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
贞节牌坊到底有多可怕:一座贞节牌坊 暗含着明清时期女性的血泪史瞧见没有,殉节是一个有功名在身的老秀才都羡慕的“好题目”,可想而知当时社会对女性殉节的支持力度。王玉辉妻子惊闻女儿死讯,顿时哭死了过去。王玉辉却责怪老伴说:“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得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这时节,王玉辉在干嘛呢?他在家依旧如同往常一般看书写字,同时候着女儿殉节的信息。妻子被送回来三天后,他终于等来了想要的消息。也就是说他三女儿为了殉节,活活饿了自己足足八天,才把自己给饿死。
海瑞因五岁的小女儿吃了一块男仆给的糕点,而勃然大怒,而活活饿了她七天七夜,将女儿饿死之事,虽然是政敌为抹黑他而虚构的,却无疑反映出当时就存在这种现象。
《儒林外史》更是详尽地描写了女子殉节的情节。该书四十八回提到,徽州府颇有名望的老秀才王玉辉女婿病逝后,他的三女儿便哭着闹着要绝食殉节。
他在得知女儿的想法后,先是规劝不愿儿媳妇殉节的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而后鼓励女儿:“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在王玉辉的鼓励与支持下,王家三女儿不顾陪在身侧的母亲和婆婆的劝解,开始了绝食殉节生涯。每日梳洗过后,便陪着母亲坐在屋内,茶饭全然不吃。饿到六天上,已经不能起床,她母亲看得痛彻心扉,也病倒了。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止她殉节的决心。
这时节,王玉辉在干嘛呢?他在家依旧如同往常一般看书写字,同时候着女儿殉节的信息。妻子被送回来三天后,他终于等来了想要的消息。也就是说他三女儿为了殉节,活活饿了自己足足八天,才把自己给饿死。
王玉辉妻子惊闻女儿死讯,顿时哭死了过去。王玉辉却责怪老伴说:“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得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瞧见没有,殉节是一个有功名在身的老秀才都羡慕的“好题目”,可想而知当时社会对女性殉节的支持力度。
王玉辉三女儿死后,当地当然少不了隆重的纪念,热烈的颂扬,地方官员要向朝廷申请旌表烈妇,文人士大夫要举行各种祭奠和纪念活动。王玉辉作为生出这样了不起的女儿,“为伦纪生色”的父亲,自然每次要被请去作为座上宾,就像今天英模报告会上的嘉宾,装点门面。
阿越说《儒林外史》对王玉辉三女儿殉节前后各方人等的反应,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正因为诞生一个殉夫死节的妇女,不但使死者娘家和婆家蓬荜生辉,也使地方的名声大噪,使当地官员获得考评加分,所以明清时期,从官方到民间无不在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模仿贞烈妇女的文化氛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术压迫下,男性们一边享受着三妻四妾、寻花问柳的风流韵事,一边却要求身边的女性守节,吃着贞洁烈女的人血馒头。而女性在整个社会风潮的麻痹下,不仅会自觉地作出守节、殉节举动,还会倒过来充当男性迫害女性的帮凶,要求周围女性守节、殉节。
在阿越看来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框定在女性身上,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其原意的。封建时代,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很难参与到政治等社会活动中,保家卫国更多的是男性的责任,所以这个“节”恐怕更多应当由男性来承担。男性自己守不住节,却将女性作为牺牲品推向火坑。她们死的是什么节?无非是“好女不事二夫”的封建荼毒。
即便是要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节”用到两性上,也应当是对等的:既然女子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不能再嫁;那么男子的妻子若死,作为丈夫也应为亡妻守节、不应再娶。然而现实呢?
礼教杀人,不过如此。
相关文章:《明英宗去世前废除殉葬:是对殉葬于心不忍,还是不愿后妃殉葬?》
《周宪王朱有燉:有明一代反对殉葬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