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晚清封疆大臣都有谁(晚清封疆大吏要啥有啥)

晚清封疆大臣都有谁(晚清封疆大吏要啥有啥)慈禧令太监给醇亲王府送八盒食物,太监挑着食物出宫门时与守卫发生争执,太监扔下食物,回宫奏告守卫“殴抢”,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大怒,令将护军统领革职,守卫送交刑部论罪处死。刑部尚书潘祖荫不敢明着抗旨,却拖延不办。光绪六年(1880年),他们曾批评两宫太后错误处置宫门守卫,迫使两宫收回成命,令朝野大震。事情的起因事这样的:不过,这帮清流并无一定组织,也无共同宗旨,有些人志同道合,有些却彼此对立,故不能称之为党,和晚明的东林党不可同日而语。清流派有南北之分,北清流以李鸿藻为首,他是直隶人,是同治帝师傅,官至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身边聚集的是北方的言官,有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等人。南清流以沈桂芬为首,后以翁同龢为首,其骨干分子多为南方籍,有盛昱、王仁堪等人,大体来说,中法战争以前北清流比较活跃,之后南清流比较活跃。清流派的议论非常广泛,他们所陈述的军国大计通常为清廷采纳,弹劾的权贵也常被查处。其中,

清代统治者对封疆大吏向来用之防之,在道光朝以前,地方督抚无不仰朝廷鼻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以后,这种局面彻底扭转,地方督抚们掌握了军权、财权、人事权以后,个个牛气冲天。

晚清封疆大臣都有谁(晚清封疆大吏要啥有啥)(1)

但我们纵观晚清,慈禧太后掌权的时期,却从无封疆大吏造反的事情,说到底,这个女人的手腕的确高明,历史虽不容假设,但换位思考,真要是光绪帝掌权,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怕是要酿成祸端。

针对这种“内轻外重”的严峻形势,朝廷无时无刻都感到有巨大的威胁,因此慈禧太后在依靠李鸿章这些督抚的同时,也随时加以钳制,不让其权力过于膨胀,她的手段很多,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以请流派作为制衡的工具,即“以清议维持大局”。

所谓清流,指的是那些声望很高但手无实权的士大夫,他们经常议论朝政,品评得失。这种清流一直贯穿与封建专制时代。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请流派,大多是御史和翰林,他们遇事敢言,不畏权贵,是一股很有影响的政治势力。

不过,这帮清流并无一定组织,也无共同宗旨,有些人志同道合,有些却彼此对立,故不能称之为党,和晚明的东林党不可同日而语。

清流派有南北之分,北清流以李鸿藻为首,他是直隶人,是同治帝师傅,官至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身边聚集的是北方的言官,有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等人。南清流以沈桂芬为首,后以翁同龢为首,其骨干分子多为南方籍,有盛昱、王仁堪等人,大体来说,中法战争以前北清流比较活跃,之后南清流比较活跃。

清流派的议论非常广泛,他们所陈述的军国大计通常为清廷采纳,弹劾的权贵也常被查处。其中,最为活跃的有三个人,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这三人在北清流中被称作“青牛角”,他们经常合作,或弹劾,或论政,或建言,一时间左右朝中舆论。

晚清封疆大臣都有谁(晚清封疆大吏要啥有啥)(2)

光绪六年(1880年),他们曾批评两宫太后错误处置宫门守卫,迫使两宫收回成命,令朝野大震。事情的起因事这样的:

慈禧令太监给醇亲王府送八盒食物,太监挑着食物出宫门时与守卫发生争执,太监扔下食物,回宫奏告守卫“殴抢”,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大怒,令将护军统领革职,守卫送交刑部论罪处死。刑部尚书潘祖荫不敢明着抗旨,却拖延不办。

陈宝琛、张之洞、张佩纶三人商量奏谏,陈宝琛、张之洞各上一折,劝两宫太后要严防阉宦之祸。太后先将奏折留中,随后谕令照刑部意见办理。恭亲王奕䜣对张、陈二人奏折大大赞赏了一番。请流派既然连两宫太后也敢批评,还有谁不敢弹劾?还有什么议论不敢发?

晚清封疆大臣都有谁(晚清封疆大吏要啥有啥)(3)

归纳清流派人所上奏章,其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劣行劣迹官员的弹劾,二是对各项弊政的揭露,三是对自强新政即洋务运动的建议和批评,四是对妥协派的抨击。

在这四点中,以对妥协派的抨击影响最大,也最有意义。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接连不断的边疆危机中,请流派主战,对清廷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妥协派的活动。

晚清时期,妥协派的代表人物是李鸿章,因此李鸿章救成为了清流派的抨击对象,在中俄伊犁交涉和中法战争时期,请流派形成了批判李鸿章的政潮。

晚清封疆大臣都有谁(晚清封疆大吏要啥有啥)(4)

权力大者如李鸿章,都随时受到这些请流派的弹劾,其他地方督抚就更战战兢兢了,这就是慈禧玩的两面派,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性倾向某一方,如此就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如此一来,大清各地督抚虽手握重权,但绝不敢轻举妄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