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

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然而,经过元朝不足百年的统治,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贞节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变得保守无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单纯针对女性贞节观而言。极端支持这一观点的理学,正是在元朝统治时期变得日趋兴盛。​​​​​​殉节的诞生与中国古代女性伦理之中的贞节观念有关。宋代及其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对女性的贞节观表现得并不强烈,没​有​被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女性​再嫁​乃寻常之事。宋真宗年间,甚至出现了向敏中、张齐贤这两位堂堂宰相,因争娶一位寡妇,而被双双罢相左迁的奇葩事。一国宰执,当朝大员都会弄出这等破事,民间可想而知。故此,在殉葬流行的先秦时代,主要被殉对象是过世贵族的亲信、奴仆、战俘等男性,而非女性。这一时期,间或有女性殉节,但多为出于自愿。

​​什么?你说没见到建文朝殉葬的记录。别忘了孝陵的殉葬是在他手中完成的,且与明太祖遗诏中提到的“丧祭仪物,毋用金玉” 节葬要求完全不合,所以这锅建文帝不背谁背。至于明宣宗、明英宗,明初五次宫廷殉葬有三次发生在他俩手里,且他俩治下殉节的斑斑血迹要比前朝多得多。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六,明英宗驾崩,临终前一天留下遗诏宣布废除殉葬制度。成化十年七月,辽王朱豪墭打报告,要求已故世子朱恩鏋的继配冯氏、侧室曹氏为其殉葬。明宪宗朱见深批复“先帝上宾,顾命毌令后宫殉葬,可以为万世法”,拒绝了朱豪墭的要求,有明一代的殉葬制度就此废止。

但在民间,殉节这种变相的殉葬却愈演愈烈,所以视明太祖为殉葬这种恶习再现的罪魁祸首是不公平的,否则连续两代皇帝宣布废除殉葬的情况下,民间又何至于此?

在阿越看来,明初殉葬之所以会余烬复燃,明清时期的殉节之所以会大行其道,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其一,是辽金元习俗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二,是理学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恶意曲解。

​​​

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1)

​​​殉节的诞生与中国古代女性伦理之中的贞节观念有关。宋代及其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对女性的贞节观表现得并不强烈,没​有​被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女性​再嫁​乃寻常之事。宋真宗年间,甚至出现了向敏中、张齐贤这两位堂堂宰相,因争娶一位寡妇,而被双双罢相左迁的奇葩事。一国宰执,当朝大员都会弄出这等破事,民间可想而知。故此,在殉葬流行的先秦时代,主要被殉对象是过世贵族的亲信、奴仆、战俘等男性,而非女性。

这一时期,间或有女性殉节,但多为出于自愿。

然而,经过元朝不足百年的统治,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贞节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变得保守无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单纯针对女性贞节观而言。极端支持这一观点的理学,正是在元朝统治时期变得日趋兴盛。

​​​

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2)

​​​故此女性殉节的社会伦理观形成,元朝统治者的习俗,和理学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加上明朝政府对女性守节、殉节的褒奖,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大户之家为了声名,主政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无不在推动这一风气的壮大。为此被逼守寡、甚至被活活饿死的女性不计其数。

清代,女性殉节的巅峰期

对于要求女性守节,甚至殉节,不是没有学者提出过反对。明代抗倭英雄、文学家归有光就曾直斥贞节观念,认为女子未嫁而守节、殉死,是严重的悖礼不当行为,女未嫁应从父,不应从未婚之夫,男方若有变故,女子也就理所当然地可以再嫁。然而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女性贞节观念的大势下,这些许呼声犹如挡车的螳臂,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经过明朝的积极倡导,进入清代,社会对女性的贞节病态到几乎成为以一种宗教仪式,不但夫死守节、殉节成了天理,连未嫁夫死都要尽节,偶遭男子调戏也要死节。贞节已成为悬在女性头上的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风吹草动,就要以死全节,否则轻则关祠堂,重则浸猪笼。

​​

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3)

​​政府也对女性守节持表扬态度。清代制定的礼部工作条例——《钦定礼部则例》,为方便鉴定民间上报的贞洁烈妇是否合规,专门对此作出了详细的定义。“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几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称为节妇。“遭寇守节致死”,“因强奸不从致死,及因为调戏羞忿自尽”,以及“节妇被亲属逼嫁致死者,​童养​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调戏致死者”,称为烈女。

每年,地方绅耆、族长、保​甲长​都要向官府公举节妇、烈女,官府在审定后,都会给予褒奖。为此,上​自​京师,中及省府,下至州县,都建有旌表节孝妇女的祠堂——节孝祠,祠外建有巍峨的贞节牌坊。凡被旌表的贞洁烈女,生前题名坊上,死后入祀祠中,每逢春秋,官府会主持致祭。并由官府发给三十两“坊银”,由本家为其​建坊​。事迹特别突出者,皇帝还会“御赐诗章匾额缎匹”。

正史也会将部分贞洁烈女名列其中,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明史》和《清史稿》各存有三篇名为《列女传》的列传,大篇幅地介绍了众多贞洁烈女的事迹。

记录一地历史的方志更是不会出缺,比如光绪《宣城县志》用了六卷329页这等规模的宏篇巨幅,记载了七千三百一十四名当地贞洁烈女,少部分有简要事迹介绍,绝大部分仅存“xxx妻x氏”字样。这六卷有一个统一的卷名——​列女​。

​​​

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4)

​​​官方如此,作为理学卫道士的文人自然也会积极推动。清代的女子教训书中,增加了大量的宣扬贞节的内容。如康熙、乾隆年间蓝鼎元的《女学》、陈宏谟的《教女遗规》、李晚芳著的《女学言行录》、王相的《女范捷录》等。

这一来,把对节妇、烈女的崇尚推至极点,此风也愈演愈烈,以至于成千上万的妇女或自愿、或被迫以身殉夫。

残酷的殉节细节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让一条鲜活的生命为所谓的贞节去死本身就是一种相当残酷之事。何况女性殉节是通过幽闭于一个房间之中,不吃不喝活活饿死的,这种慢性致死的方式,想想就令人毛骨悚然。

​​​

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