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隋朝为何二世而亡国(隋朝为何二世而亡)

隋朝为何二世而亡国(隋朝为何二世而亡)看杨坚的一生,真可谓是波澜壮阔,年轻时带兵打仗,中年时平定四方,晚年时无尽辉煌。隋文帝蕴藏大乱!简单的四个字,仿佛利剑出鞘,道出隋文帝晚年问题多多。真是这样吗?确实如此,至少有三个方面,杨坚做到了给自己王朝挖下大坑。

隋朝为何二世而亡国(隋朝为何二世而亡)(1)

隋文帝

很多人对隋朝的评价度很高,认为杨坚就是和秦始皇一样的开创性人物,甚至,在很多外国的历史书中,描写隋朝要比描写秦朝更多。

杨坚真的可以和秦始皇相比肩吗?

对于这,毛泽东在看《隋书》时,阅读到第二卷《高祖本纪》,批写了四个大字:

蕴藏大乱!

简单的四个字,仿佛利剑出鞘,道出隋文帝晚年问题多多。

真是这样吗?确实如此,至少有三个方面,杨坚做到了给自己王朝挖下大坑。


1、第一个大坑:杨坚早期的新律法获得支持,晚期践踏法律,喜怒无常

隋朝为何二世而亡国(隋朝为何二世而亡)(2)

隋文帝

看杨坚的一生,真可谓是波澜壮阔,年轻时带兵打仗,中年时平定四方,晚年时无尽辉煌。

这是一个绝对的帅才,早年间,看到北周、南陈的律法时,杨坚明显感觉到了律法过于残酷,这些,杨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581年隋朝建立后,杨坚让尚书左仆射郑译带人改革律法。在杨坚看来,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新的律法出来后,酷刑减少了,比如枭首、辕裂等刑罚取消了;很多罪责的惩罚减轻了,比如流徙之罪等。

如此的改革,杨坚满意了吗?没有。那就继续来。

公元583年,隋文帝让苏威、牛弘等人继续修改律法,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开皇律》。这开皇律,不仅减轻了很多刑罚,而且也重新整理了律法,让一些不必要的刑罚统统去掉,达到了“刑网简要”四个大字。

杨坚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法律必须是要遵循的,否则会受到严重处理的。

正是因为隋文帝免除苛法,而且提倡依法办事,整个国家的效率都提高不少,国家的秩序也变得井然有序,这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欢迎。

然而,在后期过程中,隋文帝自己都做不到依法办事了,自己也常常违反自制的律令。不仅,在朝堂上根据情绪来实施刑罚,而且常常法外行刑,让人大于法律,滥用刑罚屡见不鲜。比如,对于劝谏之人,常常廷杖和棒杀。

杨坚用自己的行为表达了一个事情,他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我们形容一个昏君时,常常用“滥杀无辜”来比喻,而隋文帝杨坚的晚年就是这样,虞庆则、史万岁等功臣故旧,先后被隋文帝杀之。

曾经,隋文帝废除了苛政刑法,而晚年,杨坚竟然颁布了诸如“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等夸张的苛刻刑法。这种情况,真的过于残酷了。

百姓开始慌了,皇帝曾经的仁慈,仿佛一夜间消失得一干二净。

看来,人是会变的,甚至会从一端变化为另一端。


2、第二个坑:隋文帝晚年,喜欢猜忌,自毁长城


隋朝为何二世而亡国(隋朝为何二世而亡)(3)

