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与经典名句(家训宝典之七十)
朱子家训与经典名句(家训宝典之七十)译文:车上的轮辐盖轸,都有其作用,车上的轼,独独好像没有什么用处,即使这样,但去掉车轼,我就不认为是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你不会掩饰自己而过于外露。天下的车子,都是按车辙行路,但说到车子的功用,车辙却算不上。虽然这样,但车子倒了马死了,危险也牵连不到车辙上,所以车辙是很好的安处于祸福之间。辙啊,我知道你能努力做好。虽然苏洵的这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但由于苏洵平时经常外出游学而不在家,苏轼苏辙是靠母亲的教育才长大成人。苏洵的《名子说》,是给两个儿子解释为他们所起的名字,其中也蕴含了对儿子的教诲。对苏轼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是担心他为人太直而遭祸;而对苏辙却说“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并且断定苏辙“辙乎,吾知免矣”。没想到,苏轼的确如父亲所担心的那样,由于率直豪放,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屡遭打击,以至于《宋史》本传中评价说“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苏轼如果稍微懂得收敛一点,哪怕不能做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洵从小读书就不用功,七岁开始学习,没有学成就半途而废,此后一直四处嬉游,父亲苏序却“纵而不问”。直到二十五岁,在很多人已经学有所成的年纪,苏洵才开始读书学习,但仗着自己聪明,认为学习没有什么难的,因此态度很不认真,也看不起同辈的人,结果几次参加考试都未考中,这才痛加反省,把自己以前的文章一把火烧干净,重新开始刻苦攻读,这时的苏洵已经二十七岁了,因此《三字经》中说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最终,苏洵的努力终于取得成功,文章很得欧阳修赏识,于是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大盛。最终父子三人并称“三苏”而同列于“唐宋八大家”。
苏洵家训《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译文:
车上的轮辐盖轸,都有其作用,车上的轼,独独好像没有什么用处,即使这样,但去掉车轼,我就不认为是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你不会掩饰自己而过于外露。天下的车子,都是按车辙行路,但说到车子的功用,车辙却算不上。虽然这样,但车子倒了马死了,危险也牵连不到车辙上,所以车辙是很好的安处于祸福之间。辙啊,我知道你能努力做好。
虽然苏洵的这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但由于苏洵平时经常外出游学而不在家,苏轼苏辙是靠母亲的教育才长大成人。苏洵的《名子说》,是给两个儿子解释为他们所起的名字,其中也蕴含了对儿子的教诲。对苏轼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是担心他为人太直而遭祸;而对苏辙却说“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并且断定苏辙“辙乎,吾知免矣”。没想到,苏轼的确如父亲所担心的那样,由于率直豪放,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屡遭打击,以至于《宋史》本传中评价说“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苏轼如果稍微懂得收敛一点,哪怕不能做高官,也能免祸。)可见知子莫若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