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私塾的教学时数,可分为"短学"与"长学"两类。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许多没钱的族人选择了短期认字学习,只求孩子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清代私塾学堂的入学年龄没有明显限制,通常在七岁至十六岁之间,学童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三合私塾在当地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了,最多的时候,学童达三十余人。招收本村和景芝街里的赵氏族亲学童,特殊情况下,也招收外姓和外地的孩子。当时村里高房四合院多,大富户人家多在外地做着大买卖,闲置房子较多,这为住宿提供了便利。学童入学需要给先生缴纳一定的学费,个别的可以免费,由大富户三合玉德直接提供资助,我家三爷爷赵世鸣就是在他们的资助下读了三年私塾,后来在三合做了账房先生。最著名的老师是王范(1808-1885)王范进士,据李春松老师辑文道:

景芝后疃赵氏自明中期起,开始重视孩子们的科考教育培养。据族谱和赵尔瑨硃卷履历档案记载,明中期至明末清初期间,考取了七世庠生赵壁,八世监生赵献、廪生赵汝正,九世监生赵三吉、庠生赵坦、赵献综,十世庠生赵爽、赵煊、赵煜、赵琇和廪生赵之锡,崇祯庚辰举人十世赵璘,顺治乙末联捷武进士十世赵炬。可见到十世时,创造了家族科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这期间的科考教育主要在景芝街里的私塾学堂完成的。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1)

清中期至1905年清末科举制度结束,这百余年间,赵氏家族科考进入了第二个辉煌时间,主要在东庄子村三合私塾学堂学习完成的。该私塾学堂是武进士赵炬的一个重孙子赵执铎偕同二子赵人范(堂号玉德)和三子赵云升(堂号三合)建立的,位置在三合胡同中段路西(如图),是一座四合院形式建筑,院落面积较大,作为学童的课余活动场所。私塾学堂对面同时建筑了模鬯阁藏书馆,是一座同等规模的四合院,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学习,为考取秀才后继续深造和外地文人雅士交流之所。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2)

私塾学堂聘请了秀才、举人、甚至退职的进士作为老师。当时三合玉德家族与莒南县的庄家、管家,诸城的张家、郭家,安丘的曹家、马家,潍县、日照的丁家,景芝的王家、李家、杨家等名家大户都是世代姻亲。亲戚家族的举人、进士也时常来村探亲访友,书馆交流,提字作画,并在学堂举行科考命题答题讲座,传经授法,使得学堂的学术氛围陡然提升,盛名远扬。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3)

除了短期的学者交流,更有长期住馆名师,主要聘请了诸城的名师。诸城作为州治所的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名人才子辈出,清朝景芝街的一部分属之所辖,三合玉德的许多土地也在诸城。其中城郊的历史文化名村——兰家村,就是本族家人十五世举人赵范九的家乡,赵范九于道光癸卯年考中举人(见尔瑨举人科考履历档案)。赵俪生(赵尔瑨举人之孙)的外祖父郭金范和长外祖父郭金篆也都是诸城的举人,他们中举后虽没参加会试,却是学富五车的饱学名儒。官府给封个候补同知,一生多靠教授书馆为生,授业经验丰富,科考录取率高,三合私塾学堂以高薪聘请他们前来授课。赵俪生曾经这样介绍他的外祖父:“据说他教的学生考中进士的居多,故他的聘金较一般优厚一倍至数倍。他受聘我村替族伯赵孝陆(名录绩)做馆师……外祖赏识我父(赵录斌)才华,就将其长女许配了,这就是我母亲与父亲相隔百余里能够结婚的机缘。 ”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4)

最著名的老师是王范(1808-1885)王范进士,据李春松老师辑文道:“他是王筠进士的季弟,13岁县试痒生,23岁乡试举人,33岁会试进士。即授河南知县,他却辞官归隐,专心治经课徒诱掖造就之功,晨昏无闲。教学达四十余载,弟子考取功名者达50余人,仅中进士者就有……赵录绩等多人,实为教育、科举史上的奇观”。

再一位名师就是赵录绩的爷爷赵希嘏了,赵希嘏自幼饱读诗书,“始应考以县试第一,补博士弟子”(见墓铭志),满腹经纶,学堂授课,名闻四乡。周围很多人慕名而来求教,其中就有来自五莲县皇家名刹大明寺一位年轻英俊的僧人,经学堂的几年悉心教诲,学识大为长进,逐渐成为出类拔萃一位高僧,被北京法源寺主持慧眼选中,晋升京师名寺授法布道,卓尔超群,最终成为主持。赵希嘏因培育名徒一举成名。

除上述名师外,百余年来,三合学馆主要高薪聘请当地的名儒来任教。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5)

清代私塾学堂的入学年龄没有明显限制,通常在七岁至十六岁之间,学童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三合私塾在当地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了,最多的时候,学童达三十余人。招收本村和景芝街里的赵氏族亲学童,特殊情况下,也招收外姓和外地的孩子。当时村里高房四合院多,大富户人家多在外地做着大买卖,闲置房子较多,这为住宿提供了便利。学童入学需要给先生缴纳一定的学费,个别的可以免费,由大富户三合玉德直接提供资助,我家三爷爷赵世鸣就是在他们的资助下读了三年私塾,后来在三合做了账房先生。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6)

