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鬼谷子传说真相揭秘(后裔破谜真相大白)

鬼谷子传说真相揭秘(后裔破谜真相大白)二是扶风云阳说。此说最早由西晋《大康地记》引《十道志》提出。文曰:“扶风池阳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唐贞观元年改云阳为池阳。因属“关内道”,故云阳又称“关内云阳”。事实上扶风池阳、关内云阳是同一个地方,均指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一是颍川阳城说。此说见于裴马因《史记集解》。据,《史记·苏秦列传》裴马因《集解》云:“徐广曰:‘颍川阳城有鬼谷,善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徐广(352-425),东晋人,曾著有《史记音义》十二卷,裴马因引文从其说。故颍川阳城一说,最早出自徐广。颍川阳城于公元690年改为“告城”,故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鬼谷在告城县北,即六国时鬼谷先生所居地也。台湾学者陈英略先生从其说,认为“鬼谷子隐居于颍川阳城东北五里,鬼谷,即今河南省登封县告城镇鬼谷山,山下一大洞称鬼谷洞。”——兼论鬼谷子文化现象上述七个部分,通过对白公胜生平事迹的考证性追溯和探讨性叙述,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

鬼谷子真身惊现张家界——从白公胜生平看鬼谷子真实身份

李 书 泰

鬼谷子传说真相揭秘(后裔破谜真相大白)(1)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第八节 后裔破谜 真相大白

——兼论鬼谷子文化现象

上述七个部分,通过对白公胜生平事迹的考证性追溯和探讨性叙述,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鬼谷子的真实身份、生活年代、时代背景和曲折遭遇,看到了春秋末年、战国之初历史巨变的转折时期,一个楚室贵胄如何从楚王嫡孙沦为乱世孤儿、异乡乞丐,又奇迹般发迹成为吴王军师、楚国大夫,最后又戏剧性称王失败、诈死隐居传奇经历。但白公胜诈死何地、隐居何处尚不十分清楚,这里我仍然先告诉大家答案,然后再顺藤摸瓜追溯答案的源头。真正鬼谷子本人第一隐居地,在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天门山,即古云梦山、嵩梁山、壶头山之鬼谷源,即鬼谷仙溪,亦即老道湾之岩板溪

在鬼谷子真实身份未弄清楚之前,传统的说法有很多种。据南通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许富宏先生《鬼谷地名考》一文介绍,主要有以下八种说法,紧随其后笔者提出第九种说法。

一是颍川阳城说。此说见于裴马因《史记集解》。据,《史记·苏秦列传》裴马因《集解》云:“徐广曰:‘颍川阳城有鬼谷,善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徐广(352-425),东晋人,曾著有《史记音义》十二卷,裴马因引文从其说。故颍川阳城一说,最早出自徐广。颍川阳城于公元690年改为“告城”,故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鬼谷在告城县北,即六国时鬼谷先生所居地也。台湾学者陈英略先生从其说,认为“鬼谷子隐居于颍川阳城东北五里,鬼谷,即今河南省登封县告城镇鬼谷山,山下一大洞称鬼谷洞。”

二是扶风云阳说。此说最早由西晋《大康地记》引《十道志》提出。文曰:“扶风池阳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唐贞观元年改云阳为池阳。因属“关内道”,故云阳又称“关内云阳”。事实上扶风池阳、关内云阳是同一个地方,均指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三是雒州城县说。此说出自唐代张守节。《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曰:“鬼谷,谷名,在雒州城县北五里。”古时“雒”与“洛”通用,“雒州”即“洛州。”唐贞观三年,以阳城、嵩阳属洛州。故“洛州阳城县”就是第一说所述之“颍川阳城”。

四是清水谷说。此说首见于唐人《十道志》,宋代乐史也持此说。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清水谷在县西三十五里。《十道志》云:‘即鬼谷先生所居也。水自云阳界来’。既然清水谷之水自云阳来,则此鬼谷应该就是陕西关内云阳鬼谷。”

