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无限权利却是两袖清风(执掌无限权利却是两袖清风)
执掌无限权利却是两袖清风(执掌无限权利却是两袖清风)于谦总归是做不了权臣的,他爱的仅仅是这个国家,是这一方土地的百姓。为了这些甘愿放弃虚名,抛弃富贵。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有人说是不是把于谦捧得太过了,我说没有,就这些还怕说得不够,难道于谦不知道一旦复辟就意味着什么吗?难道于谦不知道英宗重新登上皇位,会怎样对待他这位拥戴前朝的老臣吗?都知道,或许我们怎么也想不透于少保的真实想法,不过看着本可一手擎天的于谦最后甘愿束手就擒,或许能猜一猜。首先岳飞是个武将,抵御外敌本身就是份内职责,并且风波亭冤案中,对于皇帝来说岳飞有不得不死的理由,武将干政是一条,牵扯皇位传承的内幕更是摆不上台面的大罪,还有一点是岳飞的个性过于直率,和皇帝谈不拢,时不时地来个罢工私自回家,把宋高宗的容忍度挑战到极限。加上岳家军的核心结构虽然事实上没有形成拥兵自重,但至少形式上已经构成了建立私军的先决条件。。莫须有的罪名总归是有迹可循。但是反观于谦呢,说白了就是一孤臣,不结党
今天讲一个我个人感觉无比伤感的故事,为了写这一篇文案我提笔三次,却还是不知道究竟从哪一方面入手,才能完美诠释这个人的伟大,不过现在想想不重要了,因为那个人一直就在,不管用什么样的优美词汇也不足以评价,
所以干脆直白点。不写流水账的人生轨迹,因为太庸俗。也不过多介绍他的功绩,因为他的事迹无人不晓。欢迎进入玉楼档案,不一样的角度,拆解不一样的真相。我就以我的角度谈一下不一样的于谦。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大明救时宰相,太子少保于谦。一介书生。和南宋岳飞齐名的民族脊梁。不过我个人感觉,于谦的个人魅力比岳爷爷稍微高那么一点,受的冤屈也比岳武穆王深一点,对国家的功勋似乎也要高一点。
首先岳飞是个武将,抵御外敌本身就是份内职责,并且风波亭冤案中,对于皇帝来说岳飞有不得不死的理由,武将干政是一条,牵扯皇位传承的内幕更是摆不上台面的大罪,还有一点是岳飞的个性过于直率,和皇帝谈不拢,时不时地来个罢工私自回家,把宋高宗的容忍度挑战到极限。加上岳家军的核心结构虽然事实上没有形成拥兵自重,但至少形式上已经构成了建立私军的先决条件。。莫须有的罪名总归是有迹可循。
但是反观于谦呢,说白了就是一孤臣,不结党,不受贿。在地方政绩卓著,本身是一介文官,在也先率兵进攻北京时,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责任和道义,强行出头,并且做好表率,站在抗击瓦剌入侵的第一线,打赢北京保卫战后,拥有超高的政治威望,以及绝对的权柄,却从来没为自己做过一件事。
锦衣卫抄家竟然发现堂堂一品大员家里竟无任何私产,锦衣卫唏嘘良久,凑钱给于少保家眷以做流放路上的资费。没错,这个人就是这么清廉,清廉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更关键的是在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夺门事变中,于少保本来有机会力挽狂澜,他掌握着大明朝几乎所有的军队,并且复辟党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瞒过于谦的耳目,一举一动都在于谦的眼皮子地下。
难道于谦不知道一旦复辟就意味着什么吗?难道于谦不知道英宗重新登上皇位,会怎样对待他这位拥戴前朝的老臣吗?都知道,或许我们怎么也想不透于少保的真实想法,不过看着本可一手擎天的于谦最后甘愿束手就擒,或许能猜一猜。
于谦总归是做不了权臣的,他爱的仅仅是这个国家,是这一方土地的百姓。为了这些甘愿放弃虚名,抛弃富贵。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有人说是不是把于谦捧得太过了,我说没有,就这些还怕说得不够,
如果不相信,我们不妨以人性的角度分析一下,当时复辟党发动夺门之变时,于谦的威望和实力足够全面碾压任何事变,他的权势已经大到让所有人忌惮的地步,包括在位的景泰帝和后宫的孙太后,以及南宫中的明英宗。要不然景泰帝被人告知有人叛变时,景泰帝会惊骇地问到,是于谦叛乱吗,一听到回答说不是于谦,景泰帝放下所有负担,说了句,哥哥做,很好,和好。
