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本来作为一款直瞄支援武器,PF-98/98A火箭筒倒还是合格的。但是它的便携性和持续支援能力太差了,而这也成为了其在未来被彻底取代的根本原因。军改后我军实现了全员机械化,但是像“空突旅、特战旅”这样强调高机动性的快反部队,这些部队的载具只是负责将步兵快速部署到作战地域,后续的攻坚作战还是需要步兵来完成。而即使是重型合成旅,在达到作战地域后,步战车搭乘的步兵也依然会下车作战。而为了增强步兵的突击火力,我军在战时一般都会为步兵加强攻坚武器的配置,以合成营的PF-98/98A火箭筒排为例,常规编制为3个8人班,每班装备1具发射筒、备弹8发,全营共3具发射筒,备弹24发。加强后则为3个9人班,每班发射筒增加到2具,备弹增加到10发,全营共6具发射筒,备弹30发。发射多用途弹的PF-98/98A火箭筒这里其实有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营连一级的反坦克作战本来就应该交给像红箭-12这样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当

目前我军营连一级的“步兵直瞄火力支援”任务主要由PF-98/98A型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负责。其中PF-98是一款服役超过20年的老兵,改进型的PF-98A也已经服役超过15年。综合公开信息,我军下一代营连级步兵直瞄支援武器已经在2019年完成竞标。而类型正是之前被PF-98/98A火箭炮替代的无后座力炮。由于外观和设计理念神似瑞典的“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因此也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古斯塔夫”。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

中国版的“古斯塔夫”

为什么PF-98/98A火箭筒会被取代?

首先是在威力上,PF-98/98A火箭筒已经不能满足我军的需求。PF-98型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本身就是一款应急的产物。具体点讲就是为了对付前苏联坦克洪流而紧急研制的一款大口径反坦克火箭筒,而标定的打击目标就是前苏联1986年开始服役的T-72BV主战坦克。T-72BV主战坦克的炮塔和车体正面的抗破能力分别达到了600毫米和500毫米,其加装的接触1反应装甲还能额外削弱300毫米的破甲能力。因此PF-98反坦克火箭炮的破甲能力被设定为800毫米,并采用了串联式装药设计用来破除接触1反应装甲。在PF-98设计定型的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前后这段时间,其威力足以对抗当时周边国家装备的三代主战坦克。但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T-14、T-90SM、M1A2 SEPV3为代表的新型主战坦克横空出世,PF-98/98A火箭筒已经无法从正面击穿这些新兴坦克,PF-98/98A火箭筒最重要的用途“反坦克”突然没用了。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2)

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有钱了,我军开始批量装备红箭-12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作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红箭-12不仅具备发射后不管和24小时全天候作战能力,更关键是其威力足够大,最大破甲厚度超过1.1米,而且支持攻顶攻击,能够摧毁全世界所有现役主战坦克。并且其最大射程达到了2000米(晚上)和4000米(白天),不仅能够完美覆盖PF-98/98A火箭筒的打击范围(最大约1800米),还能够打击PF-98/98A火箭筒够不着的目标。更关键是红箭-12连发射筒带导弹的全重只有17公斤,比装填好破甲弹的PF-98火箭筒还要轻(18.03公斤),妥妥的单兵反坦克神器。可以说,在反坦克作战这一块,除了成本,红箭-12完爆PF-98/98A火箭筒。

这里其实有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营连一级的反坦克作战本来就应该交给像红箭-12这样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当时之所以研制PF-98反坦克火箭筒,除了没技术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国家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没钱。不过,现在中国军队不差钱了,而且按照经济学的原理,生产越多成本越低。所以,红箭-12取代PF-98/98A火箭筒是必然。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3)

红箭12外媒取代了PF-98/98A火箭筒的反坦克职责

当然,PF-98/98A火箭筒不可能就真的一下子全部淘汰,一方面是不符合节约的原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除了反坦克,PF-98/98A火箭筒还是一款营连级的直瞄支援武器,我们也为PF-98/98A研制了诸如“多用途弹、云爆弹和攻坚弹”等数款其它用途的弹种,可以用来打击轻型装甲车、土木工事、地堡,以及杀伤敌方人员等。也就是说,随着主战坦克正面防护性能越来越强,以及红箭-12的服役,PF-98/98A火箭筒在我军的角色定位已经从原本的营连级主力反坦克武器,转变为打击各类工事、暗堡的直瞄武器。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4)

