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雕刻作品欣赏(山东手造合集②)
人工雕刻作品欣赏(山东手造合集②)“微雕完全凭感觉,一切都在心里。”王天明笑着说,这就需要大量积累,书法、绘画、文学、雕刻等,都必须精通。《三绝酒具》是王天明的经典之作,集微书、微画、微型工艺于一体,由一壶、四杯、一托盘组成,重2.6克,刻有300余字诗文。壶身花生米大小,刻有李白《将进酒》全文,壶肚与壶嘴相通,上有盖,可盛酒;托盘直径约4厘米,刻有《李白醉酒图》及诗作《月下独酌》;每只杯子绿豆粒大小,分别刻有李白带“酒”的诗句。人生的每段经历都是财富。当年以为要干一辈子钳工,所以刮研、锉削、钻孔、抛光等技术,王天明样样都精通。而这些与书法、绘画一样,都是微雕的基本功。现成的斜口刻刀不够尖,也不够锋利,他就用油石自己打磨雕刻工具:三棱刀、四棱刀、六棱刀。一支用了多年的自动笔,笔芯是一根细细的钢丝,头部更是磨得比针尖还细,他的很多精品就出自这支自动笔。 很多人认为微雕是个眼力活儿,甚至得在显微镜下雕刻,其实不然。雕刻时,他摘
在纷飞的木屑中,一根根桃木变身精美的雕刻工艺品;
从指甲盖大的黄杨树叶,到手掌大的法桐树叶,一片片叶子被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以桃核、橄榄核、杏核等为原料,用一把刻刀,在方寸间造出花样万千……
山东手造,无奇不有。一件件微小物品,经过手艺人们的匠心雕刻,在时光的年轮里,在毫厘之间,便已浮现出万千世界。
济南微雕:完全凭感觉,一切都在心里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描写的就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以精巧见长的独特技艺——微雕。济南微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天明也是这样一位“奇巧人”,他能在发丝上刻下“和平统一 天下为公”,能将唐诗、熊猫等雕刻在米粒大小的骨片上,能将花生米大小的玉石制成精美壶具,并刻上李白的《将进酒》……
王天明自小练习书法、绘画,还在工厂干过钳工。20世纪80年代末,有朋友建议他尝试下微雕,还带他拜访了山东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杨瑞生。“杨先生是我的‘一字之师’,当年他的一个‘练’字让我受益匪浅。”从此,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拔掉电话线,开始练习刻蝇头小字和雕刻技法,一直到凌晨两三点。
人生的每段经历都是财富。当年以为要干一辈子钳工,所以刮研、锉削、钻孔、抛光等技术,王天明样样都精通。而这些与书法、绘画一样,都是微雕的基本功。现成的斜口刻刀不够尖,也不够锋利,他就用油石自己打磨雕刻工具:三棱刀、四棱刀、六棱刀。一支用了多年的自动笔,笔芯是一根细细的钢丝,头部更是磨得比针尖还细,他的很多精品就出自这支自动笔。 很多人认为微雕是个眼力活儿,甚至得在显微镜下雕刻,其实不然。雕刻时,他摘下老花镜,拿起刻刀,只见手腕稍稍抖动,玉石上的粉末便越来越多。几分钟后,他拿起笔刷将粉末扫掉,一行行小字就显露了出来,拿着30倍放大镜一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微雕完全凭感觉,一切都在心里。”王天明笑着说,这就需要大量积累,书法、绘画、文学、雕刻等,都必须精通。《三绝酒具》是王天明的经典之作,集微书、微画、微型工艺于一体,由一壶、四杯、一托盘组成,重2.6克,刻有300余字诗文。壶身花生米大小,刻有李白《将进酒》全文,壶肚与壶嘴相通,上有盖,可盛酒;托盘直径约4厘米,刻有《李白醉酒图》及诗作《月下独酌》;每只杯子绿豆粒大小,分别刻有李白带“酒”的诗句。
“这个作品我花了一年时间,先雕刻酒具形状,再刻字和画,酒壶做了五六把,杯子做了二三十只,才选出来这一套。”王天明介绍。
更小、更精、更妙,王天明一直尝试将微雕做到极致。2005年,他完成了第一件发雕作品,在一根3毫米长的白发上刻下了“和平统一 天下为公”8个字,甚至还有“天明刻”落款和印章,得用200倍显微镜才能看清。一般而言,12根头发并在一起才有1毫米粗,创作发雕作品还要将弧形的头发处理成平面。“发雕最好选用青壮年的白发,固定、磨刀、雕刻也有一套特殊的技法,我当时做了100多根头发,才成功了两根。”
“小只是形式,创作理念和内容才是根本。”王天明刚开始只是在图章上雕刻,后来拓展到玉石、骨片、头发、水晶、玻璃、金刚石,雕刻技艺也越来越高超,但他始终认为,微雕的核心是文化内涵。从儒释道经典,到唐诗宋词,从水浒、红楼梦系列,到G大调小步舞曲,从中文到日文、法文、德文……他的微雕作品一直在寻求突破。
肥城桃木雕:雕凿点刻,以木传神
左手执刀、右手举锤,在纷飞的木屑中,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刀迹时而清楚细密,时而粗狂圆滑……在肥城“桃木王”旅游商品店,肥城桃木工艺总商会会长王来新正襟端坐操作案前,在他手中,一根根桃木变身精美的雕刻工艺品。
去年十月,“泰山桃木王”作为肥城桃木雕刻民俗代表,闪耀第43届(迪拜)世界博览会,占全国八成销售份额的肥城桃木旅游商品再次走出国门,让世界瞩目。“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品牌走进迪拜世博会,这是咱肥城的荣耀。” 肥城桃木雕刻民俗的传承人、“泰山桃木王”品牌的创始人王来新说。
