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每年正月初三和冬至 普贤林氏子孙家家户户都要到祠堂祭祖 解放初祠堂还有公田 迁居九都埔尾之墟(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寮里村)等地的宗亲都会回来“吃祠堂”。祠堂曾经是林氏子孙读书的地方 解放初办有初级小学 笔者也曾在祠堂里读小学一至四年级 后再转至豆巷中心小学续读。解放后祠堂经过多次维修。公社化时 祠堂被利用作为大队的米粉厂 不少地方被损坏。因此 一九九〇(庚午)年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普贤社还有月港时期的建筑。这就是普贤社港西中股林氏长房的祖厅。“惟栋字大拱、梁字大任二派世居普贤 得地之胜 聚处港西中股 有古六壁厝一座 及至天启壬戌(1622年)倒坏 栋梁二派对半均分起盖 栋得东边 梁得西边”。普贤林氏长房十五世鸿瑛公少时家贫好读书,青年早达泮宫,至乾隆丁酉(1777)年三十四岁时,由廪生考取选拔贡生,至乾隆已亥科(1779)年三十六岁时,顺天乡试中式第八十四名举人后,超取特授平谷县(

普贤是古寺名 普贤寺(南唐公元958年建)在漳西。本地属於普贤寺的一块租地 因而称为普贤。明清时期普贤社属於从海澄港口、溪尾、刺竹脚(普贤码头)、普贤西边溪岸一带称为月溪(也称为月港)的一个村庄。当时月溪这一带房屋连成一片 人口密集 沿江垒有防浪石壁 建有码头仓库 “番船”直接到达月溪 是中国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对外交通贸易的著名港口。故有“月溪之胜 普贤其称首矣”。普贤社在行政区划上 唐宋时期隶属于龙溪县宋始安乡崇仁里九都。明清时期(一五六六年)改为海澄县城外西路普贤甲普贤社。民国时期隶属于海澄县山后乡下庵保。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海澄县豆巷乡下庵村。一九六〇年海澄县与龙溪县合拼时 隶属于龙海县莲花人民公社豆巷大队。 人民公社撤销后 隶属于龙海县海澄镇豆巷村。

一、普贤林氏播迁概况

元泰定间(1324年-1328年2月)开世祖济时公携带三个儿子来到普贤港西 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漳浦港西(即漳浦东厝港西)。开世祖济时公始迁漳浦港西 三子宗礼世居漳浦港西。次子宗德迁居诏安五都(即东山县港西、浯陇)。长子肇世祖宗太公于元文宗朝(1328年9月--1330年5月)复迁居普贤港西 娶了本处美丽柔顺女孩子郑氏,生有三男:隆雅、隆宝、隆兴。隆雅公生有八男,隆宝公参军 隆兴公生有二男 合为十房 开派云长 至今已有六百九十多年历史。这期间 长房本聪公世居普贤 其中七世公大从迁居漳之南 大权等则迁居九都埔尾之墟(漳州石亭镇寮里村)。二房本明公迁居溪乾 其七世孙天机迁居洪礁 其子宁复迁漳城之东。三房本睿公居住下庵。四房本智公的后代一半在普贤 一半埔尾 与长房不相上下。五房本宗公、六房本固公安心本地 不愿轻易迁移。六房本固公的曾孙馀赞因官司而去广西。七房本育公入赘于铺头陈氏 其庶孙也迁居漳之上街。八房本达公有孙碩宏迁居福州连江 碩德迁居黄浦 碩珪迁居漳北。衍世祖隆兴公再迁居月溪 九房纯仁公的曾孙汝显兄弟六人 汝爱迁构高堂于溪乾。十房纯义公的子弘明分开居住大潭乾 当时草创规模 与普贤相甲乙。普贤林氏“历世八叶 子孙半环月溪之西”。据载明清时期 由于月溪(月港)是对外交通贸易的港口 普贤社港嘴口右边的石壁系月港时期的建筑遗迹 左边两百米的地方是“盐金码” 专门经营食盐。由于靠近九龙江边 经常遭到倭寇(海匪)的侵扰 所以在巷路顶还有明清时期的枪楼遗迹。“番船”直接到达月溪这一带 因此有不少先辈乘坐“番船”到南洋谋生。笔者的祖上长房第十一世配享祖文启公及其儿子魁五公和儿媳妇李氏淑惠祖就迁徙麻六甲(即马来西亚)谋生,并在番邦生有四个儿子。小时候家母曾说 祖公有交代 如果母鸡孵出小鸡 有白色的就要送给别人养。因闽南话“鸡”和“信”具有谐音。还有的前往印尼哑齐等地谋生。另据载长房第十六世金鍊公(系鸿瑛公的长子)於嘉庆乙亥(1815)年五月二十八日酉时卒后,“葬于臺府北门外北壇后,有立石碑。”台湾省1895年才成立,当时尚未成立省,臺府在台南市。是否有鸿瑛公的后人在台湾,目前不得而知。但目前已经知道普贤林氏繁衍的宗亲有海澄镇豆巷村的下庵、港口、乌埭河、玉枕村的十六石社、屿上村的洪屿、海门的下屿、芗城区石亭镇寮里村等地的林氏宗亲。