五是临沮县青溪山说。南朝刘宋时期李善注郭璞《游仙诗》引庾仲雍《荆州记》曰:“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此说仅凭“青溪”二字就说是鬼谷所居之“清溪”,显然不能成立。

六是泰山鬼府说。据山东大学教授郑杰文先生在他《鬼谷子天机妙意》一书中说,既然《史记·苏秦列传》有“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的记载,那么鬼谷和鬼谷先生就应该在齐地寻找。恰在清人聶剑光《泰山道里记》一书中提到一个地名叫“鬼儿峪”,便认为“鬼儿峪即鬼谷无疑”,并说“泰山南鬼谷旁高里山之鬼仙洞,即鬼谷先生隐身授徒之地。”此说颇有新意,恰与笔者所考鬼谷子白公胜曾在齐国舅族求学的判断吻合。

七是浙江宁波说。据《宁波府志》载:“鬼谷子居清溪之鬼谷,因以为号。战国时(应为春秋时)晋平公时人,姓王,名利(应为诩和栩),有弟子百余人。”世传鬼谷子曾游居宁波,宁波所属鄞县有太白山、鬼谷庙,庙前有黑水池,传说是鬼谷子洗墨处。白公胜曾在吴国为官,吴地留下鬼谷子白公胜传说比较可信。

八是新疆哈密说。北宋时期,西州回鹘(今新疆哈密和吐鲁番之间)境内,有一个地方叫鬼谷口,是一处避风驿站,与鬼谷子活动有无关系,很值得考证。

九是湖南慈利说。这是笔者根据前文考证和前人旧说提出的最新一说。古代慈利县包括今张家界市两区两县,是荆楚母国——古庸国都城所在地,是三苗、百濮部落的核心领地,庸楚先祖祝融、高阳、鬻熊等创世先贤的发祥地。华夏民族最早的“始祖国”——“华胥国”就在本境崇山之麓。本境大儒、清内阁中书、光绪帝侍读侯昌铭先生,于1898年回到原籍大庸县(张家界市永定区)隐居,自号退园老人。侯先生在《退园诗草》四十八韵中肯定华胥古国就在本境。诗曰:“守我田园拙,重现旧庄荒。扶救自攘剔,一一费平章,身既为农隐,世亦与我忘。高卧华胥国,何者是羲皇。”继华胥国之后,又有曾与舜帝分庭抗礼的驩头国,曾助武王伐纣的古庸国在此建都。春秋末年,这里是古白县的核心地域,白县县公、鬼谷子真身王孙胜以本境为据点发展经济、训练士兵,以积蓄力量抗吴袭郢,取得重大改革强军成果。这里才是白公胜兵败诈死、更名隐居的第一隐居地,也是他周游列国、游说天下、讲学授徒归来后的最终长眠之地。

鬼谷子传说真相揭秘(后裔破谜真相大白)(2)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首先,这里是白公起兵的根据地,选择这里作为隐居地能得到县民的掩护。据《楚国历史文化大辞典》第457页记载:“慈利阳适古城,东周城址,习称白公城。位于湖南省慈利县城东1.5公里处,阳适山下的小平原上,澧水和零溪水交汇于此。现存城垣高4-6米,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277米,面积0.1平方公里。城墙宽度8-10米。城垣各边墙各有一处较大缺口,宽约20米,似为城门。城垣处有护城河。”附近石板村楚战国墓出土大量兵器和书简。如前文所述之M36号墓,对研究白县经济、军事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足以证明此处就是白县县城所在地。