“这是浮雕刻法,是在融合多家浮雕技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王来新介绍,过去的肥城桃木剑仅有剑体而无剑鞘,且只有平雕一种刻法,图案、造型单一。王来新从桃行里收集了上万株废弃的桃树枝干,尝试着将浮雕、镂空雕、线雕、立体雕等传统木雕技法“植入”桃木雕刻,还研制出了独特的“掐丝绘珐琅”技艺,刻刀也由一把小刀发展成大小不一、造型多变的近百种刀具。
雕凿点刻,屏气凝神。刻刀深深浅浅地“吻着”桃木,手起刀落,原本废弃当作烧火棍的桃木,正一点点被赋予生机。一层描绘、一层雕琢,如此反复,呈现出的作品立体通透,生动细腻。
“这是一组十二生肖雕刻,十二个‘小家伙’个个活灵活现。这份技艺虽已传承了上千年,但在只有几厘米长的桃木上能刻出如此‘百变’的造型,这得益于对多家雕刻技法的借鉴吸收。”王来新说。
雍容华贵的桃木如意、飞龙舞凤的桃木宝剑、巧夺天工的桃木屏风、小巧精致的桃木摆件……走进肥城的桃木工艺品商店,仿佛置身桃木雕刻艺术的殿堂,天然桃木加上妙手雕刻,普通木头“摇身一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肥城桃木从“烧火棍”变成“钱疙瘩”,在这一过程中,程银贵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程银贵的老家是江苏省如皋市,程家在当地是有名的木匠家族,到程银贵这里已经是第六代。2001年4月,肥城市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来了程银贵。程银贵回忆说,那时肥城桃木市场尚未开发,最初的产品只有部分小挂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江苏搬到肥城创业,创办了肥城市正港木业工艺品厂。20多年心无旁骛雕琢桃木,他的雕刻产品先后荣获上百项大奖,连续9届获得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为解决桃木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分散等问题,2004年肥城市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的中国桃木旅游商品城,是全国最大的桃木旅游商品研发、销售、集散中心。2007年肥城桃木雕刻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3年6月,“肥城桃木雕刻”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统计,截至目前,肥城市桃木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达到160余家,全国连锁销售企业15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年销售收入达到20多亿元,肥城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桃木旅游商品集散中心”,享有“中国桃木旅游商品之都”的美誉。
济南叶雕:“刻活”一片叶子
“同学们,今年是虎年,今天咱们就做十二生肖的老虎。”近日,济南市历城区明睿小学五楼美术教室内,20多名“叶创工坊”社团的学生开始了叶雕课:先用签字笔在法桐树叶上画出老虎的形状,再用刻刀一点一点刻制出来……在都婉莉的指导下,孩子们做得有模有样。
从2000年开始进行叶雕创作,到2015年叶雕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再到近几年非遗校园传承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对于济南叶雕代表性传承人都婉莉来说,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早已融入了她的血脉。
“这是《松鹤延年》,这是《百鸟朝凤》,这是十二生肖系列,这是红楼梦人物系列……”指着自己的宝贝,都婉莉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而大大小小的树叶,在她手中,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惊叹:一片法桐树叶上雕刻着孔雀和牡丹;一片黄栌叶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正好刻上两条金鱼;两片银杏叶叠在一起雕刻成一只漂亮的蝴蝶,叶柄劈开就是触角。
叶雕制作包括采叶、选叶、清洗、构图、雕刻、定型等十几道工序。其中,采叶是基础,雕刻最复杂。
从指甲盖大的黄杨树叶,到手掌大的法桐树叶,都是都婉莉眼中的宝贝。
“一开始我刻的都是单色叶雕,比如纯绿色或者纯红色,后来才慢慢有了变色叶雕和拼色叶雕。”都婉莉清楚记得,2004年的一天,她出去采集树叶的时候,发现了有红斑的法桐树叶。按照她之前的思路,这片叶子肯定没法用。但当时她灵机一动,突发奇想:“今年正好是猴年,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猴子吃桃的图案,有红斑的地方正好刻成桃子。”这为她的创作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而往往变色或拼色的叶雕作品更容易成为精品。
