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天上飞的龙(侏罗纪海中我最萌)
侏罗纪公园天上飞的龙(侏罗纪海中我最萌)图注:大眼鱼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大眼鱼龙的大眼睛其实有大用场,并不是卖萌用的。图注:大眼鱼龙的大眼睛能够看清周围得有一切,图片来自网络大眼鱼龙的超大眼睛当然不是卖萌用的,其代表了极佳的视力,这是视觉器官演化的极致表现。为什么大眼鱼龙要那么好的视力呢?答案就在其生活环境中。大眼鱼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深海之中,想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辨明方向、寻找猎物,必须有超人的视力。大眼鱼龙的眼球中有大量的感光细胞核神经,能够在幽暗的深海中看清周围的一切。为了抵抗深海的水压,大眼鱼龙的眼睛里还有一圈环形的骨头,这就是加强眼睛强度的巩膜环。图注:大眼鱼龙的眼眶孔内有一圈巩膜环,图片来自网络
大眼鱼龙:侏罗纪海中我最萌
萌这个字愿意指“草木初生之芽”,但是经过动漫和御宅们的改造,却变成了极端喜爱之意。萌似乎都属于二次元世界,在现实中也可以指代可爱的男女和小动物。古生物中是否有萌货呢?当然有,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侏罗纪的萌货一枚:大眼鱼龙。
萌之大眼
图注:大眼鱼龙的眼睛,图片来自网络
之所以说大眼鱼龙很萌,是因为其长有一对超大的眼睛!大眼鱼龙的眼球直径可达220毫米,这几乎等于一个篮球的大小了。与大眼鱼龙相比,我们人类24毫米的小眼球真的就拿不出手了,这只相当于人家眼球直接的九分之一呢!
图注:大眼鱼龙的大眼睛能够看清周围得有一切,图片来自网络
大眼鱼龙的超大眼睛当然不是卖萌用的,其代表了极佳的视力,这是视觉器官演化的极致表现。为什么大眼鱼龙要那么好的视力呢?答案就在其生活环境中。大眼鱼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深海之中,想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辨明方向、寻找猎物,必须有超人的视力。大眼鱼龙的眼球中有大量的感光细胞核神经,能够在幽暗的深海中看清周围的一切。为了抵抗深海的水压,大眼鱼龙的眼睛里还有一圈环形的骨头,这就是加强眼睛强度的巩膜环。
图注:大眼鱼龙的眼眶孔内有一圈巩膜环,图片来自网络
大眼鱼龙的大眼睛其实有大用场,并不是卖萌用的。
侏罗纪的海豚
图注:大眼鱼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大眼鱼龙化石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大眼鱼龙的平均体长在4至6米之间,体重在900千克以内。
大部分第一次看到大眼鱼龙的人都会说:“这不就是海豚嘛。”仅从外形上看,大眼鱼龙与海豚的确很像,它们都长有细长的口鼻、圆圆的脑袋、纺锤形的身体、一个背鳍、但是仔细对比又有些不同。
图注:外形酷似海豚的大眼鱼龙,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眼睛超大之外,大眼鱼龙比海豚多长了一对腹鳍,而且它的尾巴是垂直生长的,海豚的尾巴则是水平的。长相类似的大眼鱼龙和海豚可没有亲缘关系,大眼鱼龙属于海生爬行动物,而海豚属于海生哺乳动物,之所以有相似的外貌全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生在浅海,活在深海
图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现的大眼鱼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大眼鱼龙的化石最早发现于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西利(Seeley)在1874年命名,属名Ophthalmosaurus。除了英国,古生物学家之后分别在美国、俄罗斯发现了大眼鱼龙的化石,这表明大眼鱼龙生活在北半球的海洋中。
图注:大眼鱼龙的化石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图片来自网络
大眼鱼龙生存于距今1亿6500万年前至1亿4500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当时的地球的样子与今天可是大不相同。侏罗纪晚期,北美洲、欧洲之间的距离比今天要近得多,大陆之间只有一道狭窄的海峡相隔,欧洲甚至被海洋分割包围。在陆地之间的海洋中,大眼鱼龙来回穿梭着,不过这里只是它们的繁殖地。大眼鱼龙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深海之中,化石表明它们经常潜入600米之下的深海,那里有它们最喜爱的食物——乌贼。
图注:成群生存在海洋中的大眼鱼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回到浅海的大眼鱼龙,图片来自网络
当繁殖季节来临,成千上万怀孕的雌性大眼鱼龙会从深海来自北美洲与欧洲之间的浅海海域,它们将小鱼龙生在靠近岸边的珊瑚礁中,然后返回深海。刚出生的小鱼龙们没有爸妈的保护只能躲藏起来,靠着运气慢慢长大,直到它们大到能够进入深海。大眼鱼龙的一生是一首壮丽的生命之歌,它们年复一年来往于浅海与深海之间,完成生命的伟大循环。
图注:躲藏在礁石中的大眼鱼龙宝宝,终有一天它们会进入深海,图片来自网络
大眼鱼龙是侏罗纪海洋当中的大眼萌,它也成为最著名的鱼龙类,这个古老的家族曾经遨游在中生代的海洋中,涌现出众多著名的成员,以后小盗龙会慢慢介绍的。
参考资料:
1.Maisch MW Matzke AT. 2000. The Ichthyosauria. Stuttgarter Beiträge zur Naturkunde Serie B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298: 1-159.
2.Patrick S. Druckenmiller and Erin E. Maxwell (2010). "A new Lower Cretaceous (lower Albian) ichthyosaur genus from the Clearwater Formation Alberta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47 (8): 1037–1053. Bibcode:2010CaJES..47.1037D. doi:10.1139/E10-028.
3.Fischer Valentin; Edwige Masure; Maxim S. Arkhangelsky; Pascal Godefroit (2011). "A new Barremian (Early Cretaceous) ichthyosaur from westernRuss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1 (5): 1010–1025. doi:10.1080/02724634.2011.59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