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空之桥和坝陵河大桥(穿梭于黔桂两省)
贵州天空之桥和坝陵河大桥(穿梭于黔桂两省)同心亭道路尽头立着地坪风雨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旁边还有一座同心亭。亭内有石碑,记录着地坪风雨桥重建的经历——我将到访的地坪风雨桥是复建的产物,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它,2004年因暴雨和洪水而遭部分冲毁。当时,地坪人奋力抢救,将大部分构件打捞上岸,并使用这些旧料辅以新材料进行复建。2008年8月,复建的地坪风雨桥重新屹立于南江河上。从黔东南黎平县城前往黎平县地坪镇,看似是“县内游”,实则是“跨省游”。神奇的是 一路大半车程是在广西三江县境内,沿江而行直至一个分岔路口,路标指向前方是广西三江县城,左转则进入贵州黔东南,我才算又回到贵州。进入地坪镇的道路,沿途山河相依,山上郁郁葱葱,河道清澈且林木繁茂。即使夏日行车,也很少见到刺眼阳光。地坪风雨桥就在镇子中心,不过在公路上见不到它,路边岔路口立着个小小牌坊,路标指示地坪风雨桥由此进入。停好车走进牌坊,眼前是一条林
风雨桥又称花桥,由桥、塔、亭组成。桥面铺木板,两旁设栏杆与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与亭则建在石桥墩上,普遍采用飞檐翘角,可供行人躲避风雨,因此得名。
清朝时期,朝廷为了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融合,推动当地文化和教育,原先常见于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东北部的廊桥文化也随着汉文化传入侗族地区,成为侗族的标志性建筑。
风雨桥在黔桂两省最为常见,尤其是黔东南和广西三江县这两个侗族重要聚居地。在黔东南黎平县与广西三江县,便有三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风雨桥值得探访。而在探访途中,我还偶遇了一座精美程度毫不逊色于前三者的省级文保风雨桥。事实上,很多风雨桥除石墩外全部为木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全部以榫卯嵌合,坚固程度不亚于石桥,数百年不损,被视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地坪风雨桥:美好的重生
从黔东南黎平县城前往黎平县地坪镇,看似是“县内游”,实则是“跨省游”。神奇的是 一路大半车程是在广西三江县境内,沿江而行直至一个分岔路口,路标指向前方是广西三江县城,左转则进入贵州黔东南,我才算又回到贵州。
进入地坪镇的道路,沿途山河相依,山上郁郁葱葱,河道清澈且林木繁茂。即使夏日行车,也很少见到刺眼阳光。地坪风雨桥就在镇子中心,不过在公路上见不到它,路边岔路口立着个小小牌坊,路标指示地坪风雨桥由此进入。
停好车走进牌坊,眼前是一条林荫道,各种树木合力遮蔽天空,地面铺满不规则的卵石,镇子和公路的喧嚣立刻被“屏蔽”,耳边只有清幽鸟鸣。卵石路一侧是小山坡,另一侧是一片窄窄稻田,再向外的低处则是南江河。站在树丛间,视线越过稻田,远方是连绵群山。
道路尽头立着地坪风雨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旁边还有一座同心亭。亭内有石碑,记录着地坪风雨桥重建的经历——我将到访的地坪风雨桥是复建的产物,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它,2004年因暴雨和洪水而遭部分冲毁。当时,地坪人奋力抢救,将大部分构件打捞上岸,并使用这些旧料辅以新材料进行复建。2008年8月,复建的地坪风雨桥重新屹立于南江河上。
同心亭