发射多用途弹的PF-98/98A火箭筒

本来作为一款直瞄支援武器,PF-98/98A火箭筒倒还是合格的。但是它的便携性和持续支援能力太差了,而这也成为了其在未来被彻底取代的根本原因。军改后我军实现了全员机械化,但是像“空突旅、特战旅”这样强调高机动性的快反部队,这些部队的载具只是负责将步兵快速部署到作战地域,后续的攻坚作战还是需要步兵来完成。而即使是重型合成旅,在达到作战地域后,步战车搭乘的步兵也依然会下车作战。而为了增强步兵的突击火力,我军在战时一般都会为步兵加强攻坚武器的配置,以合成营的PF-98/98A火箭筒排为例,常规编制为3个8人班,每班装备1具发射筒、备弹8发,全营共3具发射筒,备弹24发。加强后则为3个9人班,每班发射筒增加到2具,备弹增加到10发,全营共6具发射筒,备弹30发。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5)

重型合成旅下车作战的PF-98/98A火箭筒火力组

但是PF-98/98A型120毫米火箭筒实在是太重了。PF-98火箭筒重10公斤,其配套的破甲弹重8.03公斤、多用途弹重9.15公斤、云爆弹重7.42公斤,副射手仅携带2发备弹的负重就达到了17.18公斤。即便是PF-98A火箭筒的重量下降到了7公斤,配套的破甲弹和多用途弹重量也分别降到了7.91公斤和7.42公斤,但是副射手携带2发备弹后的负重也依然重达15.33公斤。很显然,像PF-98/98A型120毫米火箭筒这样笨重的武器,极大地消耗了战士的体力,很容易导致PF-98/98A火力组难以跟随进攻部队的步伐,从而造成进攻和火力支援脱节,出现不必要的伤亡,甚至造成战斗失败。并且配套弹药过大的重量还严重限制了火力组的携弹量,相比我军之前大量装备的69式火箭筒,射手和副射手的携弹量减少了66%,导致火力打击的持续性严重不足。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6)

从战士的表情能够判断出PF-98/98A火箭筒太重了

最后,PF-98/98A火箭筒的使用体验也不太友好。首先是它太长了,单发射筒长度达到了1.191米,对于实现了机械化的我军而言,其在车辆和直升机等密封空间内的便携性显然不太好,简单讲就是占地方。而且更糟糕的是,PF-98/98A火箭筒发射状态时长度更是达到了1.7米,对空间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城市作战时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7)

PF-98/98A火箭筒发射状态时长度达到了1.7米

然后就是PF-98/98A火箭筒从行军切换到发射状态过于繁琐。由于其最轻战斗全重(不含瞄准镜和脚架)达到了17.42公斤和14.42公斤,PF-98/98A火箭筒从设计之初就是以有架方式射击为主,也就是需要使用配套的三脚架或者两脚架。也因此,在射击前不仅要安装瞄准具,还得布置脚架,反应速度相比采用“肩扛射击”的火箭筒要慢不少。虽然紧急情况下也能够肩扛射击,但是射程和精度会受到较大影响。综合以上几方面原因,PF-98/98A火箭筒被取代势在必行。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8)

PF-98/98A火箭筒从行军切换到发射状态过于繁琐

为什么我们要研制中国版的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

首先,我国有丰富的研制和使用无后坐力炮的经验。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我国的无后坐力炮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我军最早接触和装备无后坐力炮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后期,当时我军从国民党军队手里缴获了美制M18型57毫米和M20型75毫米两款无后坐力炮。1952年,我国对这两款美制无后坐力炮进行了仿制,推出了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和5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并火速装备了志愿军使用。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9)

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远)和5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近)

后来,针对使用过程中暴露的5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过重的问题,137厂开始对其进行改进,将火炮全重从122.9公斤降到了87公斤,推出了“1956年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最大射程达到了700米,破甲厚度达到了150毫米。

