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澳洲的生活笔记(澳洲梦连载38我恋上了博客)

澳洲的生活笔记(澳洲梦连载38我恋上了博客)可是,论坛的更新太快,一个月之后,帖子便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这个网络体验让我又回到了开始的困顿,与我的初次网络接触似乎有些相似。2005年9月28日,记录了我在澳洲风雨十数载历程的《澳洲梦》在上海出版。那天,我也作了一把道地的网虫,回答着网友应接不暇的问题。尖锐的、个人的、事业的等等,比如说:我开的是什么车?我平时生活有什么不同?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成功之人?如果按照评选标准,我自认为应排列到哪一类?……方方面面全部涵盖。美国的、新西兰的、法国的、香港的、国内的众多网友一一参与。打字速度拙劣的我,尽管有着公司五位同事作为“打手”,口述应对着各方问题,仍然忙得汗流浃背。从晚上19点到23点,仅仅四个小时,回帖率达到2万多,在论坛里形成一个高潮。“炒作、灌水、顶、踩、沙发”这些在我的字典中从未出现过的网络词汇,连绵不绝。我有些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网络“咫尺天涯”的神奇,感受到互动的魅力,这也

这些年,有很多国内的同胞通过我的《澳洲梦》认识了这一片远在南半球的陌生国度,在书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怀揣着梦想来到澳洲土地上的华人眼中的梦想家园……在这里,我将我的《澳洲梦》进行连载,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在澳洲三十多年的创业故事!

第三十八章 我恋上了博客!

“2005年12月15日下午6点,公司的同事一起‘泡吧’!”公司负责宣传外联的小姐一大早就把这个诺大的标题通知贴在了公告栏上。于是,公司澳洲总部的几十人便炸开了锅,讨论着晚上的集体“泡吧”活动。5:30提早下班,先在会议室聚餐,然后一起开赴“抗战前线”——网吧。

这是个有意思的夜晚。我要参与新浪百样文学论坛,一个名为“男人CUP大评选”的在线访谈。这个评选活动将男人按照性格及事业成就的指数来分类,大致包含从A Cup 到F Cup六个分类。A-CUP是自负却不努力之人;…… E-CUP是才智兼备、努力向上,却目光限于咫尺之人;F-CUP是胸怀大志、才德兼备、勤奋努力之人。我被评选为“F-CUP的男人”。

奇奇怪怪的主题,略为不雅的称谓,这是我的第一感觉。男人CUP大评选,用CUP这个向来与女性息息相关的词汇来形容男人,这合适吗?我有些顾虑。

作为一个团队,我想公司的员工可能可以给我好的建议。讨论中,公司澳洲总部上下形成意见鲜明的两派:一派以‘新潮’为由,对我参与访谈表示支持,他们的观点是,F-CUP早已不是原来狭义上的女性词汇,它已经发展到广义上社会对人的价值评定,那架势简直就是,我不参加评选就是“老土”,与时代脱节。另一派以“传统”为主,觉得这完全不符合我的身分,欠稳妥,他们的评价是:您也太新潮了吧,这么追赶潮流?!

我依然犹豫,想来想去,决定问问国内办事处的员工。他们或许对国内目前的舆论更为了解。济南办事处的杨小姐一听,便说:“当然参加啊!现在论坛里可是一定要用这种有噱头的名字才能吸引网友的呢?现在,网上就得靠包装、炒作、灌水。”经过公司的“新潮”与“传统”两派之争后,结论是,我应该勇于尝试新事物。考虑到公司的网速恐怕跟不上在线访谈的要求,便由公司的外联负责人在唐人街寻觅到了一处可以“中文输入”的网吧,炮制了一出“公司集体泡吧记”。