第二,这里是白、叶鏖兵的主战场,选择这里作为隐居地能够扰乱敌方视线。据邱渭波先生所编《沅澧旧事》所载《申鸣其人与申鸣城》一文作者覃柏林、覃剑先生引《方舆记》曰:“楚大夫邑地申鸣城在澧阳县(今临澧县新安镇古城村、李溶村)。”又引《安福县志》称“申鸣城在县治北六十里,俗名古城堤。”这座申鸣城正是当年白公胜称王后,平叛军副统帅左司马申鸣之封邑。公元前479年某月(待考),楚惠王为屈圉凿墙背负逃脱后,立即封叶县县公沈诸梁为司马,申鸣为左司马运兵平叛。“经几次浴血奋战,摧垮了‘白王军’主力,并将白王重重围困在石城之内(应为白公城,待进一步核实)。白王素知申鸣乃天下勇士,遂与石乞商议对策。石乞认为“申鸣以孝道闻名天下,可劫其父要挟以兵。”于是派人将申父抓来作为人质,阻扰叶、申大军进攻。白王站在城头高声对申鸣说:“如能退兵,你我二人平分楚国,如不同意,便杀子父。”申鸣怒曰:“过去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我是国君的忠臣。”说罢令士兵抬了一面战鼓,两口棺材放在两军阵前,其父高喊申鸣击鼓攻城。白王见大势已去,遂由石乞护卫出城,一路逃往龙山黑松林。笔者以为龙山疑为龙茹山,一是因为龙茹山距白公城不远,是情急之下金蝉脱壳、就地藏身的应急措施。二是因为龙茹山一带溪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便于隐蔽,一旦发现也便于周旋。三是这里留下两个耐人寻味的地名。这里一水叫茹水,又称武溪。这里一坪叫后坪,近有拿坪。楚人素有信巫传统。遇有大事往往问卦于天,测卦于物。白公胜本应为王,而亦曾经称王,王者为龙,龙茹(吃)水则安。故选择龙茹山归隐。白公胜曾经称王,其妻贞姬当为王后,故有后坪。白公胜曾化名孙武,故有武溪。忠诚卫士石乞在后坪龙茹山被叶家军活捉(大说白王已死,毅然就烹以救主),故有拿坪。无巧不成书,当巧合的因素一多,各种信息形成链条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淹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某些无可求证性事物的真象。

第三,这里是白公贤妻的居地,选择这里隐居能够得到贞姬照顾。白公之妻贞姬虽为鲁国或吴国公主、金枝玉叶,但同白公患难与共几十年,虽来白县生活只有八年时间,但以她的冰清玉洁和聪慧贤达,赢得了古白县、古庸国山民们的至亲至爱。她会凭着良好的人缘,以给白公守节为名,同王室及不明真象的人周旋,以掩护和照顾好“白王”(实为“败王”,失败之王)的晚年生活,让他著书立说,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得失和经验,并收徒授业,传艺后世。

第四,这里也曾是好友范蠡游寓寄住之地,有同知音相会的条件(好友范蠡来访,证明白公,即孙武就隐居于此)。公元前473年(周元王四年,楚惠王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范蠡、文种率越军追击吴王,围之,面数吴王六大罪过。越王勾践请居吴王夫差于甬东、吴王不欲,遂自杀(事见《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越国君臣、军民在吴宫举行盛大宴会。歌者高唱:“吾王勾践有神威,大夫范蠡多神机。一战开疆千余里,万民集聚迎天喜”(见夏廷献专著《范蠡》)。“群臣兴奋。越王端坐,笑无喜色。”范蠡察觉,遂向同乡好友文种留书信一封悄然离越。信曰:“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伴君如伴虎,功成早退身。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嫉贤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子今不去,祸必不免”(后来,文种果为勾践所杀)。范蠡隐居后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定陶一带经商,成为“财资敌王公之富”的伟大商人(商界鼻祖)。陶朱公范蠡与鬼谷子白公胜(孙武)虽然曾经互为敌国军师,但私下里却相互欣赏,是很好的朋友。据夏廷献先生介绍,范蠡晚年抓紧修订兵法和商道著作,自信可以和孙武一比了。认为自己既有兵法,又有商经,超过了孙武(鬼谷子白公胜)。开始我以为这是作者创作中的想象和臆测。当我看到《清嘉庆常德府志》关于范蠡“南经常澧,游寓赤山”的记载后,才相信范蠡晚年真的有可能带着他的大作来鬼谷子白公胜家乡,亦即隐居地沅江澧水一带的常德和张家界(古庸国、古白县),同当年好友一同讨论各自著作心得。当然也有可能应好友之邀而来,也可能有意来散财,帮助鬼谷子办学等等(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赤山在汉寿县东、沅江县北,山上建有范蠡祠、唐天宝年间曾改赤山为蠡山,湖名为蠡湖。说明范蠡来鬼谷子白公胜故乡所在地的沅澧流域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不然很难留下那么多与他有关的地名。据傅启芳先生考《越绝书》得知,“范伯自谓衰贱,始居楚,故遗迹犹传耶!”从范蠡游寓沅澧来看,亦为证实孙武就是王孙胜提供一例新的证据。