二、普贤林氏大宗祠

普贤林氏祠堂於万历辛巳(1581)年十月十五日上梁 万历辛巳(1581年)腊月望日招集工人开始建设 长房第九世元卿公、一梅公等祖辈积极构建 经过两年的努力於万历癸未(1583)年建成,此时正是月溪(月港)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是普贤社最早的建筑之一。祠堂宽约五十尺 深有百十余尺,扁其门曰:“大宗祠” 则其旁两间东库西厨 庭植双桧,中为拜堂 题曰:“尊祖敬宗” 其中间不设房牖 天井不用阶级上 正寝为“观孝堂”。“观孝堂”牌匾左右两边分别悬挂有 “文魁”和 “武魁”的牌匾 “尊祖敬宗”牌匾左右两边分别悬挂着“进士”牌匾。“大宗祠”前面的墙边有两对石旗杆 埕的两边还有一对石旗杆。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1)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2)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3)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4)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5)

普贤林氏“大宗祠”落成以前 最早过年祭祀祖先的时候是将居室拓展为祠堂 名曰:“时思泉”。后来为乡人失火所延 普贤林氏长房第九世元卿公在庵后开辟建设一祠堂 名曰:“藏春岛”。建祠堂时 有两种意见 一种在旧址上建 另一种在新基上建 最后风水先生说建在普西。普贤林氏祠堂落成时 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前南京户部郎中、长房第八世大权公的外甥谢彬赠送了“进士”牌匾 并撰写了《大宗祠志》。普贤林氏祠堂是目前海澄地区月港时期尚存最大的祠堂之一。普贤林氏祠堂左侧的大路河经草尾直达石码港口 河上行驶着来往石码与海澄的小船。划船仿佛就在朝拜 所以普贤林氏祠堂素有 “万人朝拜”之美称。

在普贤林氏祠堂落成的基础上 普贤林氏长房第九世元卿公於明朝万历(1611)年间修《普贤林氏族谱》 二百五十四年后的清朝同治甲子(1864)年间 长房第拾捌世永昌公重修校正《普贤林氏本房宗谱》 为我们现在能够清楚地了解普贤林氏祖先的来历、繁衍发展和家族史 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普贤社还有月港时期的建筑。这就是普贤社港西中股林氏长房的祖厅。“惟栋字大拱、梁字大任二派世居普贤 得地之胜 聚处港西中股 有古六壁厝一座 及至天启壬戌(1622年)倒坏 栋梁二派对半均分起盖 栋得东边 梁得西边”。普贤林氏长房十五世鸿瑛公少时家贫好读书,青年早达泮宫,至乾隆丁酉(1777)年三十四岁时,由廪生考取选拔贡生,至乾隆已亥科(1779)年三十六岁时,顺天乡试中式第八十四名举人后,超取特授平谷县(现为北京市平谷区)正堂,提升直隶洲正堂。现在祖厅前还竖立有回乡祭祖时的石旗杆。