同心亭边便是桥头,三重檐歇山式的塔楼高耸,桥身向对岸延伸。每排四根柱子穿枋成排,再用穿枋将各排串联成一体,形成长廊。站在桥头望向桥身,一派古朴。资料显示,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桥长57.61米,宽5.2米,距正常水位10.75米。
桥头和桥身都有人闲坐于长凳上,享受着傍晚的闲适。风雨桥不但有顶,栏杆外还有一层向外的挑檐,每逢坏天气更是可挡斜风冷雨。两侧廊壁绘有侗族纺纱、织布、刺绣等场景,抬头往上看,顶端绘有各种故事、山水、花木和动物。
桥头一侧有石阶,拾级而下就是稻田。从稻田边的小路步入田间,回头便可见到地坪风雨桥的全貌。
地坪风雨桥全貌
它的桥墩以青石砌成,长长的桥廊上建有三座桥楼。除了两侧塔楼之外,桥中央还有更高的一座,5层重檐,4角攒尖顶,顶部有葫芦宝顶,宝顶下饰以如意头装饰,有点鼓楼的样子,桥脊上有各种雕饰。
内行看建筑,总有一串名词可以罗列,比如伸臂梁等。不过我这种外行只管好不好看,站在稻田处望向风雨桥,蓝天、树林与河水都是它的陪衬,古朴桥身在山谷间展示着自己的美感,视线中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元素,一如它的最初。
林荫道旁的稻田
百年前就“人车分流”的岜团桥
岜团桥是三江县独峒镇最出名的风雨桥,也是镇里唯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风雨桥,广西仅有的两座国家级文保风雨桥之一。
所有关于它的介绍,都离不开它在桂北“独一无二”的特质——“人畜分流”。
一般的风雨桥只有一条桥廊,无论行人、畜力、大车,都从这条桥廊通过。岜团桥则别出心裁,在桥廊一侧另设畜行道,形成双层木桥,两层木桥之间有1.5米的高度差。这种“人畜分道”的做法,很像如今小区的人车分流。这样的双层风雨桥,在贵州地区未曾出现,在广西仅有岜团桥一例,在湖南也有少量仍存,但都远不如岜团桥这般精美和保存完好。
岜团桥桥头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岜团桥,于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落成。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14米,采用二台一墩的设计,上有三座桥楼,都是重檐歇山屋顶,大小相同。
走上桥头的高台,石阶伸向桥廊,与一般风雨桥不同的是,岜团桥有两条石阶。一条通向较矮的畜行道,一条通向较高的人行道。
畜行道相当狭窄,但仍然可以容纳牛马等大型牲畜通过,临河一侧还有木凳,同样可供人休息。人行桥廊天花高挑,两侧桥栏有木凳。三座桥楼下形成的亭结构,均有放置神龛和供奉的位置,就像浙南和闽北的廊桥一样,人们也会在此拜神祈福。
畜行道
桥楼的这种寺庙功能,其实也是设置畜行道的一个原因,即不允许牲畜从“寺庙”前经过,以确保其神圣性。
当然,畜行道的更大作用还是保持主桥面的清洁,给人们提供更好的通过和休息空间。此外,没有畜蹄踩踏木板,也有利于桥廊的保养。
站在桥廊上,眼前流水潺潺,树林与稻田交错,芭团村的民宅偶露一角,颇有野趣。走到另一端桥头,可以沿稻田走到观景台处。与桥身相对的观景台是典型的侗寨风情建筑,也是芭团村为开发旅游而专门修建,但因为罕有游客,所以观景台虽有顶篷,地上仍铺满陈年落叶。
不过这里确实是欣赏岜团桥的最佳角度。以木构伸臂梁式结构支撑桥体的它,横跨于桥面上,看似浑然天成。谁也不会想到,它竟然是两位建桥师傅从两头分别建造,最终在中间连接的。在清末时期,两位工匠没有图纸,一人建一头,大小柱枋全用杉木凿榫穿枋,不用一钉一铆,最终全靠默契实现了桥体的天衣无缝,而且十分坚固,屡遭洪水而不倒。
观景台所见全貌
从稻田走回桥上时,一对农民老夫妇前后脚从桥上下来,一人挑着扁担,一人提着水桶。因为小路狭窄,我连忙侧身在一旁让路,他们却笑着让我先走。就这样你让我、我让你,互相谦让数次。走上桥头,回望他们在稻田中的身影,忽然真切感受到了他们与脚下风雨桥的亲近关系。
程阳永济风雨桥:林溪江畔的岁月悠长
地坪风雨桥和岜团桥虽然都紧邻村镇,但都自顾自安静,颇有遗世而独立之感。偶遇的平流赐福桥即使就在公路旁,也同样如此。