“秋天的树叶水分少最好用,杨树叶、法桐树叶、冬青叶易采集,适合练手。”法桐树叶压平了放在冰箱里可以“保鲜”,多的时候,都婉莉家的冰箱里一半都是树叶。
“雕刻最耗时费力,也最考验功夫。”都婉莉介绍,刻制时,要将叶形、叶脉等都融入作品,而且留脉要均匀,能成为图案的一部分最好。比如,叶脉可以成为熊猫身边的竹子,可以成为花茎。雕刻要一次性完成,否则叶片可能会变色,叶边可能会翘起来,影响整体效果。她笑着说,叶雕特别费眼,有时手中的刻刀一拿起来,几个小时放不下。
制作一件完整的叶雕作品,需要一个月左右,因为太过精细,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有一次到了最后关节,我用小号毛笔刷防脆漆时,手一抖戳坏了叶脉;还有一次,我用银杏叶做了百蝶图,但树叶没选好,想补救太难了。”20多年来,都婉莉已经制作了上千件叶雕作品,都做成了标本,她的作品还曾参加过多国艺术巡展。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她利用百片红叶创作了叶雕作品《庆百年》。
“叶雕和很多非遗项目不同,因为受到各方面限制,难以做成产业,传承是个大问题。”不过让都婉莉感到欣喜的是,这两年开设叶雕课的学校在增加,喜欢叶雕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
潍坊核雕:复刻核舟,检验高超技术
一寸来长的小桃核上,能有多少画面?镂空船舱,8扇门窗可自由开合;船上的小书童正趴桌上酣睡,小和尚正仰头张嘴打呵欠;船头45环锚链,环环相扣,转动自如,每一环仅半粒米大小……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绪德的得意之作。
核雕被称为“东方神技”,令世界折服。它以桃核、橄榄核、杏核等为原料,用一把刻刀,在方寸间造出大千世界。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核雕产地之一,近几年,潍坊核雕以其古典的意境和东方神韵声名鹊起。
拿起刻刀,80岁的王绪德精神抖擞,朝向光源处仔细施雕。在核雕艺人眼中,《核舟记》中的核舟是殿堂级的高度,他们以复刻核舟为目标,来检验高超的技术。专注核雕60年来,王绪德完成的核舟作品也不过四五件,而他手上的这枚核舟正是他的“封刀”之作。
核雕不同于其他雕刻,属微雕工艺。“刻核舟一般需要两个月,这件作品我准备慢慢完成,不着急。”所有作品中,王绪德仍将核舟看做最难的。难度最大的是门窗,因空间狭小,既要想法嵌入,还要自由活动,极其考验刀工。稍有一点偏差,整个作品就毁掉。
为了刻好核舟,他曾跟随师傅考功卿,到青岛、蓬莱、烟台等地观察各种船只造型,他还经常研究各种动物的习性、体态和特点。博览众采后,王绪德开始创新,把桃核雕成各种器皿形。在他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既有《八仙坛》《鹿鹤同春罐》《松鹤延年壶》《西厢记瓶》等各种器皿状的核雕,也有《八仙祝寿》《精忠报国》等鼻烟壶状的核雕,这些都是他大胆创新的成果。
“模仿简单,创新难。构思设计、找桃核,这个阶段很费功夫。”一件完整的核雕作品,王绪德要经过设计、选核、布局、雕刻等10多道工序。他最早的鼻烟壶核雕作品“八仙祝寿”,仅构思、设计、选核就花了6年多时间。
潍坊核雕以桃核为主,因纹理复杂,匠人需借助其“形”与“势”来展现。“这个适合刻核舟。”打开抽屉,王绪德拿出一枚丰满端正的桃核说。“扁长的适合马拉轿车,窄长的刻竖状印章,花瓶、鼻烟壶则呈长且圆筒状。”他一一取出,这些桃核都是他早前去肥城桃园里挑的,如今在外面,一个上乘桃核能卖到几百元。除选材合适,还需巧妙利用桃核上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麻纹。“别望着害怕,要学会加以利用。”如《松鹤延年壶》王绪德就巧妙地利用麻纹完成壶身的透雕,《双骏图》中的繁体“马”字也如出一辙。
王绪德有一件三代相传的核雕《孟浩然骑驴过小桥》。“这枚核章有特殊意义,是我师祖布的局,我师傅刻制后留给了我,让我刻印底,就成了我们三代合作的作品。”王绪德精心收藏了20多年,一直未动刀,直到2008年潍坊核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他才觉得时机来了,刻上印文“中华核雕万代传”,边款又刻了34个小字记录此事。
曾经,潍坊核雕由两三个人苦苦支撑,一度出现后继无人、项目濒危现象。近年来,潍坊核雕的项目保护单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牵头成立潍坊核雕协会,办培训班、技艺大赛、全国巡展、提升班和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还聘请专家、学者制定了核雕行业标准。加上王绪德等老艺人热心收徒,目前,潍坊核雕从业者达1000余人,呈现出后继有人,传承有序的可喜局面。
1月3日,在十笏园非遗空间的一家核雕店里,王绪德和两个徒弟正商讨下步潍坊核雕进校园的事宜。得知政府部门正积极推进此事,他激动地找来笔和纸,从历史现状、意义未来等角度写下满满两页纸,结尾处他写道:“现在已有影响到全国各地的迹象,目标是走出国门推向世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健 张蓓 王洪涛 曹儒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