每年正月初三和冬至 普贤林氏子孙家家户户都要到祠堂祭祖 解放初祠堂还有公田 迁居九都埔尾之墟(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寮里村)等地的宗亲都会回来“吃祠堂”。祠堂曾经是林氏子孙读书的地方 解放初办有初级小学 笔者也曾在祠堂里读小学一至四年级 后再转至豆巷中心小学续读。解放后祠堂经过多次维修。公社化时 祠堂被利用作为大队的米粉厂 不少地方被损坏。因此 一九九〇(庚午)年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三、普贤社的自然经济环境

普贤社地处九龙江平原。新中国成立初期 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四周都是农田 种植水稻、地瓜、大蒜等。水稻一年种两季:早稻、晚稻 主要自己食用;地瓜每年九、十月份种植 次年春天摘地瓜苗到石码、海澄市场卖 而其它季节种植的地瓜 主要收成地瓜自己食用; 大蒜每年八、九月份种植 春节之前收成挑到市场卖 也有留到次年三、四月份收成蒜头。

普贤社位于九龙江的南岸 普贤港又处于社中间 运输捕捞很方便。九龙江盛产沙蜊 每年三、四月份至八、九月份 乡亲便成群结队到月溪捕捞沙蜊。满潮时 整个“挡门头”(水闸)港内有二、三十艘捕捞沙蜊船 好热闹。社内养有八、九群的鸭阵 在社内“尾股”还办有鸭铺。有的宗亲专门从事运输 建造大小帆船航行于厦门、海澄、石码和漳州之间 而大帆船(粗船)则从厦门运载水肥直接来到普贤港的“挡门头”卸货。宗亲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6)

普贤社靠近九龙江边 除了倭寇(海匪)的侵扰 台风洪水是最大的灾害。溪岸又小又低 潮水稍微大一点 就会流进田里 整个社内都是海水。解放后 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修建海堤 建设了防洪护堤码头 从普贤至草尾、普贤至溪尾都建起了海堤 免受台风洪水的灾害。但一九五九年农历七月十九日下半夜的强台风 普贤至草尾、普贤至溪尾的海堤都被摧毁 家家户户都被海水侵入 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于是人民政府再次发动群众修建海堤 这次海堤修建得比较大而且高 特别是在海堤的临江外面砌上防海浪石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 在普贤至草尾、普贤至溪尾的海堤都修好的基础上 又在普贤港的“外挡门”的地基上修建“挡门(水闸)” 从此普贤社告别了台风洪水的危害。 四、改革开放给普贤社带来的巨变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普贤社的经济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解放初 普贤社仅有两间米粉厂 还有一间米店。改革开放以后 一批企业在普贤社建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石油油库在普贤溪岸、台资企业亚细亚冷冻厂在马路南建成。 九十年代普贤码头在普贤刺竹脚建成 停靠了来往香港、广东、上海及东北等地的船舶 中外合资企业龙贤速冻厂也在大路洋建立。本世纪初 龙海市污水厂又在马路南至过河洋建成投产 同时厦门市政府和人民捐建给龙海人民的龙海市旅游客运码头、龙海市公共汽车站也在普贤溪岸动工兴建。同时还有制衣厂、饼干厂等一批企业也跟着在普贤发展起来。普贤社宗亲开始逐渐放弃农业生产转入办企业或者务工。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7)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8)

社会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普贤社得到了大发展。解放初 普贤社全社只有六十户左右 百分百林姓 现在全社已经发展到三百多户 人口达到壹千多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普贤社的居住区域也不断扩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往巷路两边发展 七十年代往间仔前发展 八十年代往小路和后河发展 九十年代往小马路两边发展 此时普贤社与下庵社的房屋已经连接起来。当时盖的房子基本是小四壁 而进入本世纪初 大部分已改建为楼房 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电灯、电视、电话。煮饭做菜也不用再烧稻草、煤炭 基本都使用石油液化气。