随后,137厂继续对其进行减负,陆续推出了56-1式和56-2式两款无后坐力炮。尤其是后者,战斗全重更是降到了50公斤,能够在战斗中伴随步兵发起冲击,并首次支持“肩筒射击”。在1969年的珍宝岛战斗中,23军67师201团三营炮连派出了两个炮班,携带两门56式无后坐力炮参加了战斗。在战斗中两个炮班充分发挥“56式”无后坐力炮机动灵活的特点,适时变换发射阵地灵活出击,取得了击毁坦克1辆,装甲车6辆的战果。52式和56式同属于我国第一代无后坐力炮。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0)

56式无后坐力炮

我国的第二代无后坐力炮是1958年开始研制的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根据抗美援朝期间57毫米无后坐力炮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使用经验,军工部门提出了“轻型无后坐力炮”的设想,并将口径确定为82毫米。1965年,65式无后坐力炮正式定型,这也是我国第一款自行研发的无后坐力炮。

65式无后坐力炮最大的特点就是轻。其战斗全重不超过30公斤,是第一款符合中国士兵身体条件的无后座力炮。65式无后坐力炮配发了破甲弹和榴弹两种弹药。破甲弹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20毫米,最大射程为300米。榴弹杀伤半径为27.6米,最大射程为1750米。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1)

65式无后坐力炮

在此期间,我国获得了美军的M40A1/A1C型车载型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并对其进行了测绘。研发工作始于1964年,1975年定型,命名为“1975年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也就是我国第三代无后坐力炮。与原版相比,75式无后坐力炮的口径从106毫米改为105毫米,并使用简易火控系统取代了原版的“试射枪”,大幅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打击精度。

75式无后坐力炮最初选用的底盘是北京212A越野车,后来改用北京2020SJ越野车。必要时也可以从车上卸下来,依靠三脚架在地面使用。配套弹药为尾翼稳定微旋破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破甲弹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80毫米,能够有效对对付T-62、M-48和M60在内的战后第一、二代主战坦克,最大射程约1000米。杀伤爆破榴弹全重为21.6公斤,装药量为2.6公斤,最大射程约为7400米。75式无后坐力炮定位于团属支援火力。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取代,现已全部退役。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2)

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

我国第四代无后坐力炮为1979年设计定型的PW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该炮是一款营属火炮(后被下放到连一级)。火炮全重为33.1公斤,比65式略重。主要弹种为破甲弹和杀伤榴弹,破甲弹最大射程500米,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50毫米。改进型“PW78式无后坐力炮Ⅰ型破甲弹”将药型罩改为双锥形,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增加到了180毫米。杀伤榴弹内含825颗钢珠,最大射程为2000米。PW78式无后坐力炮有PW78A和PW78B两个子型号,前一型主要改进了炮架和后膛的操作机构,简化了操作。后一款增设了软绳击发机和多用途支架,便于射击移动目标。PW78式无后坐力炮从2003年开始退役,其承担的作战任务并由PF-98/98A型120毫米火箭筒负责。自此,我国的无后坐力炮暂时停止了发展。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3)

PW78式无后坐力炮

很显然,对于拥有前后四代,多款无后坐力炮的研制和使用经验的我们而言,重新研制一款超轻量型无后座力炮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其次就是国产“古斯塔夫”的性能非常出色。相比我国装备过的所有无后坐力炮,国产“古斯塔夫”最大的优点就是轻便。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目前其最新款的古斯塔夫M4长度已经小于1米(约950毫米),重量轻至6.7公斤。不仅发射筒轻便,古斯塔夫M4的配套的84毫米弹药重量也非常轻便,全部控制在3.1~4公斤,也因此其战斗全重只有9.8公斤,比PF-98/98A火箭筒的战斗全重分别轻了43.7%和32%。

考虑到我国在材料学、力学等相关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再加上口径还要更小一些(82毫米),因此国产“古斯塔夫”发射筒和弹药的重量甚至能够做到更轻一些。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4)