因为景泰帝也明白于谦在当时的大明朝拥有着绝对的权力,于谦倘若有私心,颠覆的就是姓朱的江山。如果于谦更加自私一点,暗中设局,把复辟党们一举抓获,那么局势立马就是翻天覆地,
首先明英宗将会是谋逆的身份,他这一脉将永远没有机会获取皇位,而景泰帝已经没有儿子,看那样子身体也撑不了多久。这种时候明宣宗的子嗣可就被一网打尽了,后宫的孙太后运气好点,可以当个花瓶做个摆设,如果不配合,政变当晚就可以莫名其妙的失踪或者他杀,罪名完全可以强加到复辟党头上。继位的新君只能从旁支宗室里面找,大概率会扶持个幼小皇帝。这样于谦至少是个类似霍光的摄政大臣。
如果有人拿明朝的官员制度说事,拜托你们好好想想,制度也是人设置的,是需要人遵守的,首先明朝常规武备力量已经在土木堡失败中丢光了,现在的三大营都是于谦重新组建,至于文官,在瓦剌的也先兵临城下时都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到了明晃晃的屠刀驾到脖子上时,谁还会觉得他们有为朱家王朝续命的骨气。如果还不信,看看二百年后李自成进北京的情况,那班文官胆小懦弱,贪生怕死的特性可是展露得够够的。
还有的会说,地方藩王起兵靖难。永乐大帝削藩已经把藩王的兵权收得七七八八。地方藩王连在封地的自由都保证不了,拿什么号召兵马?最根本的一点是,于谦并没有篡逆,占据着绝对的道德制高点,以超高的威望占据着大义的名分,藩王的靖难会名不正言不顺。就算有藩王打着靖难的名号起兵,以于谦的能力加上气势正盛的北京军队也完全能够碾压地方藩王。不过于谦若是这样做了,那可就真没有退路了。最后他只能做曹操。
可是于谦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就是对自己最残忍的结局。首先景泰帝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所以无论怎样,继任的都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只要于谦不干涉,明英宗的复辟不复辟结果都是一样,而于谦曾经丝毫不顾及流落蒙古的明英宗,首倡景泰帝登基的功臣下场可想而知。或许于谦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下场,只不过因为个人的安危把国家置于危险的地步,这种事于谦不愿意做。
因为个人的权贵把百姓置于再一次动乱,这种事于谦不屑于做。哪怕他已经知道现在的地位,对皇权已经有了威胁,自己的不作为本身就是取死之道。除非急流勇退,放弃一切权利,于谦也这样做过,他几次提出辞官归隐,只不过不被准许。剩下的生存难题几乎无解。要么挣扎还有一线生机,要么被动等死。可是于谦甘愿放弃生的机会,选择坦然面对,这就是于谦的伟大,
在他当初刚刚获取权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归宿。只不过他选择的是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尽可能地做好自己分内事,不结交盟友,不组建死党,孤高崖案,永远只是一个人。两袖清风,家无私产。清高到让所有人嫉妒。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也能理解夺门事变当晚,儿子于冕获悉复辟计划时,建议父亲举兵平乱时,于谦对儿子说道,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莫管此事。
那一晚于谦选择成全了明英宗,成全了百姓,成全了整个大明天下,唯独牺牲了自己。可惜吗?并不可惜。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史书铭记,于谦为国不惜自己的生命,为百姓不顾自己的颜面。坦坦荡荡,两袖清风。最后我们以一首诗作为结尾。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幸哉大明,壮哉于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