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忆十载峥嵘岁月展辉煌未来(忆28载峥嵘岁月)

忆十载峥嵘岁月展辉煌未来(忆28载峥嵘岁月)  进一步赋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管理权限,除确需由市级行政机关统一协调管理的事项外,原则上依法授权或委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实施,实施范围覆盖至亦庄新城。意味着经开区由单一的功能区向综合性的城市发生着转变。  当时间进入北京经开区建设发展的第28个年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加强产业布局统筹,推动国家及本市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北京经开区布局;市政府还赋予经开区管委会在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范围内行使165项市级管理权限,在经开区(约6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行使区级人民政府职权。北京经开区再次站到了改革的最前沿,由区向城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综合新城。  28年来,从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到破千亿,再到2019年实现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00亿元,增速高于全市,显示出北京经

  202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迈着坚实的步伐迎来了第28个生日。1992年,北京经开区在亦庄地区奠基,从3.83平方公里到225平方公里,当年的亦庄工业小区如今已是蓬勃发展的产业综合新城。28年披荆斩棘,28年砥砺前行。在这28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亦庄随时代需求不断蝶变,最终实现亦城巨变,在北京城东南谱写了时代新篇。

亦城巨变 高质量发展吹响冲锋号

  弹指一挥28载,北京东南崛起经济发展强引擎。

  2020年8月25日,是经开区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纪念日,从1992年建设至今,它已经整整28岁。

  28年来,从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到破千亿,再到2019年实现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00亿元,增速高于全市,显示出北京经开区经济发展速度。40多个国家、130多个世界500强项目聚集;年度有效发明专利近万件,PCT国际发明专利300件以上;用全市0.35%的土地、1.1%的工业用水,支持了全市20%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贡献了北京工业增长率的一半……一系列数据彰显了北京经开区的发展质量。

  从首都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首都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及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再到首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的“一区”,透过功能定位的变化看到,北京经开区在北京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角色之变 从一个区迈向一座城

  当时间进入北京经开区建设发展的第28个年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加强产业布局统筹,推动国家及本市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北京经开区布局;市政府还赋予经开区管委会在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范围内行使165项市级管理权限,在经开区(约6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行使区级人民政府职权。北京经开区再次站到了改革的最前沿,由区向城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综合新城。

  进一步赋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管理权限,除确需由市级行政机关统一协调管理的事项外,原则上依法授权或委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实施,实施范围覆盖至亦庄新城。意味着经开区由单一的功能区向综合性的城市发生着转变。

  “由区向城中的‘区’,指的是承担实体产业发展单一功能的区域,而‘城’则是教育、医疗、文体、公园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城区,尤其是要建设产城融合的亦庄新城,还必须要丰富科技、金融等功能。”中国城市产业发展联盟主席陈宝存说,在《实施意见》中看到,面向未来提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指导意见,支持市教委直属学校及中心城区优质办学主体在经开区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支持建设国际学校。推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加大名师、名校长引进培养力度。选址建设三级综合医院,打造紧密型“医联体”。支持建设研究型医院和国际医院。建设综合科技、文化、体育等功能的市民中心,打造城市客厅。建设国家麋鹿湿地公园。形成了幸福之城的“施工图”。

  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京津冀发展轴上的重要支点,经开区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万家企业,包括奔驰、ABB、康宁、GE、拜耳等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30多个项目。高精尖产业的聚集,也带动了高端人才的聚集,经开区人才总量超过26万人,其中有两院院士近40名、海外学人3500余人。

  一件件政策落地,雕琢出宜业宜居的城市形态。现在,经开区62%的产业人口、共计16万人的居住问题能在区内得到解决。经开区完成和在建的学校有13所、幼儿园13所,建成后可实现基础教育学位2.2万余个、学前教育学位5000余个,基本满足常住人口和部分人才子女入学需求。三甲级别的同仁医院在亦庄新城建设了区域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的东方医院,专科类的爱育华妇幼医院、国家康复医院、陆道培血液病医院等落户经开区。