那天,我也作了一把道地的网虫,回答着网友应接不暇的问题。尖锐的、个人的、事业的等等,比如说:我开的是什么车?我平时生活有什么不同?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成功之人?如果按照评选标准,我自认为应排列到哪一类?……方方面面全部涵盖。美国的、新西兰的、法国的、香港的、国内的众多网友一一参与。打字速度拙劣的我,尽管有着公司五位同事作为“打手”,口述应对着各方问题,仍然忙得汗流浃背。从晚上19点到23点,仅仅四个小时,回帖率达到2万多,在论坛里形成一个高潮。“炒作、灌水、顶、踩、沙发”这些在我的字典中从未出现过的网络词汇,连绵不绝。我有些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网络“咫尺天涯”的神奇,感受到互动的魅力,这也是我人生头一遭在网络上停留了如此长时间。

可是,论坛的更新太快,一个月之后,帖子便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这个网络体验让我又回到了开始的困顿,与我的初次网络接触似乎有些相似。2005年9月28日,记录了我在澳洲风雨十数载历程的《澳洲梦》在上海出版。

书刚出版时,我很希望能通过与读者的信件往来,增加彼此的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或批评。我在书的后记中公布了电子邮件地址,也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提起,请他们务必将收到的读者来信转发给我。且不论这传统的寄信方式在“以快节奏为主打文化”的21世纪是否流行,光是传递过程便已是极为不便,更不消说及时沟通了。因为出版社的惯例是,三个月转发一次读者来信,而我又身在澳洲,这信件更是不知几经周折之后才能到我的手中。

本想寄希望于电子邮件地址,但书的后记似乎往往容易被忽视,我的电子邮箱中也没有给我带来很多惊喜。新书的出版,各种各样的宣传推介活动在国内各平面媒体上拉开了序幕,《澳洲梦》的名字在各大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但这除了对书的推荐之外,我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有些着急,很想听到读者的反馈意见,无论是好是坏。

随即便有结识的数位媒体朋友向我建议,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推荐,效果更为显著。一个月之后,这个问题找到了一条出路——网络。11月,《澳洲梦》登陆新浪读书频道网上书刊连载。 这下可好,我这个70年代末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却20多年没有触碰过电脑的“网盲”开始了全新的网络生涯。我对网络一直谈不上喜欢,休闲时间,宁可听听音乐,下下围棋,万不会用那闲时来上网。可是自那之后,密切关注网友在连载页面后的评论、读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成了我每日必修的功课。

网络连载给我带来最大的惊喜,莫过于看到久违的初中同学留言,留言者是我在华山中学时的校友,他在网上问起一个久远的问题,我对中学时,与一位数学老师积下的深刻矛盾怎么看?这恰恰问到我内心深处最为后悔的一件事。

那是中学时,我与教数学的老师,因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深。本来通过交流可以沟通的问题,我却错误地运用了一个过激的方式——大字报。我将老师说成是“修正主义路线的代表”,应予以批判。这件事情在学校引起很大的轰动,老师也因此受到许多外界的压力和无形的伤害。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愧疚。

同学的留言,让我回想起这件曾经做过的最错的事情。我马上在页面后,给予了回复,希望同学能将这个回复替我转达给我的老师,我要借助新浪这个平台,向我的老师,诚挚的说声“对不起”,请接受我最深刻的道歉。

公开道歉之后,我开始每天去等待着同学的回复,一天没有,两天没有……一个星期后,终于,同学给了一个回复:老师说,他已经原谅我了。这个回复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郁结于心的包袱终于放下了。网络沟通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一线光明。但同时,我也发现了问题。读者在书后发表了评论,我却无法给予他们直接的回复。唯一能做的除了在页面后跟帖之外,似无他法。而读者在看完书后,一般不会再回到这个页面来看回复,少数的回来看贴者,也是在若干日之后了。这根本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及时互动。

我又陷入了僵局。那个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能有一个渠道可以给予他们回复。可是除了在页面后跟着发表评论之外,似无他法,而读者阅读完书后,一般不会再回到这个页面来看回复。两次网络触电的欣喜,我对网络似乎有些着迷了,不是因为大家的溢美之词,而是那种真实的互动感,那是我一直都在寻找的交流渠道啊!

