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风景区典故(武汉东湖的这个)
武汉东湖风景区典故(武汉东湖的这个)来看油菜花的人,一定不会注意到,一条隐蔽的无名小道就藏在太渔桥边,通往东湖里的“森系”村落。太渔桥下草庐如盖。春天的时候,这里的油菜花海人声鼎沸,在初夏才盼来一片清静。山后毕村因东湖小白而被众人所知,而我觉得西都陈村才是其中最“森系”的一个。在初夏的晴天里,随便拍拍都很出片。骑车从马鞍山森林公园南门进入吹笛景区森林道,一路经过时见鹿、梅山,到达太渔桥。
东湖太渔桥边
藏着一个“森系”村庄
你知道吗?
在东湖吹笛景区,藏着5个自然村落,世外桃源般,过着与钢铁城市近乎隔绝的避世生活。
山后毕村因东湖小白而被众人所知,而我觉得西都陈村才是其中最“森系”的一个。
在初夏的晴天里,随便拍拍都很出片。
骑车从马鞍山森林公园南门进入吹笛景区森林道,一路经过时见鹿、梅山,到达太渔桥。
太渔桥下草庐如盖。春天的时候,这里的油菜花海人声鼎沸,在初夏才盼来一片清静。
来看油菜花的人,一定不会注意到,一条隐蔽的无名小道就藏在太渔桥边,通往东湖里的“森系”村落。
移步换景是东湖最擅长的奇妙幻术。
沿进村小路前行数百米,不见刚才绿道的平坦开阔,转而变成遮天蔽日的山野步道。
左侧是高耸的太渔山,大树遮蔽成阴,右侧大片的苗圃田园,露出刚翻修过的红色土壤。
步行5分钟,听见鸡鸣犬吠声,隐蔽于景区腹地的西都陈村赫然眼前。
三面环山而不见湖。
东湖里的西都陈村,像是从山坳坳里凭空长出来的。
村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
最前排的房子视野开阔,门前有大片菜地和苗圃,再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头。
打开家门,满眼都是青绿。
支一张椅子坐在门口闲看山野,便是千金难换的舒适惬意。
住在西都陈几乎没有什么花销。
快递和外卖送不进来,村里仅有的一个小卖部设在民居里,看心情开门营业。
村子里有一块集体菜地,村民都能分得一份,种菜种豆,自给自足。
有人家里还会散养鸡、鸭、鹅,实现土鸡蛋自由。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独立小院。善打理的人家在小院里建造山水景观、盆栽鱼池。
打理花草,养鱼弄景,便是生活中最紧要的大事。
土著村民要么不上班,要么在景区上班。
张爹爹70岁,20年前从工厂下岗以后,接了两份景区的工作。
一份在景区做山林防火,定期去村子前的长山巡山;另一份是在村子附近的马场喂马。
“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理想生活,有人在帮我们好好实现啊。
张爹爹家门口便是集体菜地,再往前有大片的苗圃。
“前面马上就要变成一大片花海了。不种苗圃改种花,政府出资种的。”
“要打造成旅游景点吗?”
“倒不是,村子在东湖景区里,环境还是要搞好点”,张爹爹说,“到时候景致就更漂亮了。”
村里现在有百余户人家,大多数房子看起来与其他村子并无二致。
仔细溜达,也能发现几处装修得非常别致的小院。
一户人家外墙做了木质贴面,窗沿用茅草装饰,篱笆围墙缠绕着藤蔓植物,院门虚掩。
看起来像一栋木屋城堡。
打听才知道,是8年前搬过来的租户。儿子租下一整套房子,把老人从湖南接来养老。
“这里空气好,又清静,跟我们老家很像。”
“租得早,整栋房子带院子,一个月租金才1千,签了30年。重新装修花了35万,已经住8年了。”
不大的空间里,有小菜园、秋千架、带阳伞的户外桌椅、花园、篮球架,甚至还给狗狗修建了一个舒适的小木屋。
“每天忙着剪枝扫落叶、打理小菜园,累了坐在院子里喝茶休息。”
小院看得我心痒痒,恨不得原地退休,也在村里租个房子,当个闲散养花人。
来村里租房的人不少,这几年租金也跟着水涨船高。
一栋房子月租金从8年前的1000,已经涨到了5000,10年起租。
这个价格,依然供不应求。
偶遇来村里找房的一位全职太太,她看中了村子最前排的一栋两层小楼。
“房东不愿意租,他们要自住。”
“只要房子合适,钱都好商量。”
问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在村里租房。
“空气好,敞亮,重新装修一下,就是山野别墅,多舒服。”
东湖里的村子不少。大李村火了以后,很多村子也想在民宿、休闲、文创上有所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西都陈租房,会不会也有人想把村居改造成民宿或者咖啡馆?
西都陈有没有可能变成下一个大李村?
答案尚未可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偶尔远离城市、隐居田园,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乌托邦。
///
太阳即将落山,村子里热闹起来。
校车把孩子们从幼儿园送回村里,奶奶牵着孩子的手,走在林间小路。
吃过晚饭,他们要去村口的太渔桥散步,初夏的晚风正柔,桥下的草庐在夕阳下绿茵如毯。
下班回来的村民们挑起水桶走向田间。
对他们来说,打理菜园可比去东湖欣赏夕阳有意思得多。
寄情山水田园
在东湖做个城市农夫
编辑 / 小璐子
摄影 / 虎子
设计 / 青山秀智
本文转自:WHat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