  在亦庄新城的规划中,勾勒出了未来新城的模样。经开区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城”围绕“区”配套,统一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标准,做到产城融合、疏密有致、宜业宜居。在经开区由区向城建设亦庄新城的前期阶段看到,开发建设规划先行的方式得以延续,而建设规划的指导意见更加科学,要求更具体。根据规划,到2035年,将初步建成产城融合、人才汇聚、功能完备、宜业宜居、活力迸发的高水平现代化新城。

  服务之变 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走进亦企服务港永康港所在的嘉捷科技园A座大厅,崭新的自助终端机整齐排列。这是经开区为将政务服务下沉到亦企服务港、送到企业身边搭建的首个政务服务站,24小时提供远程咨询帮办、政策及事项查询、申报、材料智能流转等综合服务,让企业群众不出园区实现亦城事一站通办,亦企事一站办通。

  作为经开区党建引领、服务企业的实体化运行单元,亦企服务港通过建立覆盖亦庄新城全域的服务网络,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身边,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搭桥和引导的问题,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将政务服务站搭建在亦企服务港,是经开区在升级版经开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建设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成果。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优化营商环境既能提高竞争力也能提升生产力。从经开区建设发展之初,就定位为服务型政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28年的发展中,一直在传承和发扬。由改革而兴的经开区,正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更大范围内的改革提供“亦庄样本”。

  经过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经开区率先推出“一枚印章管审批”,原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行政许可权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办理,减少了企业提交的材料和跑动次数,缩短了事项办理时限,提高相关人员的办理效率。在首批纳入用章范围的194项事项中,已有149项在行政审批局集中办理待条件成熟后,将归集到行政审批局统一办理,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与此同时,经开区在亦庄新城全域率先启动“告知承诺制”。推行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度,探索实施“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新型管理模式,科学重组、流程再造,建立便捷高效、责任明确的“审批监管并重”的新型管理制度,促进政府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全程服务”转变。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首批告知承诺清单中的政务事项,此前办理时限一般在15个工作日以上,而在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度中,一般不超过3个工作日领取行政决定文件。

  在政务服务上,经开区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进服务大厅集成化,积极推进区级政务服务事项进“一门”,让企业群众找“一窗”就能办成事;推进“一门进驻”,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办理。截至去年底,政务服务中心共有综合窗口19个,进入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的335个事项已经全部纳入综合窗口,“综窗率”达到100%。随着政务服务综厅事项通办、亦企服务港等区块热点能办、园区咨询帮办的政务服务三级联动机制的建成,经开区政务服务15分钟服务圈逐渐成型。

  产业之变 化蛹成蝶演绎精彩

  担负北京市“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建设使命,北京经开区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首先要找准方向,然后把产业链做精做强。”相关负责人说,北京经开区主要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技术前沿领域进行布局,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强化产业担当,增强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

  300万颗显示驱动芯片点亮天安门阅兵现场的LED大屏、多项产品填补国内芯片供应商缺乏的空白、一年芯片出货量能绕地球半圈……这几年,集创北方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走进集创北方的实验室,工程师正聚精会神地测试着各类驱动芯片和触控芯片。全屏指纹识别等最先进的技术,都浓缩在这间实验室里。

  “我国显示行业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但背后的芯片设计环节依然薄弱。”作为显示屏的“中枢神经”,只有“中国芯”崛起了,才能让更多“中国屏”闪耀。今年上半年,在面临疫情影响的不利局势下,集创北方依托强大的技术积累,仍然取得了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0%的佳绩。

  而对于集创北方来说,经开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也让公司的发展更有底气。今年6月,集创北方总部暨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和先进测试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将助力北京经开区形成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到显示面板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打造国家安全可控的显示产业链条。

  在经开区,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云集,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聚齐左邻右舍”式的全产业链式布局让重点产业加速腾飞。实际上,这种发展方式也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正朝着创新前沿加速迈进。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促就“火箭街区”“5G之城”等美誉,也赋予经开区新的内涵。5月,星际荣耀宣布“焦点一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完成二次启动长程500秒试车,意味着星际荣耀突破了运载火箭垂直回收的又一项核心技术,为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成功入轨发射奠定坚实基础。而蓝箭航天朱雀二号完成控制系统与二级游机发动机刚刚完成匹配性验证。据了解,星河动力的首飞箭将于近期发射。