不久,在助理左一个“极力推荐”,右一个“详细方案”的攻势下,我这个不大追求时尚的人,潮流了一回。2005年12月20日,在新浪上开通了一个网络日志,取名为“金凯平的博客”。我的个性向来是: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一定坚持将事情作好。

每天一得闲,我就泡在网上,看着留言、评论,到“邻居”家四处拜访。突然感受到一份全新的体验,我觉得自己好象年轻了许多。我是真的喜欢上了网络,喜欢上网络上真诚相待的朋友,喜欢上这份特殊的现代文化,喜欢上这种万里之外,分秒之内,速度惊人的回复。我所结识的博友,最小的7岁,最大的70多岁,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都成为了我真诚相待的朋友。

因为与博友交流的乐趣,我开始主动跟很多陌生的博友联系。这是久居澳洲所形成的平等交流之思维。开始寻找陌生博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热点博客中的博友开始。第一个星期,我给热点博客中的十几位博友留言,没有收到过回复;第二个星期,我与跟我同一姓氏的博友留言,依然没有回复;第三个星期,地产圈内同行留言,间或有几位博友终于给我回复……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我发出的留言数量是100多人,仅仅是寥寥数人(3-5人)会有回复。这让我陷入了沉思。

与助理开会时,谈及这个问题,助理轻松的笑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啊,您知道吗?热点博客中的人都是国内目前的知名人士——名人,他们怎么会随便给人留言、回复呢?”我恍然大悟,有些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但我依然难以理解为什么“名人”就不可以给其他人回复?!我理解中的博客,真正的意义应在于它的“博大精深”,给予每个人平等的话语权。它是虚拟的社区,一同居住于这个小区的邻居彼此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名人与非名人之分,每个人都值得彼此间平等的交流与尊重。

1992年,当时的我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杂志总编给新上任的澳洲总理基廷先生写了一封信,提出希望澳洲政府能够贯彻多元文化共存的主张,给留学生们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8天之后,我便得到了基廷总理的回信。在澳洲将近20年,我给很多政府官员、名人、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写信,都会收到他们的亲笔回信(极个别的情况会是秘书代笔),从无例外。

我努力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个在我博客上留言的人,及时回复。因为觉得每个人都用心经营这个网上的家,用心感受他人的悲欢离合,人生沉浮。

这才是我所理解的平等。我快乐着遵循自己的博客方式,快乐着博友的快乐,悲伤着博友的悲伤,做一个平等的“草根博客”!

在博客上与与越来越多的朋友结识、交流,我也乐得奔波于新老博友之间,大家的畅谈,大都是“发乎于友情,止乎于礼节”。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如往常般,晨跑后,坐回电脑旁,阅读新的评论、留言。“ 你骗我,你一直说你是个普通人,我昨天在百度上搜索到有关媒体对你的报道及其他相关信息就有1万多条,你根本就是名人,我可能再也不会来了!”这是一位几个月来,经常与我来往并交流的博友留下的话语。我有些紧张,不想失去交流甚久的朋友,我尽量解释。“在新浪的博客里,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博客。尽管媒体对我有些报道,但并不改变我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我们都是这个社区的普通居民,大家是可以随意、平等聊天的。”

一天后,我收到了他的回复,也是最后一次回复:“你是名人,你不是普通人,你的名字在新浪博客的热点搜索栏里;你的文章会出现在新浪博客首页;你的故事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你还写了《澳洲梦》;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不好意思,我不跟名人聊天!”

自那之后,他便再也没有来过我的博客了。同样的情形接踵而来,先后有两、三个博友也因搜索到我的详细背景之后,飘然而去!似乎是想做名人难,想做普通人也难!

几天后,我又收到一个留言,“你根本不是那个《澳洲梦》的作者金凯平,你是冒充的,什么时候见过名人会去给不相关的人留言啊?真正的金凯平怎么会到处主动给博友留言?!真正的金凯平怎么会给博友一一回复?!真正的金凯平怎么可能有着多时间上网?!……” 这位留言者不仅将他的看法发布在我的评论、留言栏里;也将这个想法撰写成文,发布在他的博客中。面对这样的“指责”,我倒觉得挺有意思。