私塾的教学时数,可分为"短学"与"长学"两类。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许多没钱的族人选择了短期认字学习,只求孩子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三合私塾学堂主要以“长学”为主,以科考为主要目的。学堂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学,到冬月过年放假,与现在教育的节假日假期类似。学堂的教学过程以“看、读、写、作”为纲,初入私塾以“读、写”功课为要。启蒙教育课程多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以及《教儿经》《童蒙须知》等书籍。入学两年后学童进一步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深奥些的书籍。清代启蒙学堂教材印刷比较精美,清末时间出现了配有彩图插页的教材。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7)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为主,也重视学诗作对,在入私塾三年左右开始教授珠算,有时也开设《算学》课程,满足不能考取功名的学童将来做店铺记账所需。三合学堂对村的文化知识普及做出了贡献。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8)

学堂注重学童的养成教育,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对学童的行为礼节: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采用注入式教法。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学童通常在入私塾半年后开始接受“写”教育,写字多由写仿影开始,先生写好字帖后,学童进行仿影抄写,此后进行写空影练习。到了读经阶段,只教学童认字,读得来,并不注重解释,却要求学生能背诵,还要背得如流水一样自然流畅,不能打“格顿”(停顿),才符合要求,才不至于挨打。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9)

四书、五经是朝廷钦定的必读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的合谓。这其中以四书为要,外加《左传》必修。读四书五经,练八股文章,赴科考功名,是明清时期学堂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10)

三合玉德家族的长辈们十分注重孩子的培养,从赵录绩的曾祖赵嘉祥和其母亲杨氏的墓志铭文中可窥见一斑,十五世嘉祥公铭文曰:“督子姪读书,课程綦密,禁绝嬉遊,故敌入泮食饩登贤书者(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相接踵,皆君之训也”。杨母铭文曰:“于是专心养育,教幼儿识字读书习字,继承父之志愿,至十岁(1884年)先后送两儿私塾读书,所学文章必令复诵记熟,字句有错必予杖罚。长子录绩14岁(1888年)县试秀才,皆母督促教诲也。”

清末时候,村里三合、玉德家族传到了十八世“录”字辈,族谱记载男孙就有63人,同辈的女孩子与此数相近,三合私塾学堂也开始给家族优秀的女孩子授了课,在接受常规识字书写之外,重点学习《女儿经》、《孝经》等书籍,杰出的代表就是清代女诗人赵录缜。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11)

赵录缜的堂嫂庄湘泽,出生于莒南县庄家大院的名门世家,从小饱学诗书,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女诗人了,嫁到东庄子三合赵录彝为妻之后,丈夫不幸早逝,她属于录字辈的大嫂之一,尊长辈之命,对众多的小姑子们进行了一些学堂教育。赵录缜诗词的才华与她教授有关,姑嫂两人都在清末本村守节,经常交流赋诗,都有多篇诗作被撰选入徐世昌总统主编的《清诗汇》。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12)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13)

本溪国学哪里教的好(景芝东庄子村的私塾学堂)(14)

历经百余年的沧桑,三合私塾学堂培养出来数百名的才华横溢的莘莘学子,他们的优秀者参加了县试、省试甚至会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仅以在老村里居住过的赵执铎后裔的最后三代科考统计为例,17世“尔”字辈男士共计34人,获得秀才(含监生、贡生、禀生、太学生、附生)就有29人,未考中的5人也有获得了功名封号。这一辈中以内阁中书赵尔瑨举人拔得头筹。18世“录”字辈的63位男士中,年龄偏大的赶上了科考(1905年前),有19位考取了秀才。年龄偏小的绝大部分都参加了民国时期中等以上学校的培养甚至出国留学。这辈人中以著名藏书家、词人、内阁中书赵录绩进士为桂冠。19世“汝”字辈共93名男士,年龄最大的4位赶上了科考,都考取了秀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搬迁到村里居住的秀才赵煜的后裔,也有4位考取了秀才。这些获得功名先辈们用自己努力和拼搏,与后疃族人以及其他姓氏的名人志仕一起,共同创造了景芝古镇的文明历史。

1945年景芝解放后,三合私塾学堂分给了我的一个堂祖赵凌刚居住,听说从前院子有几株名贵的大花木。72年秋,10岁的我去他家玩,家里曾祖母在家,进入了大门影墙后,厢房早就没了,当时只记得一株大石榴树,挂满了很多的石榴。进入北堂屋,地面是磨面方砖,到了东屋后,只专注他大炕上的南窗户上挂着那个漂亮的有线纸质喇叭了,我家没有特别羡慕。79年高房被拆,据说墙体的隔断全是用上好的楸树木板,木板空隙里面放着许多的字稿和合同锲约,可惜没有保留下来。李福顺叔家在后排高房居住了一段时间,五十年代高房也被拆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