相比之下,黔东南与广西的三座国家级文保风雨桥中,最喧闹的当属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的永济桥。之所以喧闹,是因为它位于程阳八寨景区内。
程阳八寨位于三江县城古宜镇,由马鞍寨、平寨、岩寨、平坦、懂寨、程阳大寨、平埔和吉昌等八个连成一片的自然村寨组成,共有居民两千多户,是侗族聚居的大寨。
跟着摆渡车进入景区,眼前便是规整稻田,一栋栋侗寨建筑沿山而建,如今多已是民宿。稻田间有专门的游客栈道,弯曲延伸,指向一座风雨桥。它以绿树为背景,坐望稻田,无论从哪个方向欣赏都十分动人。与它相隔百米,大致呈掎角之势环绕稻田的便是永济桥。
在程阳八寨见到的第一座风雨桥,与永济桥大致呈掎角之势
程阳八寨内有五座风雨桥,分别是永济桥、合龙桥、平安桥、普济桥和万寿桥,其中最大的便是1982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永济桥。
站在稻田栈道上看过去,永济桥横跨林溪江,五座桥亭高耸。居中的桥亭是重檐六角接尖,两侧桥亭则是重檐四角攒尖,最靠近左右桥头的桥亭则是重檐歇山式,以此形成错落感。桥头有一条弧度美妙的条石阶梯,两侧有木栏杆,伸向桥头的第一座桥亭,这也是永济桥最常见的“宣传照片”角度。
永济桥
程阳风雨桥始建于1912年,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密布式悬臂托间柱支梁木质桥面,桥长77.6米、宽3.75米、高20米。与其他侗族风雨桥一样,全部以榫卯连接,靠当地称作“香杆”的木角尺度量而成,结构之间接合缜密,丝毫不差。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桥身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桥亭飞檐翘角。
走入桥中,壁柱和瓦檐上都有雕花或绘画,各种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十分细致精美,顶端则有宝葫芦和千年鹤等木刻装饰。桥头的石碑上,刻有当年修建风雨桥时,各村各寨捐款和参与建造者的姓名。程阳八寨人不仅踊跃,也有智慧。桥墩的六角船形设计可以减少洪水冲击力,多年来护卫桥身。直至1982年,因为遭遇特大洪水,永济桥遭遇严重毁坏。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当年永济桥的建造者杨富堂之孙杨似玉牵头,在很短时间里就将用料备齐,在没有图纸和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将各种梁、枋、柱进行组合,斜穿直套,一如旧时。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切只靠口耳相传的侗族,建造风雨桥时习惯用竹片制造模型,再根据模型造桥。这样的技术确实令人惊叹,但确实也让人有后继无人的担忧。
站在桥上,眼前的程阳八寨确实当得起“景致如画”四个字。林溪江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两侧的稻田与茶田错落延伸向远方,尽头是依山而建的侗寨。
步入侗寨,古朴的木构建筑林立,石板路带着岁月悠长的意味。它们与周遭的田地和风雨桥早已融为一体,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依托。
鼓楼内部抬头所见的结构之美
当然,还少不了鼓楼。程阳八寨里有九座鼓楼,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岩寨鼓楼。它们与风雨桥一样采用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钉子。而且,鼓楼比风雨桥更能直观见到结构之美。站在岩寨鼓楼里,抬头望向顶端,层层叠叠向上的交错木条营造出奇妙且震撼的视觉效果。而竖的鼓楼、横的风雨桥,承载的正是侗族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