有一天,一位博友留言,他遇到一个很困惑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希望我能给些建议。我给她去了个电话,提了建议与解决措施之后,他怯怯地小声问了一句:“您是真正的金凯平吗?”我听了一怔,旋即想起前几日的“金凯平博客真假论断”,爽朗的笑起来。呵呵,你觉得我是真的吗?”“您刚才帮我解决问题时的风格和语气,和《澳洲梦》书里的感觉差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您提的建议帮我解决了问题。我就是挺好奇地想问一声。您是真的吗?”…

其实认真看过我的博客,看过我的《澳洲梦》,看过我与博友们在北京的聚会,看过我在新浪访谈的博友,是应该了解我的风格的。因此,对这个“真假论”的命题,我也并不介怀。但是,我对这位打假英雄提出的三个“不可能”倒是有自己的思考。真的有名人与非名人之分吗?“名人”不可以主动给其他人留言吗?在我的理解里,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名人与非名人之分。就算某些人因为某一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知名度比较高,但他依然是个“普通人”,应该有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心态。

因此,无论博友对我的定位如何,我依然会主动给博友留言;依然会给每一位博友回复;依然会花很多时间在博客上!万里之外,分秒之内,我与朋友们实时沟通。博客成为身在澳洲的我,与国内众多的朋友相识、交流的美好平台 。自从博客以来,我已经将他列入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处理公司的事务之外,我会真如一个平常居民般,大量的时间在这个网络的社区里居住、散步、品茗、聊天,拜访每一位朋友。时间实在不够时,会请助理代回。我认真对待每一个博友,每天夜晚,看着博友们的文章,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体验着我曾经历过,或未曾经历过的人生故事。无论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开心、平淡、忧郁、难过,在我眼中,每个人的生活似是一出精彩的电影,正在大放异彩地上映着。我也细细品味,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这么多年来,我与人交往形成了一个习惯,跟人聊天时,喜欢一对一的方式。因此,给每一位博友回复时,我习惯用悄悄话形式,倒不是因为留言话语中有什么私隐或不妥的话语,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方式。久而久之,在我博客上留言的朋友也都习惯了用“悄悄话”的方式,有一位博友戏称,金凯平博客的悄悄话可以堪称“新浪一景”。

很多博友觉得博客的留言版有字数限制,不如QQ、MSN等即时聊天软件来的时效、快捷,而且博客里留言可能马上会被新留言淹没。这一点上,我也觉着有些遗憾,我不会用这些聊天软件,我可以承诺的是,博客的留言和电子邮件(jin@aust-china.au) ,我是会一字不漏的看,并尽量在最快的时间里给予回复的。博友中许多有重要事情需要与我探讨的,可以给我发邮件或留下电话号码。偶尔,我会抽空给博友打电话,先后大概已经跟十多位博友在电话两端交流过。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看到几位博友将电话过程写成文字,记录在网络上,满是欢欣。

数不清的博友主动将我加入他们的友情链接之列,我无法一一将他们在我的博客上也加上链接,这是我有些愧疚的地方。思量再三,只能接受一位熟悉的博友提出的建议:在博客上彼此频繁交流三个月以上,会出现在我的博友链接栏中。因为我的博客首页页面有限,不得已而为之!

正如一个媒体的博友——王鹏越先生提起的,“超媒体概念”。我想,博客也是一个超媒体。人与人之间在这个大平台上的交流、真诚、关爱、友谊、信任称之为“博”!每个人在这个媒介上获得自由的话语权。

于我而言,工作压力太大时,烦躁时,打开博客,一切都被一个字取代——乐!被博友真诚的话语所感动,压力消除了,精神放松了,身体也觉得健康许多。连一度困扰的失眠,也慢慢减缓了症状。开心之时,打开博客,更是不消说,那种自得其乐的感觉,有时笑的嘴都合不拢。

博客的交流方式突然让我体验到,点击率并非代表一切。作为一个符号,点击率绝非博客的真谛,而人与人之间在这个大平台上的交流、真诚、关爱、友谊、信任才称之为“博”!久而久之,我与博友们形成了交流互动的默契,大家你来我往,互相祝福,关心彼此,每个人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我一起讨论;生活中的开心与我一起分享,像比丘、王者归来、没有悲伤的生活、郭佳、陶家燕子、孟子见、大学老师朱朱、蓝百合、微笑天使等等(请原谅因为篇幅有限,我不能将所有的博友一一道来)……

