6月,他当机立断,在激烈的竞争中,从英资怡和洋行手中夺得了香港九龙仓有限公司的控股权。1985年,他力挫新加坡-马来西亚财团,成为老牌英资财团——会德丰有限公司的主人。两次收购战震动香港,确立了他在香港实业界的地位。
家国情怀
尽管包玉刚取得了如此显赫的成就,但数十年来,他一直遵循“脚踏实地工作,平易近人待人,身体力行做事”的原则,并将个人事业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不久,首次发行建设公债,包玉刚尽自己的财力,认购公债数万港元。改革开放后,他率先购买中国建造的船舶,推动了中国船舶的出口。1979年,他捐款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的旅游饭店:兆龙饭店,不久,又捐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兆龙图书馆。
在香港回归的过程中,包玉刚更是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由于包玉刚在香港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特别是与当时中英两国领导人交好,他在两国政府为香港问题进行的一系列谈判和接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包玉刚应邀出席这一历史性的仪式。次日,邓小平同志会见包玉刚,充分肯定了他为中英谈判成功所起的作用。
对于宁波这个城市来说,1984年是值得永远铭记的年份。因为在那一年的5月4日,宁波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开始真正走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同年的8月1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号召:“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也有人把这一天称为“宁波新生日”。
最早响应这一号召的是包玉刚。
1986年4月的一天,邓小平请包玉刚一家到他家里吃饭。这是自1980年3月包玉刚受到邓小平第一次接见以来,两个家庭之间非常寻常的一次聚餐。席间,邓小平问包玉刚:“你为国家、为宁波做了很多很好的事情,你个人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
包玉刚回答:“我只提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把家乡宁波列为计划单列市。”
邓小平没有任何犹豫地答应了。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正式作出批复,同意宁波市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事实上,当年申请计划单列市的城市有很多,其中包括大连。而宁波市1984年的GDP仅为30.13亿元,远远落后于当年大连市178.27亿元的GDP。1986年,经济实力远在宁波之上的南京市也被国家计委排除在计划单列市之外。
包玉刚为宁波开发开放事业殚精竭虑、出谋划策,提出许多战略性建议。他每次回乡访问,都要去看看北仑港的开发建设情况,并多次向中央、省、市各级领导提议,在北仑港搞“水水中转”,开辟集装箱码头,建设大钢厂和设立保税区。包玉刚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
包玉刚时刻把家乡建设挂在心上。他经常说:“我是宁波的大使,宁波的事也是我的事,我愿帮助宁波跑腿。”
捐办宁大
宁波大学香樟林入口,包玉刚的铜像屹立在那里,后方的包玉刚图书馆在深秋的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微光。30多年前,这所综合性大学正是在包玉刚的捐助下建成。
改革开放后,宁波一直有建大学的构想。宁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984年,全国有36所高校的校长是宁波人,但遗憾的是,当时宁波没有一所大学。从1982年开始,宁波市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多次提出,建议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政府也尝试努力过,但终因财力有限而难以付诸实施。
1984年10月28日下午包玉刚偕夫人回到家乡宁波市钟包村,家乡的一草一木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他在这里祭祖坟,访故里,会见父老乡亲和少年时的学友。缕缕乡思,依依乡情,使世界船王难以自已。在天一阁博物馆,当得知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孙时,一向非常冷静坚强的包玉刚一直含着激动幸福的泪水,嘴里不断重复着:“无价之宝,无价之宝!”看着包拯给后代留下的祖训,包玉刚想起了他父亲包兆龙的谆谆教导: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一个想法,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他要给家乡宁波送上一份厚重的礼物。回宁波的第三天,包玉刚就口头答应捐资兴办宁波大学。
两个月后的12月2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又一次接见了包玉刚。包玉刚说道:“宁波比香港还大10倍,两地人口差不多。但香港有4所大学,宁波没有一所大学,所以我打算在宁波办一所大学,希望得到支持。”邓小平笑着说:“这件事办得好,我赞成。”
12月29日,包玉刚捐资2000万美元(相当于5000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耿典华市长签订了筹建宁波大学的正式协定。邓小平亲自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校址选在包玉刚故里——庄市附近,位于甬江之滨。宁波大学于1985年10月奠基,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的大力支援下,仅仅一年后,宁波大学就正式开学,这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1986年9月,包玉刚偕家人共同出席了盛大的奠基仪式和开学典礼,还以私人关系请来了英国教育次大臣华尔登等重量级贵宾。包玉刚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六十七年前,我在这里出生。今天,我与家人一起回到家乡,参加宁波大学的奠基典礼非常高兴,这是件终生难忘的大喜事……”
从1985年到1989年,包玉刚先后五次走进宁波大学,看望教师和学生,关心宁波大学的发展和建设。不仅如此,他还号召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宁波帮人士回来报效故乡,建设这所大学。于是,赵安中来了,曹光彪来了,黄庆苗来了,顾国华来了,汤于翰来了……30多年来,60余位宁波帮人士先后捐赠7亿元人民币用于宁波大学建设。
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在香港病逝。
1992年9月30日,宁波大学包玉刚图书馆、体育中心落成典礼和包玉刚铜像揭幕仪式隆重举行。江泽民亲笔为包玉刚纪念厅题词:“爱国爱乡,造福桑梓。”
包玉刚病逝后,包氏家族对宁波大学的发展一如既往地予以关心和支持。1994年,包陪庆、包陪容、包陪丽、包陪慧四姐妹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建造宁大5号教学楼,包陪庆在宁大设立奖教基金;1998年,包玉书、包陪庆再次捐420万元人民币,助建宁大4号教学楼。2002年,包玉书再捐2200万元,助建宁波大学包玉书科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