第五,这里是族人白善药圆药物采集地,族人可以经常以采药为名到白公隐居地接济生活物资。据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明《弘治岳州府志·澧州人物志》载:“周白善,春秋时楚白公胜之族,为楚将,家澧阳。白公欲乱国,召之。善曰:‘从子而乱其国,则不义于君,背子而废其私,则不仁于族,遂弃其禄,筑圃灌园以终其身。楚人因名其园曰白善将军药圃。其地在今城东药园寺。’”前文已经述及,白公胜在白县推行地政改革时就鼓励族人白善发展医药,以救助县民,并借以积累财富,为强兵戍边和后来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做好物质上的准备。从白善对白胜说的话来看,似乎他不支持白胜举事。但历史留给人们的往往只是表象,如果我们不用传统的有色眼光去看待白公之举,不把白公之谋看作“乱事”,而作为一种合理的“正事”来看,那么白善不从白胜领兵举事,表面看来是不支持,实际比白公之谋更深一筹。自己先退一步,不参与本次军事行动,成功了固然好,一旦出现意外,也能为白公预谋一条退路。作为一名将军,退而灌园种药,显然另有深谋。一旦战争相持,军用药物紧张、粮草缺乏,药园也可救急。白善放弃将军不做做药农,在外人看是不合作,暗地里却可能是双方谋划好的策略。而作为药农药师对养生之道必不生疏,对澧水上游龙茹山、武溪附近仙人溪的药王岩也应该十分熟悉,白善来素有“草药宝库”之称的仙人溪药王岩,拜祭药王神农、采积仙溪灵药也应该是常有的事。据本境鬼学、易学研究专家田奇富先生考证,主张兼爱的墨子就曾来云梦山(天门山旧称)采药。说不定白公在石乞到达龙茹山之前,早就躲进了白善为他筹建好的药园隐居地。”

第六,本境有大量关于鬼谷子传说的史料记载,印证了张家界是鬼谷子的第一隐居地。如清道光《永定县志》载:“(天门山鬼谷洞)石室幽邃,下有清流,相传鬼谷子居此学《易》,今石壁上有甲子篆文。”“清光绪年《永定县乡土志》”载:“(鬼谷)洞在天门山绝壁,无路可阶,有樵者误入洞,见壁上篆文。离奇不可辨。欲再往,云气怒涌不可之。归,述之人,好事者往寻之,竟路迷不得入。”清永定知县赵亨钤在《永定县志》中写道:“赤松之丹灶,鬼谷之清流,久为神仙所栖其。选胜探奇,低徊俯仰,应叹古人其往矣,犹幸遗迹之依然。”本境文史专家陈自文先生在撰写《天门隐逸文化一文》时,采集到一例非常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几乎完全符合笔者一路探寻得来的鬼谷子第一隐居地在本境天门山的结论。据传:“春秋战国时代,鬼谷子背负一部《易经》进了这个洞,面壁著学,洞壁上写满了甲子篆文,且有遗痕存在。就在这个洞里,他靠《易经》起家,写成了一部《捭阖策》专著,完成了《鬼谷子集》,还练出一手称之为《天门三十六穴量天尺》的‘鬼谷神功’ 后来成了中国硬气功之乡天门山硬气功的鼻祖。”又如,《永定卫志》载:“鬼谷洞,天门山下,石室蔚,下有清流,合于河。相传鬼谷子游此(现在看来应该是“居此”)。”