普贤社的道路交通近年来都有很大的改善。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年间成立了海澄县。古代的道路从普贤社边经过 就是从海澄县城的西门桥出来 经过埭内社前、下庵社内、普贤社的庵前、大路河的南岸 直至草尾、英埭、石码、漳州 整条道路都铺有石板 其中“大路桥”用大石板铺成的。普贤“大路桥”是目前海澄地区月港时期尚存最大的石桥。除了普贤“大路桥”外 普贤社内还有用大石板铺成的“庵前桥”。大路河经草尾直达石码港口 河上行驶着来往石码与海澄的小船。但不知何时堤岸垮塌 现大路河仅至横岸。民国时期 在普贤社的南面修建了漳州至港尾的公路 并从普贤社的庵前修建了小马路与公路连接。此段时期 普贤社内的道路包括小马路都是泥土路 一下雨到处都很难走。改革开放以后 普贤社内的道路包括小马路改为石条路 现在都铺上水泥路。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摩托车 一部分还拥有小汽车 出行都很方便。普贤社的生活已经和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五、普贤社丰富的文化生活

普贤社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划龙舟和游泳是普贤社两项重要的体育活动。夏天每当涨潮的时候 成群的孩子就会在普贤港内游泳嬉戏 而稍微大一点的就会在普贤“挡门头”内外游泳。每年端午节前后 就会将龙舟扛下水 进行划龙舟训练 并在月溪、普贤港内、大路河等江河进行巡游。普贤社曾於一九四八(戊子)年钉造了一艘龙舟 石码、海澄及附近乡村举办龙舟赛时 都会积极参加 并曾於解放初到漳州参加过龙舟赛 但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而普贤社一九八四(甲子)年又重新钉造了一艘龙舟 当年参加铜山美举办的龙舟竞赛,荣获冠军。并於一九九七(丁丑)年在普贤月溪举办龙舟友谊赛。

我的故乡原唱前奏曲(我的故乡普贤)(9)

一九八五(乙丑)年在普贤慈济宫的旧址上建造普贤社玄天上帝公庙 二〇〇〇(庚辰)年普贤社按照明清时期慈济宫的规模重建上帝公庙 现在普贤上帝公庙既雄伟又壮丽 今天已成为普贤社老人活动中心。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上帝公巡境(扛尫)、三月初三日上帝公生日、七月十一日普渡、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都会在普贤社上帝公庙庙前演几场戏。正月二十日上帝公巡境更是热闹非凡 彩旗飘扬 锣鼓喧天 巡境队伍从普贤社上帝公庙庙前出发 经过下庵社内、下庵社与埭内社之间的河岸、沿着大马路至中石油油库边的牛踏岸 然后上溪岸 到达普贤码头 沿着普贤码头公路再回到庵前稍息 然后到普贤林氏祠堂以及各家各户巡视。参加巡境(扛尫)和随行的成人和小孩在途中还分到糖果、饼干和桔子 大家满怀高兴。而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晚上普贤社有着舞龙的习俗 不是大人而是小孩子舞龙。为了祈求庄稼丰收 白天就要用小竹杠夹着折好的“寿金”、“连纸”插到田里或菜园里 而小孩子就到田里或菜园里找来“寿金”、“连纸”扎成 “龙”。

普贤社也是人材辈出的地方。早在明朝时期就有普贤林氏“九房十房”的后人在福州任朝廷的“裹房” 相当於现在的“邮政厅长”。清朝时期普贤林氏长房十五世鸿瑛公“超取特授平谷县正堂,提升直隶洲正堂”。历史上有不少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印尼以及台湾等地谋生发展。如今普贤有的开公司办工厂 有的上大学读研究生 有的当上高级工程师、真是一代比一代强。

普贤林氏长房第贰拾壹世裔孙林兴利 撰 二〇一一年春於厦门 二〇二一年五月初九改于普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