  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强化产业担当,增强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实施意见》提出,实现重大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相对完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初步建成宜业宜居的高精尖产业新城,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典范。

  城市之变 宜业宜居新城崛起

  “骑行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环保,还能锻炼身体。”近几个月,程飞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的骑行距离。他说,沿着亦庄新城滨河公园红色的蜿蜒骑行道,可以一路骑行到位于经开区路东区的公司,赶上双休日,还会带着孩子来看沿路风景。

  程飞的美好生活是亦庄新城人的真实写照。如今,新凤河、凉水河、蓄滞洪区、通惠河排干渠等河湖相连,形成经开区的环城水系生态景观。经开区沿河平整土地、播绿种花,形成一个个景观点,建成了三季开花、四季常绿的亦庄新城滨河公园,为科技支撑装点了生态绿带。

  北京经开区通过森林绕城、绿道连城、碧水穿城、湿地润城、公园遍城、农田留城、景观靓城、文化兴城,加快推进“公园新城”建设。实际上,随着城市公园、滨河公园、口袋公园的建设增加,职工、居民出门500米内进公园的“500米公园圈”不断扩大。

  城市魅力无限,总是让人一见倾心、流连忘返。“几乎每周都会带着孩子来通明湖走一走,这里不仅有湖光美景、草木花海,还有机器人、无人车体验,好有未来感。”亦城景园居民李志和说。

  而这,正是经开区打造公园城市的特色,以“人”为中心,充分结合区内群众职工工作生活方式,形成带有绿色基础设施和休闲生活野趣双重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打造活动有场所、科技有场景、文化有展示、景观有亮点的现代都市互动空间。

  随着生态不断地改善,带给骑行爱好者程飞的福利也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凉水河经开区段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入选首批17个国家级河湖示范段,这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条全国河湖示范段。这里不仅生物物种增加了几十种,而且随着凉水河滨河公园的建成,成为亦庄新城居民的亲水河,美好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像程飞这样的“骑行者”把自行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看到的美景背后还是城市重要的基础项目,经开区的城市建设同样强调系统性。通明湖的水主要来自路东区易涝的6.5平方公里,配置46公顷的蓄滞洪区,公共绿地和城市水域共享空间,建设成为经开区一大开放公园。

  据统计,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实现了全区35%的面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雨水收集利用后主要用于植被浇灌、补充景观水。“大海绵”在吸收释放之间,提升了防汛能力,同时为生态环境建设增添了亮色。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看来,经开区从“业”到“城”的转变,增加了区域的舒适宜居性,也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区内就业,进一步助推区域产业发展。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 方针

典藏亦城记忆 铭记奋斗历程

忆十载峥嵘岁月展辉煌未来(忆28载峥嵘岁月)(1)

  ▲“小红楼”手绘图

忆十载峥嵘岁月展辉煌未来(忆28载峥嵘岁月)(2)

  ▲经开区
  上市公司展示

忆十载峥嵘岁月展辉煌未来(忆28载峥嵘岁月)(3)

  ▲北京市亦庄工业开发区开工典礼场景展示

忆十载峥嵘岁月展辉煌未来(忆28载峥嵘岁月)(4)

  ▲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展示

忆十载峥嵘岁月展辉煌未来(忆28载峥嵘岁月)(5)

  ▲经开区生态环保举措展示

  8月25日,在北京经开区建设28周年之际,北京经开区区史馆正式开馆,为全面展示一代代经开区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绩,进一步激励新时代亦城人担当新使命、展示新作为,去年经开区决定改造位于万源街3号的“小红楼”建设区史馆,这是经开区管委会首个办公楼,也是经开区第一个自建楼。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幕幕视频、一个个展品……区史馆里的一字一句、一图一画,将人们带回了历史的长河。