又如清顺治十六年贡生朱国挺诗词《白公城》曰:“周家荒服白公城,古道殷殷草木荣。禾黍半分宗国色,簕檔全带旧荆声。风中放入千村野,月下空余一片情。台榭邱墟惟赤垒,兴亡同辙问申鸣。”宋·祝福《云梦仙境》曰:“城之东南云梦山,山腰有洞门无关。云深路杳不知处,也传仙子栖其间,松花不老瑶草鲜,石床丹灶空年年。信如仙居别有境,人间幻出壶中天。”清·罗光典《咏鬼谷洞》曰:“天生古洞说嵩梁,难访遗书十四章。传漏神仙轶黄老,家分捭阖误苏张。篆嵌石壁蛟蛇走,烟冷丹灶虎豹藏。庸水清溪踪孰是,总留通号白公乡。”清·吴肇端《鬼谷洞》曰:“亦晴亦雨洞中天,甲子推来莫计年。学《易》于今人不见,空余古篆蚀残烟。”清·龚经济《鬼谷洞》曰:“天门矗立西南隅,一十六年争突兀。周史遗冢傍嵩梁,丹灶尚留赤松窟。中有清溪窈且深,鬼谷先生曾宅此。先生著书十四章,门前仍有苏张客。道传老君颜如童,洞里坐拥皋比席。乞儿状貌本不凡,苦心为衍捭阖策。”清·俞永弼《鬼谷清流》曰:“幽谷有流泉,潺潺泻终古。缅怀漱流人,千载一仰府。”清·罗福海《鬼谷洞》曰:“桃花流水去飘然,笑入云深访洞天。隐逸流多埋姓字,纵横本境出神仙。道书壁上文留篆,丹诀炉中火化铅。满耳恍闻钧乐奏。一条瀑写万峰巅。”