卡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及其配套的弹药

更小的尺寸和更小的战斗全重意味着国产“古斯塔夫”不仅便于单兵徒步携带或者搭乘各类车辆和直升机,还能够大幅提升火力组的携弹量。参考古斯塔夫M4,可以推测出国产“古斯塔夫”的82毫米弹药重量只有PF-98/98A配套弹药的一半。在相同的携带数量上,国产“古斯塔夫”火力组副射手的负重能够减少一半。而且国产“古斯塔夫”本身设计就是以肩扛的方式发射,不需要携带额外的脚架,真正做到了轻装出阵,有助于最大限度保持火力组的体力,避免因为体力不支而造成的战斗脱节,这一点对于高原作战非常关键。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5)

采用肩扛方式发射的古斯塔夫

即使对于我军的中型和重型合成旅而言,国产“古斯塔夫”这样的超轻量化无后坐力炮也同样优势明显。在同等负重且同等人员配置的前提下,国产“古斯塔夫”火力组能够携带两倍于PF-98/98A型火箭筒火力组的弹药,火力打击的持续性完爆PF-98/98A火箭筒。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6)

古斯塔夫与PF-98/98A弹药携带对比,重量和数量都占优势

更难能可贵的是,国产“古斯塔夫”的口径虽然小于PF-98/98A火箭筒,但是其威力却一点也不比后者小。同样是参考古斯塔夫M4,其发射弹径132毫米的FFV597型超口径破甲弹,最大破甲厚度达到了900毫米,威力超过了PF-98/98A火箭筒(800毫米)。国产“古斯塔夫”同样可以通过采用超口径破甲弹的方式来获得比PF-98/98A火箭筒更强的破甲威力。

不仅弹药威力和种类不逊色于PF-98/98A火箭筒,国产“古斯塔夫”在射程上也一点不逊色于后者。根据公开资料,国产“古斯塔夫”发射82毫米非制导弹药的最大射程达到了1500米,如果能够装备与“卡尔-古斯塔夫导弹”类似的激光制导弹药,那么射程超过2000米不是问题。而PF-98/98A火箭筒使用三脚架、带简易火控的最大射程也就1800米。可以说,国产“古斯塔夫”完美覆盖了PF-98/98A火箭筒的打击范围。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7)

“卡尔-古斯塔夫导弹”激光制导弹药

国产“古斯塔夫”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使用成本更低。国产“古斯塔夫”被描述为一种“低成本单兵武器系统”,发射筒可重复使用,成本低。中北大学2019年发表的一篇名为《轻量化82毫米无后坐力炮关键技术研究》的论文里披露,国产版“古斯塔夫”和古斯塔夫M4一样大量采用了先进的碳纤维和钛合金材质。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8)

国产“古斯塔夫”的炮管将采用三层式结构,最内层采用Ti-5AL-2.5Sn钛合金材质,相比传统的炮钢要轻很多。而为了弥补钛合金在强度和耐热上的不足,在钛合金外增加了“隔热缓冲衬”,最外层则采用了抗拉强度远高于炮钢的碳纤维对炮管进行缠绕。在达到设计减重要求的同时也更加结实耐用,预计国产“古斯塔夫”炮管的寿命也能够达到古斯塔夫M4的1000发的水平。

而PF-98发射筒寿命为500发,减重后的PF-98A发射筒寿命减少到200发,仅为国产“古斯塔夫”的二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这意味着,即使PF-98/98A的采购成本比国产“古斯塔夫”便宜,但是它们的综合使用费用也依然要比国产“古斯塔夫”更贵。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19)

最后,国产版“古斯塔夫”还可以大幅节省人员编制。一个PF98/98A火箭筒火力组需要3个人,包括一名射手和两名副射手。而国产版“古斯塔夫”火力组预计只要2个人,人员节省了三分之一。可别小瞧这节省下来的三分之一,放大到一个排就是3个人,一个连就是一个9个人班,一个营就是一个27个人的排。在总携弹量更多的前提下,用节约下来的人员多携带几挺狙击榴或者重机枪不要太香。

新一代无后坐力炮(展望国产新一代无后坐力炮)(20)

我国新一代无后座力炮早在2019年便已经完成了竞标。按照进度推断,获胜的型号说不定也已经进入到了小批量试装的阶段,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我军自己的“古斯塔夫”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