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6是什么水平(国产良心怎能只有500人看)
豆瓣评分9.6是什么水平(国产良心怎能只有500人看)是给临终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防止或尽可能缓解病人临终前所遭受的痛苦,舒缓疗护,又称安宁疗护,还有今天要说的这部由万茜旁白、聚焦“临终关怀”的三集纪录片——《生命里》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里,住着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他们的生命只剩下不到三个月,他们将在这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在医院,人们的生死观,人世间的爱恨冷暖,众生相的人生百态,都被集中体现。
在医院,有笑声有泪水,有说不尽的故事,有道不完的遗憾。
关于医院的纪录片很多,并且评分大都在9分以上。
有展现医患关系的《人间世》,有聚焦妇产科的《生门》,有记录职业和患者的《急诊室故事》和《生死时速·紧急救护120》。
还有今天要说的这部由万茜旁白、聚焦“临终关怀”的三集纪录片——
《生命里》
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里,住着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他们的生命只剩下不到三个月,他们将在这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舒缓疗护,又称安宁疗护,
是给临终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防止或尽可能缓解病人临终前所遭受的痛苦,
同时尊重病人的意愿,让他们无痛苦、安宁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日。
生死,是人生大事。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热烈地迎接新生,忌讳谈论死亡。
在生命的最后,每个人对死亡都抱有不同的心态:
有人对死亡心存恐惧,有人早已准备好坦然面对,有人心中还有未了的心愿和放不下的牵挂。
回顾漫长的一生,每个人都有人生的最难忘。
可能是抗战胜利,可能是儿时的艰难生活,可能是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水果的味道。
当死亡即将来临,每个人都还有未了的心愿。
可能是想唱唱歌跳跳舞,可能是想要看女儿出嫁,可能是落叶归根回到故乡,可能是放不下孤零零躺在养老院里的老伴儿。
鲁胜兰,因为不想死在女儿家里,她自愿要求住到舒缓疗护区来。
乐观的鲁胜兰和很多“谈死色变”的人不同,死亡的时刻什么时候到来,她坦然接受便是。
这辈子她记忆最深刻的,是上山下乡时在新疆的日子,是新疆瓜果的味道。
冬天只能吃窝窝头,只有七八九月能吃白面。回上海后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瓜果:
“新疆的瓜实在是好吃啊,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
只有她和医护人员在的时候,她对医护人员讲了一个秘密。
刚知道自己得乳腺癌那会儿,她想过自杀,但因为舍不得孩子,还是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开始积极治疗。那时她的女儿已经42岁。
不管儿女多大,在母亲的心中都是永远的牵挂。
和鲁胜兰不一样,陈晓军有着强烈的求生欲;
和鲁胜兰一样,陈晓军最牵挂女儿。
陈晓军对自己身体的期望是不要痛,能活动,可这两个愿望都不可能实现。
陈晓军只有一个女儿,他不想死,他想再活几年,参加女儿的婚礼,看着女儿成家。
可惜,他到底没能等到那一天。
不能看着女儿出嫁是做父亲的最大的遗憾。
吴留生,在临死前心心念念的是并不遥远但已经无法回去的故乡。
儿子回老家嘉兴拍下了一草一木拿给母亲看。能在照片上看到故乡,吴留生应该此生无憾了吧。
但不能再带母亲出去玩一次,不能带母亲回故乡,成了儿子永远的遗憾。而女儿一想到母亲即将离世就悲从中来泪流不止。
汪明昌,喜欢吹葫芦丝,说起过去总是神采飞扬。
以前他每周末都会和妻子去吃早茶,生病后改成每周末吃午茶。这是生活里的浪漫和仪式感。
老人在生命最后选择放弃抢救,他想要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沈和敏,因为生病剃了光头,乐观的她依然爱笑、依然健谈。
因为人又热心性格又好,沈和敏的朋友很多。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朋友们都来看望她,给她带来了快乐和慰藉。
《生命里》讲述的不仅是个人的故事,还有社会观念造成的偏见和将死之人和家属面临的困境。
虽然人们都知道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正常现象,但人们依然忌讳死亡。
疗护区附近的住宅小区里,很多人家都在阳台上挂了镜子,为的是驱走晦气。
有病人家属在聊天时说:这里装修的挺好的,好有什么用啊,来这个病房的都是等死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很少有人觉得死是应该被优待的,是可以尊严且体面的,是可以用安详地态度去迎接的。
“优生”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优死”也是人享有的基本权利。
尊重患者的遗愿,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很难做到。
有时候,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最爱患者的家人,来自于“孝道”和社会观念的绑架。
张一飞,是上外的英语教授。在他生命最后阶段,家里人不会护理,老人又说不了话。
直到老人全身都是大便,身体甚至有生蛆的可能,老人才被家人送到舒缓疗护区。
家人是爱老人的,因为不是专业人员,无法清楚地知道老人的身心需求,但也因此让老人变得毫无尊严可言。
前面提到的汪明昌,他的遗愿是死后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需要墓地,可以海葬。
但妻子坚决不同意这些,妻子表示:死了后不是你说了算了。
前面提到的沈和敏,在死前最后的愿望是捐献眼角膜。
可是直到沈和敏离开人世,家属都不同意在捐献单上签字,这也成了沈和敏人生最后的遗憾。
因为爱,因为孝道,因为社会观念和舆论,很多癌症晚期患者的家人并不能遵从患者的意愿,
即使患者身心痛苦想放弃治疗也必须坚持治疗,
即使患者想要后事从简也不能没有葬礼,即使患者想要海葬也不能没有墓地,
捐赠器官什么的更是想都不要想了,毕竟中国素来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死明明是自己的事,为什么连怎么死,死之前做什么都无法自主选择呢?
可是,这能怪家属不通情达理,不尊重患者的意愿吗?
说到底,这是“未知生焉知死”的千年社会观念的影响,也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和法律有关。
《生命里》没有刻意的说教,没有对法律空白的控诉,没有对社会偏见的不满。
它只是安安静静地讲着患者们的故事,他们的难忘和牵挂,他们的快乐和恐惧。
它让我们看到有尊严有陪伴有慰藉有生存质量的死亡,从而更让我们明白活着的意义。
最后,影妹想推荐几部电影。
或关于生死感悟,或关于生命的尊严和坚韧,或关于安乐死和救赎。
《临终笔记》、《遗愿清单》、《入殓师》、《爱》(哈内克导演)、《潜水钟与蝴蝶》、《百万美元宝贝》、《深海长眠》、《死亡医生》、《0.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