  背后故事

  政企携手 为区史馆“添砖加瓦”

  8月25日,经开区区史馆落成开馆。从去年7月底筹备至今,经开区全区上下,从区领导到各部门,从企业到社区,群策群力为区史馆“添砖加瓦”。

  启动操作,SMC气动元器件安装到安川首钢机械臂上,在自动抓取晶圆元片之后插至屏幕,屏幕便展示出从晶圆经过背面减薄、切片、封装、检测,到完成芯片产品制备全过程,并通过芯片融入无人驾驶场景。这个位于区史馆二层的小型超级工厂,部分设计就是政企携手共同打造的。

  “当时我们计划在区史馆里打造一个小型超级工厂,但不知从何处着手设计。”尚亦城集团工作人员孙梦月说,“经开区产业发展亮点在哪里?还是参与其中的企业最清楚。”于是,尚亦城集团联合区内四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代表SMC(中国)、中芯国际、安川首钢、京东方、北汽新能源5家企业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征集建议。

  “老师们好,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下区史馆超级工厂的展现形式,还请各位老师帮忙出谋划策。”微信群一经建立,就十分热闹,各企业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无论是午休时间、吃饭时间甚至深夜,任何时段,只要有想法第一时间就会在群里展开讨论。由于线上联系很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各企业主动提出开线下会集中商讨,提供设计思路和展示产品。安川首钢的相关负责人更是直接把大家的设计思路用草纸画了出来。再经过几家企业的反复推敲、修改设计,从手绘图到电脑图,最终结合区史馆的实际情况,几家企业联合设计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小型超级工厂。

  有了设计之后就是开工建设。安川首钢提供技术支持,SMC(中国)、中芯国际、北汽新能源提供展品支持,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提供VR设备,中国测绘科学院帮助建设车联网示范道路……在各方支持下,小型超级工厂开工了。建设过程中,不乏困难出现。场景里缺少芯片道具,中芯国际第一时间支持,隔天便提供了所需道具;北汽新能源冒雨送来了座椅;SMC(中国)专门从日本订购了气动元器件给场景提供支持……在各企业的全力支持下,形成了如今坐落在区史馆二层的小型超级工厂,让观者感受到了经开区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此场景的打造,通过在同一空间的技术联动,既反映出企业与产业在经开区的融合状态,也通过主导产业间的合作勾画,描绘出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智造之城。

  不仅仅是参与设计、建设小型超级工厂的5家企业,还有拜耳、悦康药业、北京奔驰、中航智等近百家企业向区史馆无偿提供了资料和展品。此外,“北京亦庄”微信公众号连续一个月发布区史馆内容征集令,职工群众纷纷拿出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展品再忆经开区历史……在区史馆的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委办局还是企业、群众,这其中注入了各行各业人们的力量,无一不让经开区区史馆更有温度。

  展品故事

  手绘“小红楼”图纸背后的“小红楼”精神

  在区史馆里,有这样一份特殊的展品——手绘“小红楼”图纸。这个展品的捐赠者就是经开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马麟。听说“小红楼”要改建区史馆,需要展品,马麟马上就送上了这份手稿。

  在区史馆开馆仪式上,马麟回忆起了手绘“小红楼”的故事……

  1991年10月4日,工业小区筹备组部分工作人员开始集中办公,在天坛北路3号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宿舍院内租赁了两套两居室单元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为开会,临时搬来了乒乓球案子当桌子,坐在折叠椅上开会。但开会时却不能久坐,因为天气寒冷,屋里没有暖气,坐得时间长了脚就冻僵了,所以大家就时常站起来一边跺脚一边开会,后来就被大家开玩笑地称为“跺脚会”了。

  1992年1月21日,亦庄工业区管委会和亦庄工业区投资开发总公司从天坛北门市计委宿舍搬到天坛东路甲9号昊园宾馆内办公。这个地方虽然简单朴素,但很实用,因为它南院有个小会议室,北院有几个房子做办公室,头顶有个铁棚子可以做饭。每个处室轮流做饭,有一位同事三伏天光着膀子烙大饼,一到吃饭的时间,就发出叮叮哐哐的声音。