第七,鬼谷子《分定经》对自己身世和隐居地作了重要暗示。如《科名·词馆·凤阁 》曰:“妻宜亲上成亲,长子难招,却要唤爷作伯。”鬼谷子白公胜之祖楚平王夺取儿媳为妻,可谓“亲上成亲”的乱伦之亲。作为平王长子,太子建不能招妻为妻;作为平王长孙,白公胜“却要唤爷作伯”,鬼谷子白公胜万难忘却这桩家族奇耻。这也给鬼谷子真实身份贴上了毋庸置疑的不二标签。又如《分定经·壬壬·坎卦·池沼游鱼格》曰:“生计如鱼戏水池,临危涉险亦无声,鸿飞天上无消息,必竟伤心意绪悲。青草池塘鸳鸯失,洞庭湖上客船稀,矢飞箭发龙蛇地,莫怨如今未得时。春来又复秋,茹水向东流,若问安闲日,重(崇)山好牧牛。”卦辞韵文虽经后世弟子改造,但基本保留了鬼谷子白公胜的原意,反映了白公从政变起事到兵败失位,败走龙茹山(附近枫香岗宋山多见赤蛇,文中蛇山在宋山之麓、旁有龟山配对)的经过。这次战斗很象澧县申鸣城之战,申鸣抬棺而战,白公失去支持,只得弃城逃生。以后年复一年就在重(崇)山牧牛隐居。又如《癸戊·艮卦·雁过重(崇)岚格》曰:“重(崇)山过雁楚天高,百岁儿童晚景豪,早岁不成安乐地,荣处家如磨剑刀。”反映了白公看破红尘,乐于山水的老顽童心态。也暗示鬼谷子白公胜可能活了近百岁高龄。同时点明白公隐居地就在龙茹山、崇山一带。又如《丙戊·旅卦·雁逐鸾飞格》曰:“重(崇)山高耸拂云端,孤燕高飞逐凤鸾,久后资财应满屋,白头方得贵人看。”“崇山高耸,孤燕高飞”“正是白公兵败失位的孤独心情的写照。又如《丙甲·大有卦·池内双莲格》曰:“君家若问平生事,向道登云自有梯(天门山有云梯岩)。积善延君寿,行慈护子孙。喜逢猪合处,骑鹿上天门。”池内双莲暗示白公并未自缢,而是经天门山云梯岩往来于鬼谷洞府。“骑鹿上天门”,指隐居天门山修炼吐纳养身之术,追求人生福寿延年。又如《乙巳·谦卦·篱外海堂格》曰:“重(崇)台遥望仰天高,风卷长沙起浪涛,莫问平生荣与辱,身成上马指龙毛(似指龙茹山附近之茅头关)。潇湘雁过离踪迹,吴越相持奋气豪。”“重台(山)遥望”指在“祝融所降”、“驩兜所放”的崇山,遥望炎帝在长沙请祝融等四大天神降福的地方(应该是指南岳祝融峰)。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书文字:“炎帝请祝融以四神降。”今存美国耶鲁大学(美国人考克斯当年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白公隐居后可能仅在湖湘一带活动,很少出境,后来走向各地授徒的鬼谷子,应该都只是他的后裔或弟子。对这个问题,本境著名学者田奇富先生在《天门山与鬼谷子》一文中有详细论述。这段卦辞还借机回忆了白公当年在吴越争霸中多出奇谋、大显身手的豪气和辉煌。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白公就是孙武的论断是可信的。又如《甲癸·小畜卦·白玉离尘格》曰:“年光迅速催人老,风过潇湘春又秋。欲问平生何处好,南迁京国度扬州。”反映了白公隐居家乡(崇山、天门、潇湘),思念当年同养父伍子胥一道辅佐吴王时君臣和谐的时光。又如《甲甲·震卦·雷霆远震格》曰:“山南山北乡关阔,家住潇湘东复西。”这两句卦辞点明潇湘西北之崇山南北是白公的家乡(即“乡关”)。又如《甲乙·恒卦·泊小鸳鸯格》曰:“鳌鱼游水远,平步上云梯。”《天鸾·金雀·天贵》曰:“过水自有人相接,提我登云别有梯。”文中“鳌鱼”指潭口鳌鱼桥、“云梯”指天门山云梯岩,皆为本土风物,信手拣来,反映了白公的故乡情节,证明鬼谷子常居地在湖南。

特别是《辛辛·乾卦·石上芝兰格》曰:“顽金锻冶方成器,石上芝兰根脚异,远塞孤鸿飞不归,群群飞上丹霄际。”这段卦辞寄托了鬼谷子白公胜对义士石乞的深切怀念。柳柳州曰:“南州之美其如澧。”澧之有兰,著在《骚经》,后世以为王者之香,君子佩兰,高洁雅致,超凡脱俗。白公以“石上芝兰”誉恩人石乞,是白公归隐后“退思己过”、怀念“石君”的一次人格升华,以君子兰誉“石君”,唯石乞当之无愧。正如孔子所说,人之勇者有三,即武士之勇,敢于搏斗;宰相之勇,不辱君命;大丈夫之勇,杀身成仁。有秉其一、二的,亦有三者兼得的。石乞可谓三者兼得。他以己身赴油锅而换得白公虎口脱险,安全归隐,赢得生前身后万世称颂的美名,堪佩芝兰。白公对石乞有此一誉,大慰世人之心,吾亦深敬白公。