想当年,隋文帝摒弃“九品中正制”,不讲门第,不管出身,注重贤才,这让多少“门第一般”的优秀人才到了他的麾下。

也正是如此的所为,让隋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让华夏成为一个整体。

而晚年,隋文帝的猜忌心理相当严重,这就是个心理疾病,看谁都像未来的造反分子,越是能干的人,他看着越不顺眼。越是能力一般,喜欢溜须拍马的人,越受到重视。

对于如此的行为,可以用八个字形容:猜忌苛察,信受谗言。

我们不说多话,看两个人就知道了:一个是高颎[gāo jiǒng],一个是杨素。

高颎在隋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朝九老中,足可以排到前两位。

杨坚做了皇帝后,曾经封高颎为渤海郡公,且任命为“宰相”。此人文武双全,在政事、军事上都有一套,平过尉迟迥的叛乱,也指挥千军万马灭了南陈等。

但这人有个大缺点,就是比较直率,在“废了太子杨勇”的事件上,他主张不因废了太子,结果遭到杨广和独孤皇后的憎恨,在杨坚面前屡屡说他的不是,于是,杨坚不经任何调查,直接贬为民。

607年,隋炀帝杀了老高,原因是:老高反对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但隋炀帝最后的灭亡不就是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奢靡无度吗?

而反过来看杨素,这人就是奸猾无比,那边风大往那边走,这是个绝对的阴谋家,眼睛里看到更多的是利益。

为了帮助杨广,杨素啥诡计都能使出来。后来,在此人的主导下,不少功臣走向了黄泉大道。

不用老高,用了杨素,让大隋的朝政体系埋下了祸患,可以说,这是隋文帝做了一件自毁长城的大事情。


3、第三个坑: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而启用杨广


隋朝为何二世而亡国(隋朝为何二世而亡)(4)

隋炀帝

隋朝二世而亡,看似是隋炀帝的问题更多一些,实际上,杨坚的问题可能更大一些。

晚年的杨坚自己破坏法制,摒弃能臣,还把太子杨勇废了,而立了杨广。

杨勇的悲剧在于有个严厉的父亲,还有一个不安分的弟弟杨广,关键是,自己的母亲竟然站在了杨广那边。

杨坚这边,口口声声历练太子杨勇,让其参与军国政事,杨勇也提了不少建议,但杨坚基本不认可杨勇的建议,让杨勇只有“参”的机会,没有任何“决”的权利。这一点,老杨比后世的康熙差远了。

有一次,齐州发生灾荒,刺史卢贲抬高米价,借机发财。

隋文帝直接将卢贲削职为民,杨勇劝道:“此人一直跟随于你,废为平民,是不是手段过于激烈?其他功臣如何想?”

就这么一句,也许杨勇想的也不成熟,但杨坚一顿大骂,说这个卢贲狡猾至极,你怎么会给他说情?

由此,杨坚怀疑杨勇有意想收买人心,有提前上位的“野心”。

每个人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而杨勇的失宠被废,不仅是成熟慢,关键是被杨广暗算。

一边,杨广表演得自己像一个正人君子的模样,坚持一夫一妻,说话做事比较注重外界的形象;

另一边,杨广开始结交大臣,宇文述、杨素等人被杨广拉拢,而且,独孤皇后在给杨广神助攻。

按理来说,如果隋文帝有心,安排可靠的人仔细调查,就可以发现杨广的企图。但在各种影响下,杨坚不经仔细地调查,就把太子废了,实在是步臭棋!

当杨坚去世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发出震天的怒吼:独孤误我!

一切都晚了,如果是杨勇在位,继续用高颎这样的忠臣、能臣,隋朝绝不会二世而亡,虽然,杨勇没有杨广般对外的征战经验,但绝对不是一无是处。

隋朝为何二世而亡国(隋朝为何二世而亡)(5)

大运河的一段

很多人把隋文帝杨坚拿来和秦始皇比,但从功绩,从改革的力度,从晚年的所作所为来看,杨坚都不如秦始皇。

秦朝二世而亡,是赵高、李斯、秦二世“合伙作案”导致的,而隋朝二世而亡,是杨坚做错了三件事情:自行破坏法制;听信谗言自毁长城;废了太子杨勇,让杨广上了位。

从杨坚最后的出声,看得出他后悔了,但悔之晚矣!作为皇帝,身居高位,眼睛不擦亮,终究还是会吃了大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