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岁月(永生难忘的那段艰苦岁月)

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岁月(永生难忘的那段艰苦岁月)。开水泡馍,越吃越饿 那时,乡中学也就七八百名学生,有二十多位老师,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学生周日下午返校时带足三四天的馒头,后几天家里再送一趟,条件好点的再带瓶咸菜、炸辣椒,学校有三个大油桶️水炉提供开水,经常因抢水发生烫伤事故,馒头在夏天经常长毛,冬天常常冻得邦邦硬,开饭时用开水一泡便是一餐;住宿是十五六人一间房的大通铺,被摞被,人挤人,弯弯套弯弯,说翻一起翻,这在冬天还算优势,最起码抗冻,而到了夏季,简直就是煎熬。“干板凉床子,开水涮肠子”便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1987年,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父母的艰辛付出,使我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吃上了食堂。那时,父母从家带小麦转到粮食局换取八三粉的发票,我再带发票到学校伙管处换成饭票,每斤交五分钱的加工费,顺便买些菜票,也可以直接花钱购买饭票,一斤饭票六角钱,每顿饭花半斤饭票或再加两角钱的菜票,有时也从家带点馒头贴补,就这样一直到高中生

我的学生生涯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那时十年动乱刚刚平息,中国社会远未解决温饱,正处于一个全社会拨乱返正、逐步步入正轨的关键时期。

那时,小学还是五年制,村小学校舍的简陋程度你根本不会想到,两个土墩上搁块木板便是课桌,窗户上订的塑料纸还是学生从家拿的化肥袋而来,冬天取暖也是土垒的火炉,那时的冬天特别冷,耳朵和脚跟经常冻伤……刚上学那阵,学校里还养有鸡、兔,学生还得打草,好像也没多长时间便取消了饲养,可能是政策向好吧。生产队还是集体劳动模式,小学二三年级时,老师带队参加过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喝过生产队送的豆粥,当时感觉可香了,也可能是生活紧张饿肚子的原因吧。上学时用一个空酒瓶灌上山泉水,加几粒糖精,便算得上一顿豪横的饮料,现在想来还感奇怪,天天喝生水竟然也不闹肚子。一家子的口粮由生产队按劳分配,总是粗粮多小麦少,吃顿白面只能等到逢年过节或生病的时候,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包产到户以后。

初一是在四个村合办的中学走读,学校的设施就高档了不少,跟乡中学相比条件就差了很多,当然跟现在有天壤之别,以致于好些老师都不愿来,尤其是一直没有英语老师。升入初二后的一天,乡中学校长给我们带来了一大惊喜,该校并入乡中学,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第一次远离父母,到离家很远的乡中学寄宿。

1984年中秋节的第二天,我们正式到乡中学报到,开始了艰苦非凡的生活。

那时,乡中学也就七八百名学生,有二十多位老师,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学生周日下午返校时带足三四天的馒头,后几天家里再送一趟,条件好点的再带瓶咸菜、炸辣椒,学校有三个大油桶️水炉提供开水,经常因抢水发生烫伤事故,馒头在夏天经常长毛,冬天常常冻得邦邦硬,开饭时用开水一泡便是一餐;住宿是十五六人一间房的大通铺,被摞被,人挤人,弯弯套弯弯,说翻一起翻,这在冬天还算优势,最起码抗冻,而到了夏季,简直就是煎熬。“干板凉床子,开水涮肠子”便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1987年,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父母的艰辛付出,使我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吃上了食堂。那时,父母从家带小麦转到粮食局换取八三粉的发票,我再带发票到学校伙管处换成饭票,每斤交五分钱的加工费,顺便买些菜票,也可以直接花钱购买饭票,一斤饭票六角钱,每顿饭花半斤饭票或再加两角钱的菜票,有时也从家带点馒头贴补,就这样一直到高中生活的终结。

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当孩子面对饭菜挑这挑那时,我都会想起我的那段非凡的艰苦岁月,并及时提醒孩子:珍惜当下,努力奋斗,去创造美好未来。

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岁月(永生难忘的那段艰苦岁月)(1)

开水泡馍,越吃越饿

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岁月(永生难忘的那段艰苦岁月)(2)

上高中时,半斤饭票加两角钱的菜票便是一顿正餐

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岁月(永生难忘的那段艰苦岁月)(3)

一个唐瓷缸子加把小勺便是标配

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岁月(永生难忘的那段艰苦岁月)(4)

初中时,夏季馒头发霉,甚至长出一层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