总之,从《分定经》卦辞语境和所提到的重(崇)山、天门(山)、云梯(岩)、玉壶(峰)、鳌鱼桥、云梦(山)、清溪、潇湘、洞庭(湖)、青草(湖)、楚天、双溪(峪)、桃源、袁点(峰)、石兰、北辰(溪)、穿石(岩)、蛇山、黄沙(泉)、长沙、农蛊(蛊农)、天枢(日月山)、蛊毒、莲池、龙尾(巴)、芙蓉(国)、芙蓉(渡)、芙蓉(桥)、蛊卦、钓台、荒圃、天蜈(蜈蚣岩)、天刑(刑天岩、无头山)、天台、乡关、故国、花岩、子午、凤凰(池)、天梁(崧梁)、长江、通吴、吴越、小溪、且住等地名来看,鬼谷子对湖南澧水崇山一带地理、山川、人文特征十分熟悉,若不是长期居住、生活于此,不可能在其著作中涉及如此之多与本境有关的地名。全书卦辞就象易经卦辞一样,表面看来用于占卜,实际却暗寓历史事象。纵观通篇《分定经》卦辞,处处都在叙说白公胜一生的经历,很多卦辞都是白公胜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全书用后期韵文写成,不太象鬼谷子白公胜时代的用语习惯,但这并不影响卦辞寓有的原意。可以肯定《分定经》在流传过程中早已经过后世鬼谷子传人作了形式上的修改或重构。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分定经》并非他自己的亲著,是其后人或弟子所为,也是在借它叙述鬼谷子本人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感悟。

第八,香山堂《白氏族志·胜公遁隐记》,对鬼谷子白公胜隐居史实和地点有隐秘的记录。据《胜公遁隐记》载:“胜公遭反击战败后……以樵为生,更胜名皇以匿迹,立誓言以诫后嗣,居危求安莫投楚,从樵猎以护身,隐深山习文武以图强,取讳附白莫忘本……”其后裔6代分别起名为:皇皂、皇皎、皇皋、皇泉、皇雪、皇柏。《遁隐记》对白公战败脱险归隐的史实作了明确肯定。同时,通过为子孙起名,巧妙地记录了白公胜更名以后 6代鬼谷子家世的诸多地名信息。如皇皂之“皂”,可能代表皂市。白县(慈利)近邻的石门县就有皂市地名,春秋时应该属古庸旧地,归白县管理,皇皂很可能出生于该地。皇皎之“皎”,则可能指三十六皎之“皎”。今天门山鬼谷湾就有三十六皎地名。皇皋之“皋”,可能指天门山鬼谷湾东侧之皋木溪(又称高木溪、高禖溪)。皇泉之“泉”,可能指崇山北麓之大庸泉或高阳泉。皇雪之“雪”可能指鬼谷湾的雪花洞(雪亦喻白)。皇柏之“柏”,可能指鬼谷湾附近的柏阳坡。又本境又有黄石塞之地名,此“黄石”亦极有可能就是鬼谷子第八代裔孙“皇石”,故历史上扑溯迷离的“黄石公传说”,他很可能就是张良师傅黄石公,又称皇石公。而张良功成身退后又隐居今张家界,则很可能与这段鬼谷子白公胜世家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皇石”一名更有总结隐含意义,“皇”代表白王熊胜,而“石”则代表忠肝义胆的卫士石乞。鬼谷子子孙代代不忘自己是白公后裔,故名中均带“白”字符号,“雪”虽无白字符,却因其色而含“白”。而自白起还姓为白后,仍有族人称“皇石”,则足证鬼谷后裔永世不忘恩人石乞之恩。因此,这篇《胜公遁隐记》,尽管表面记录的地名不在今张家界一带,但其子孙命名却巧之又巧地寓示了他们的出生地和生活地均在今张家界一带。

鬼谷子传说真相揭秘(后裔破谜真相大白)(3)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文章整理作者常小靠与本文作者李书泰先生的参会活动合影

至此,我们对全文作一总结,鬼谷子真实身份和隐居地点已然大白于天下:

鬼谷子是晋平公时期人物,白公胜也是这个时期的人物;鬼谷子是楚国人,白公胜也是楚国人;鬼谷子隐居云梦山鬼谷洞,白公胜家乡白县之西也有云梦山(天门山一山多名,前文已述)、鬼谷洞;鬼谷子称青岩真人,白公胜故乡天子山就叫青岩山(他才是青岩真人的真身)。鬼谷子以帝王自诩,白公胜本来就应该是楚王,最有资格自诩为王;鬼谷子姓王名禅,叫王禅,白公胜称王之后兵败归隐,就是一位禅隐之王,堪称禅王。鬼谷子后代姓陈,白公胜曾随母族陈(田)无宇改姓陈氏后裔之姓,名孙武,本姓陈。鬼谷子梦中的母亲只有十八、九岁,白公胜母亲去世时刚好是这个年龄。白公胜一生分两段,前期为吴国军师,化名孙武著兵法十三章;后期为鬼谷隐士,化名王诩著捭阖术十四章;两部著作内容互补,思想一致,完全可能出自一人之手,足以证明王孙胜、孙武子、鬼谷子就是一个人。楚平王娶儿媳乱伦误国、伍子胥携王孙奔吴复仇、白公胜兵变复位失败,正是三者角色转换的关键性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上的“平王乱伦”、“子胥奔吴”、“白公复位”,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鬼谷子。但两千多年来我们都没有破解历史密码,弄清鬼谷子真实身份。自两汉至现在,史籍中的许多“鬼谷子”都只是后起的鬼谷子,即鬼谷子后裔或弟子。如河南淇县之鬼谷子,确为一代鬼谷子,但他并非第一代鬼谷子,淇县鬼谷子师傅“青岩真人”才是真正的第一代鬼谷子——白公胜。现在有些学者地域观念作怪,不尊重历史事实、研究中对全国多处鬼谷子的传说都予以搜罗,独对隐藏历史真象的湖南张家界云梦山的鬼谷子史料和传说只字不提。我以为这不是他们无知,而是私心作怪,是博学而又自私的表现,是在有意回避。有意回避就是不打自招,就是作伪心虚,就是在造假欺世。其实他们并没有担心的必要,鬼谷子真实身份大白于天下,并不能否认其他地方有鬼谷子和鬼谷子文化传世。真鬼谷子白公胜归隐后授徒无数,桃李满天下,子又传子,徒又授徒,生生不息,鬼谷子作为其后裔、传人的通称将薪火相传,直至永恒!笔者认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把鬼谷子文化现象概括为“三个鬼谷子”:一是部分官方史籍和民间野史中传说的鬼谷子、模糊的鬼谷子;二是大量文艺作品中虚构的鬼谷子、艺术的鬼谷子;三是今天笔者发现和公布的历史的鬼谷子、真实的鬼谷子。“三个鬼谷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犹如三条河流共同汇集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鬼谷子文化的汪洋大海。但历史的鬼谷子、真实的鬼谷子才是这三条河流的主干和源头,在过去的日子里,尽管人们没有清晰地找到这一“源头”,但因他缘起、起源、滋衍、汇通的文化之水却在不舍昼夜的汩汩流淌……

今天,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我们有幸发现了历史真相,让扑朔迷离的鬼谷子真实身份大白于天下,我们倍感幸运,也倍感自豪,但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仍然强调这只是我李书泰的一家之言,仍然希望史学界同仁提出更多更扎实的史实依据,充实这“一家之言”,或提出新的“一家之言”,并由衷地表示最真诚的感谢。鬼谷子是世界谋略之祖,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研究他的身世之谜是史学界一个富有极大引力的课题,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继续关注这一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的真想会理我们越来越近。求证历史真相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谁挖掘出历史真相,谁就掌握了真理。我们服从真理!

作者简介

鬼谷子传说真相揭秘(后裔破谜真相大白)(4)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李书泰,男,1958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官地坪镇中坪村,土家族,1979年7月参加工作,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乡镇科技副乡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专干,1990年调往张家界市政协,历任学习文史委办公室、文教卫体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市政府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现任市政协副秘书长。20多年来,他廉洁自律、任劳任怨,在本职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本文整理作者常小靠系作者李书泰先生的忠实读者,由于篇文较长,特分段整理方便分享大家阅读。

图文来源于作者 李书泰 原创整理 常小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