太多感慨,太多暖心之处,博客带来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这个虚拟的空间,并不虚假,博友间的默契、你来我往的祝福、彼此的关心、人生问题的讨论、困难挫折的共同面对,这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开博之初的点点滴滴,到现在都深刻地印在脑中。记得,当时在博客首页搜索,有两位博友引用了华西都市报原来对我的一篇报道“从穷学生到亿万富翁”;第一个给我留言的博友叫“皮皮兔兔”。每日都会觉得很新鲜,每天都会密切关注着博客的点击率。博客整整一个月时(2006年1月20日),博客点击率7700;两个月时,点击率23000;三个月时,60000……不可否认,那时,对于刚刚接触网络的我来说,点击率的上升,无疑成为激起我热情的重要因素。

从开博之初在意的点击率,到后来的淡然看待;从主动跟陌生博友联系,到朋友圈的越来越大;从与热点博客着手的方式,到快乐地做一个草根博客,结识天涯海角的朋友;从名人不可主动留言,到大家都接受的“平等互动”;从因为主动留言被误会为假冒伪劣,到《金凯平是真是假》澄清真相;从苦恼着给博友链接的问题,到金凯平博客圈的建立;从《澳洲梦》征集书名;从北京的博友聚会;从生日收到的无数祝福;从……

网络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流动的工具,它改变了我们过去的时空观念,也改变了我们快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媒介。我很重视网络对澳中集团可能带来的影响。经过了实验和评估,我发现,网络虽然不一定能迅速提高业务量,但是,网络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人们可以凭借网络来了解我们澳中集团公司的情况。所以,我建立了四个网站:一个是澳中集团的主网站,主要介绍我们公司方方面面的情况;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澳中房地产协会网站,这个网站是用于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关于房地产业各个方面信息交流的网站;第三个网站是澳中旅行社的21世纪旅行网站,这个网站主要介绍旅游信息;最后一个网站就是《澳洲侨报》的网站了。

“金凯平的博客”(blog.sina/m/jinkaiping )是我的个人主页,在这里结识成千上万的朋友;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澳中集团网站的延伸。澳中集团这四个字与我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整体。

在国内的七大网站,像搜狐sohu、百度baidu、新浪sina、雅虎yahoo、搜狗sogou、google、163等网站的搜索引擎中,打上“澳中集团”4个字,或“金凯平”3个字,就会自动出现数百条、数千条关于澳中集团的信息。

我与世界的互动也被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撩起了阵阵涟漪。今天,我的博客访问量已经超过130 万人次,平均每日的留言、评论量达到400-500条左右,有时甚至达到每天700-800条,每周将近5000-6000条留言评论。这是众多朋友们的支持与信任。非常感谢每一位来访的博友,感谢给我留言、评论的朋友,感谢常常来看我、懂我的挚友……

只有用心地写下心中的感受,真诚、勤奋地走访、回复,才是交友之道,才是博客之道!我好像恋爱了,我恋上了博客!2005年,被称为“平民话语、人人书写”元年。热闹喧嚣的超级女声,谱写了全民娱乐,平民成名的童话。根据《亚洲周刊》的报道,网络上,博客人数超过1000万。2006年,博客人数突破6000万,从精英人群推广到普罗大众,成为真正的“博客年”。2007年,不仅是博客的年代,而且是博客圈的年代。

这是平民的崛起,结束了特权话语阶层一统天下的时代,普通大众取得话语权。大家在这书写自己的生活。博客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以及对年轻一代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工商界、企业界、市场开发的模式也是意义非凡。而继Email、BBS、ICQ之后,对传统媒体来说,是巨大冲击,挑战,更是巨大的机会。

未完待续,《澳洲梦》讲述一个留学生的现代淘金故事,若您想阅读整本书籍,可私信我们,我们将免费为您快递。

澳洲的生活笔记(澳洲梦连载38我恋上了博客)(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