  后来,一行人还搬到了大羊坊桥东北方向的武警十三支队的招待所办公楼。在一次跟市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领导说:“你们办公怎么总在外围‘打枪’,不到经开区里面啊?没有办公地,你们可以自己建啊。”这一句话,引出了后面手绘“小红楼”图纸的故事。

  “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一开始设计的图纸由于人员扩增不够用,我就蹲在地上用小树枝画出了‘小红楼’的结构”,当时的副主任张兴则当起了“施工队长”。大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天天在工地,很快就建成了管委会和总公司在经开区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小红楼”。大家搬家的时候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在经开区档案室存放着一张“小红楼”剪彩时的老照片,照片里最醒目的就是这16个字,它们被写成四幅标语悬挂在“小红楼”正面的墙上。这16个字就是当时经开区开拓者的真实写照。手绘“小红楼”的故事深刻反映了老一辈创业者的废寝忘食、艰苦卓绝、任劳任怨的精神,也锻造了经开区人的开拓能力、专业素养、国际视野、改革思维和亮剑精神。如今,“小红楼”变身区史馆,担起新使命,那就是不断激发新时代的建设者们传承“小红楼”精神。

  “小红楼”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延续的地方。

  一句话温暖驻区企业20余年

  “可有一家外资企业请咱们中国人做‘老板’了,我们大家多帮他一把,去证明中国人也能办好一个现代化企业。”在区史馆一层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温暖了SMC(中国)总裁赵彤20多年。

  “经开区要成为吸纳高新技术产业、吸纳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基地。”这是经开区立区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希望经开区以引进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成为首都改革开放的窗口。自此,1992-2011年间,经开区引进了拜耳、中芯国际、京东方等63家行业龙头及规上企业,其中500强企业19家。SMC(中国)便是其中一家。

  1994年入区建厂,一晃20多年过去了,随着经开区的发展,SMC(中国)已成长为拥有研发中心、生产工厂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的现代化企业,在这里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在全球,SMC已是行业内公认的领军企业,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这成绩的背后,企业并非一帆风顺,在困难面前,是经开区在为企业保驾护航。

  对于起步中的科技企业来说,从实现技术供给到满足产业化需求的转变提升,是一次优胜劣汰。

  赵彤是上世纪90年代从一名大学教授转身成为一名外资企业负责人的,起初,对于企业经营,他还是个“门外汉”,“公司选址时,经开区管委会推荐我选择了离他们办公地点最近的地方,从此大家一起白手起家,踏上了在经开区的创业之路”。从基建开始,经开区管委会就组织专业人员,热心帮助他们建起了一期厂房。2003年,在非典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国外订单不能停工,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带着大量防护用品亲切看望坚守在生产一线的SMC(中国)员工。2009年金融危机,面对率先提出不裁员的SMC(中国),经开区迅速响应,为企业发放培训、岗位补贴,并向市级相关部门反映,形成全市性的政策,对金融危机下企业减产不减员给予鼓励支持。

  “投资者的成功,BDA的繁荣”“一切为了企业”“产业投资的沃土”“……在经开区,这样的主题语越来越多。1997年,经开区就提出了“一条龙”服务;2000年,又提出“一门代办,全程服务”;2016年,实现“五证合一”;2019年,随着北京市委市政府调整经开区管理体制和扩区发展,经开区第一时间按下“改革键”,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流程,以“审批-监管-执法”链网式管理模式为导向,成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开启“一次执法、全身体检”模式,组建综合执法局,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经开区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同时归集所有前端审批和后端执法的国家级经开区。

  作为北京市的功能区,经开区一直秉承“一切为了企业”的发展思路,以企业所需所想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摒除一切有碍于企业发展的障碍。就是这样有温度的服务,让经开区成为了企业投资发展的沃土。就如同赵彤所说:“回想20多年的创业路,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感激。”

  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卢金曦/文 张笑嫣 张浩东/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