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如何走向灭亡(元朝为何存在不到九十年)
元朝如何走向灭亡(元朝为何存在不到九十年)元朝用政治强力推行的三六九等的民族划分,只问血统不问文化的做法,其实是民族融合的大倒退。而元朝就在这种民族歧视、朝廷内部充满混乱与内讧的统治下,仅仅存在不到九十年,便匆匆结束了中原的统治,逃回北方。清朝时,满人入主中原,早期虽然也走元朝的路子,在全国划分为“满、蒙、汉三等,但是随着执政的中后期,改变政策,康熙时期,提出“满汉一体”的民族政策,下令“各省督、抚,不论满洲、汉军、汉人,应选能推用。”使得清朝的向心力大增,直到清朝末年,朝中起到中流砥柱的大臣,几乎都是汉人。 不过朝廷强力推行汉文化普及,也引来鲜卑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崔浩的死,就是一次鲜卑贵族对于扩大汉文化的一次反扑。崔浩出身在北方的大家族,其父一直在北魏担任高级官员。崔浩也经历道武、明元、太武三个帝王,始终都被朝廷信任,官至司徒。晚年他修“国书”,里面记载了很多北魏早期的一些“黑历史”,并且竖起石碑立在通衢大道旁,导致鲜卑的一
敦煌壁画中胡汉融合的服饰
中国历经数千的发展,始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时间里,相互的接触,互相渗透、融合、破除种族之间的界线,不断的为中华民族增加新的生命力。陈寅恪曾经在《唐代政治史论稿》中写道:“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其实,不仅南北朝时期如此,全部中国历史几乎都是如此。从孔子开始,认为,虽然也讲“华夷之辨”,主张尊夏攘夷,但是同时又提出,“夷狄”进入中国则就是中国人。这种带有辩证的处理民族间矛盾的观点,其用意不仅将文化作为民族间的融合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彻底排斥了狭隘的民族血统论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民族之间的接触变得更加频繁,很多身处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原政权的文化当中。譬如有名的楚国,周人一直称其为“蛮荆”。楚国国君熊渠自己也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是在春秋中期以后,楚国与中原的诸侯交集非常频繁,其文化更是突飞猛进。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留下的《楚辞》,到现在依旧在中国人心中圣经般的存在。前几年,央视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楚国八百年》,里面细致的描绘了楚国与中原交流接触的全过程,最后如何在于中原接触的过程中成为华夏大地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之一。将一个渴望被中原政权承认,而不屈不挠改变自己文化的边疆诸侯国拍摄的荡气回肠。
南北朝时期,中国又一次进入大分裂时期,“汉人”一词真正的被赋予“汉族”的意义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就是这个时期。当时很多少数民族政权,都将汉化定为国策。有名的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本来是鲜卑族,情感上对于汉族文化并不感兴趣。但是为了统治中原,又不得不接受汉族文化,以及孕育出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他迁都平城,建立宗庙,立社稷,又命令邓渊制定官制,立爵位,制定音乐。要求董谧制定朝廷礼仪。让王德制定律令,晁崇考天象。将一个徙水草而居游牧民族变成了一个汉文化兴盛的农耕社会。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执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政策,他重用汉族士大夫,尊崇儒学,重视教育。使得北魏汉文化从官到民异常兴盛。
不过朝廷强力推行汉文化普及,也引来鲜卑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崔浩的死,就是一次鲜卑贵族对于扩大汉文化的一次反扑。崔浩出身在北方的大家族,其父一直在北魏担任高级官员。崔浩也经历道武、明元、太武三个帝王,始终都被朝廷信任,官至司徒。晚年他修“国书”,里面记载了很多北魏早期的一些“黑历史”,并且竖起石碑立在通衢大道旁,导致鲜卑的一些贵族看到,大为愤怒,跑去向拓跋焘告状。随后,拓跋焘逮捕了崔浩,给予了灭族的惩罚。同时此案还牵涉到当时很多汉族大家,当时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诸族,因为此案,被处死人数多达两千余人。
崔浩的被杀,表面似乎是出于揭露了北魏的“癞疮疤”,其实则是鲜卑贵族对于朝廷汉化的强烈不满,而趁机打击汉族大家的一种复仇。但是,如此严厉的惩处,还是没能挡住北魏的汉化。到了孝文帝时期,北魏又进入了一次汉化的高潮。他执政后,迁都洛阳,进行彻底改革,以华夏正统自居。尤其重要的是,孝文帝把鲜卑贵族和汉人贵族之间建立起关系的桥梁,共享政权,北魏皇室肯定并且尊重汉人贵族的地位,汉人大家则承认北魏帝国的统治的正当性。将双方的利益彻底结合起。这种不问种族,只在乎地位的做法,对于促进民族之间和睦相处起到了极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主患不能处心公平,推诚于物。能是二者,则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如此胸怀,即使现在看来依旧值得借鉴。到了元朝,朝廷将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汉人与南人的分别以宋金疆域为界线,实际还是承袭了金代的传统说法。
元朝用政治强力推行的三六九等的民族划分,只问血统不问文化的做法,其实是民族融合的大倒退。而元朝就在这种民族歧视、朝廷内部充满混乱与内讧的统治下,仅仅存在不到九十年,便匆匆结束了中原的统治,逃回北方。清朝时,满人入主中原,早期虽然也走元朝的路子,在全国划分为“满、蒙、汉三等,但是随着执政的中后期,改变政策,康熙时期,提出“满汉一体”的民族政策,下令“各省督、抚,不论满洲、汉军、汉人,应选能推用。”使得清朝的向心力大增,直到清朝末年,朝中起到中流砥柱的大臣,几乎都是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