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为什么大部分都是晚期了(比胰腺癌还凶险)
胆囊癌为什么大部分都是晚期了(比胰腺癌还凶险)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准确率为84.9%~90.4%,必要时可联合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可检查肿瘤大小、肝脏侵犯程度、是否合并胆管扩张、血管侵犯、腹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准确率为83%~93.3%,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或胆囊壁的强化,可显示胆囊壁的侵犯程度、毗邻脏器受累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新型靶标分子方面,目前miRNA-20a、miRNA-27a、miRNA-181a以及miRNA-570等被认为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长链非编码RNA PAGBC、GCASPC等在相关研究中表现出能够调控胆囊癌的增殖转移能力,也是潜在的胆囊癌相关分子靶标;也有研究观察到TP53、KRAS、ERBB3等基因在胆囊癌中存在高频突变,但相关研究仍停留于实验室阶段,尚未有效转化至临床应用。在影像学检查方面,胆囊癌诊断的主要手段有超声与超声内镜、CT、MR
胆囊是位于我们右上腹肝脏下方的一个梨形器官,成人胆囊长约7-10厘米,宽不超过3厘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器官,却可能发生一种恶性程度比胰腺癌还要高的肿瘤,那就是胆囊癌。
胆囊癌起源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排第6位。
- 近年来,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呈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5万,死亡病例也多达4万。
- 然而,胆囊癌患者早期通常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困难,70%~80%的病人发现时已为晚期,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种种原因使得胆囊癌5年生存率仅5%~15%,预后极差。
- 因此,发现具有罹患胆囊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对其实施规范化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胆囊癌患者,使其能够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从而大幅度提高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目前,普遍认为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息肉、胰胆管汇合异常、胆道系统感染、肥胖症和糖尿病、遗传因素等是胆囊癌发病高危因素。因此,针对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对胆囊癌的筛查,提高早期诊断率。然而,目前病理学证据仍是诊断胆囊癌的金标准,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
肿瘤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但现在依旧未开发出可靠的肿瘤标志物能够用于胆囊癌的早期准确诊断。癌胚抗原和CA19-9在进展期胆囊癌中常可见升高,但其特异性较差。也有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242等用于胆囊癌早期诊断的研究,但取得的结果差异较大。
在新型靶标分子方面,目前miRNA-20a、miRNA-27a、miRNA-181a以及miRNA-570等被认为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长链非编码RNA PAGBC、GCASPC等在相关研究中表现出能够调控胆囊癌的增殖转移能力,也是潜在的胆囊癌相关分子靶标;也有研究观察到TP53、KRAS、ERBB3等基因在胆囊癌中存在高频突变,但相关研究仍停留于实验室阶段,尚未有效转化至临床应用。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胆囊癌诊断的主要手段有超声与超声内镜、CT、MRI等。
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的无创检查手段,能够发现息肉样的以及侵入邻近结构的胆囊占位,也能经常发现合并有胆囊壁细小钙化以及磁化胆囊的恶性肿瘤。不连续、不规则的黏膜、浆膜壁增厚(>6 mm)及增强的血管分布提示着潜在的恶性可能。经腹高分辨率超声能够区分良性胆囊腺肌症和胆囊癌。超声内镜可以通过细针抽吸获得胆囊癌活检,完成细胞学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够为胆囊癌提供可靠的分期依据。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准确率为83%~93.3%,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或胆囊壁的强化,可显示胆囊壁的侵犯程度、毗邻脏器受累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准确率为84.9%~90.4%,必要时可联合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可检查肿瘤大小、肝脏侵犯程度、是否合并胆管扩张、血管侵犯、腹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
PET/CT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不仅能够显示肿瘤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等参数,同时能够明确肿瘤的代谢、血流等信息,有助于其早期诊断。PET/CT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的补充手段,但目前受制于高昂费用,未来可能成为相对更为精确的胆囊癌诊断手段。
那么,胆囊癌如何治疗?
手术是胆囊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法的选择是依据肿瘤临床分期决定的,根治性的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仍是能够治愈胆囊癌的唯一有效方法,其目的是实现R0切除,但仅有大约20%的胆囊癌患者具有获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其他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等可延长部分患者生存期或改善症状,对于中晚期患者,推荐采用基于氟尿嘧啶或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对于肿瘤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或远处转移患者,放疗可延缓肿瘤细胞的局部侵犯,姑息性化疗或放疗可能会并缓解疼痛、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
此外,靶向治疗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重要领域。靶向治疗已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基础上成功提高了肿瘤患者的预后,近期也有个别靶向治疗在胆道肿瘤中应用的报道。然而,现有靶向药物对胆囊癌的总体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许多药物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专家介绍
王从俊,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留美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博士后,晋升副主任医师 2010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上海市普外科学会青年委员,美国胰腺病学会会员,国际胰腺病学会会员,中国研究型学会胰腺病青年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胰腺病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胆胰学组秘书长兼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临床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等10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4.2-2015.6美国密歇根大学癌症中心,胰腺癌中心访问学者,师从美国外科学会主席,美国胰腺病学会主席Simeone教授,从事大量的临床、手术及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5项,发表SCI文章20篇,国内权威杂志40余篇,核心期刊20余篇。
擅长:复杂胰腺、胆道、肝脏外科疾病的诊治。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