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探寻青州(谈青州青州古道)
穿越千年探寻青州(谈青州青州古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的道路随青州政治、经济、战略地位的改变,发生了很大变化。 青州广固城取代了临淄城的地位。原先以临淄为中心的道路,随之改经广固城。将齐莒战道,改称“青沂古道”。将齐鲁战道,改称“齐鲁古道”。新开辟了由大姜(邹平大姜村) 经张店、金岭镇、辛店、淄河店、广固城 、圣水、贯店、大尹、巨弥等村,东去剧县、北海 、莱州、登州 的“济青莱登”驿道。当时的青州刺史部管辖:齐郡、城阳郡(莒县)、乐安国3个郡国,及高苑(高青)、临济(邹平)、博昌(博兴)、利益(益都)、寿光、临淄、 广饶 等15个县。为适应政治统治、经济控制的需要,青州刺史部新修、整修了青州通各郡县的大道。奠定了青州的道路枢纽地位。相传,大禹到山东半岛治理淄水、弥水、潍水,将阡陌小道拓宽为供众人通行的大道 。西周初期,周公率大军分三路东征,剿灭山东地区的“东夷五侯”,即:奄 、徐、盈、熊、蒲姑不服周朝统治的部落时,进一步将
青州的道路,犹如青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交错密布,通达四方,既有国家开辟的战道、驰道、驿道、朝廷敕封的“御道”,又有民间通行的大道、盐道。这些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青州的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奠定了后来公路的基础。
相传,大禹到山东半岛治理淄水、弥水、潍水,将阡陌小道拓宽为供众人通行的大道 。
西周初期,周公率大军分三路东征,剿灭山东地区的“东夷五侯”,即:奄 、徐、盈、熊、蒲姑不服周朝统治的部落时,进一步将道路拓宽、延伸,形成了关中地区至临淄的周道。随后,封姜太公为齐侯。姜氏后代几经转辗,齐献公时定都于临淄。自此,以临淄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道路迅速延伸。今青州市境为齐国腹地。临淄的东、南、东北方,皆紧邻青州。其伸向这三方的道路,全都经过今青州境。在齐国征服山东半岛十几个候国、部落中,先后修筑了进攻纪国、莱国的“齐莱战道”, 通向莱芜 的“齐鲁战道”。 通向莒国 的“ 齐莒战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大修驰道。齐莱战道被改造加宽变成了秦“驰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的道路随青州政治、经济、战略地位的改变,发生了很大变化。 青州广固城取代了临淄城的地位。原先以临淄为中心的道路,随之改经广固城。将齐莒战道,改称“青沂古道”。将齐鲁战道,改称“齐鲁古道”。新开辟了由大姜(邹平大姜村) 经张店、金岭镇、辛店、淄河店、广固城 、圣水、贯店、大尹、巨弥等村,东去剧县、北海 、莱州、登州 的“济青莱登”驿道。当时的青州刺史部管辖:齐郡、城阳郡(莒县)、乐安国3个郡国,及高苑(高青)、临济(邹平)、博昌(博兴)、利益(益都)、寿光、临淄、 广饶 等15个县。为适应政治统治、经济控制的需要,青州刺史部新修、整修了青州通各郡县的大道。奠定了青州的道路枢纽地位。
一、 驰 道 (齐莱战道)
西起临淄,东至莱子城(黄县)。秦朝以前称“齐莱战道”。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向东进兵,吞并山东半岛众多方国、侯邑、部落的主要道路。
▲秦驰道庄家庄河滩段遗迹
由高柳镇饮马村西,进入青州市。经苏闻、南石塔、高柳、马家庄、张家桥、口埠、戴店、边线店子、小马庄等村,从东夏镇的庄家庄东北跨弥河,进寿光县境,继续向东挺进。
春秋之初,山东半岛地区有纪、寒、 过、 东莱等侯国、部落。这些部落、侯国首领多是商朝 同盟。他们对商朝的复灭,周朝的建立,齐国的兴起, 怀有严重的不满情绪,时常联合起来对抗齐国,齐国国君曾被纪国军队抓俘。齐国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征服他们,剿灭他们。齐献公定都临淄后,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下,国力逐渐强盛。很快招抚、吞并了周边十几个小国。为征服山东半岛上的纪、 过、东莱等大国,报当年国君被俘的一箭之仇,实现其强国之梦,齐献公以后几位国君,在临淄的东郊(今青州马兰村)建起了马栏。将从各地购置的马匹,汇集到这里调教、训练;在马栏的东北(大王车村),建立了战车制造处;在临淄东南(青州范王村)建立了钱范(铸币模具)雕造处,大量铸造刀币;在齐、纪两国的边界地区,建立了老营、小营、小营西、大营西、东营、西营、杨家营等众多屯兵、练兵营地;在临淄东南四十里的尧王山前(车马村一带),秘密开辟了车马联合训练基地。在这些重要基地之间,修筑了一条由临淄径直向东,直指纪国都城( 纪台)的战道。沿道设立了方台、马陵台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在战道两侧建起了南苑、北苑、饮马、草水店、朱良等军需后勤基地。这些地名,逐渐演变成村名,沿用至今。齐军在距纪国都城仅3公里的弥河岸边,筑起了高高的方形烽火台。随时监视东岸纪国的动向。在烽火台四周,建有4座大型兵营。今已演变成台前、台后、台东(庄家庄)等村。
齐襄公八年(公元前690年),齐国开始了向东进军,征服东部方国的行动。齐军大举东渡弥河,遭到纪国军队的拼命抵抗。双方在河滩杀得天昏地暗,尸横河岸。大量 兵器,丢在了河滩之中……最终, 纪国被齐国吞并。
二十世纪末,两岸居民在这一带河滩挖沙时,不断发现春秋战国时的铜戈、铜剑、箭镞、刀币、铜镜、铜甑。有时在一锨河沙中,竟混有十多枚箭簇、铜戈、战车部件,可见当年战争的惨烈 。
这场战争结束后,齐国为继续东进的方便,在此架设了弥河上最早的桥梁——庄家庄桥。随后,这条战道上几乎是天天过车马,年年有征战。灭寒国,吞过国,征服半岛地区几十个方国、区邑,先后4次与东莱国交兵。直至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征服这个与齐国面积相等的大国,将整个山东半岛纳入齐国版图。
这条筑于春秋,始于临淄的战道,在一百多年征战中,随着飞奔的战马,滚滚的车轮,不断向东延伸。 越纪台,经寒亭,走固堤,穿昌邑……最后抵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夺取天下后,为展示自己的威风,炫耀自己的辉煌,将这条战道略作修整、拓宽,变成了他的“驰道”。 乘坐龙辇,带领他的大队随从, 行进在这条驰道上。 在他第三次走下这条战道时, 死在了他的龙辇之中。但这条战道却被后人改称为“秦驰道”。
汉初,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的大将韩信,率军攻克临淄。新一代齐王田横,被韩信打得沿这条驰道向东逃窜。在争过弥河桥时,丢下了大量的铠甲、头盔、刀剑、钱币......
西汉末年,琅琊人张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剧县(纪台一带)举行大阅兵。而后分兵占据青州十二郡,成为一支力量雄厚义军队伍。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派大将耿弇前去消灭张步。耿弇攻克临淄,沿 驰道向剧县追击张步,与其在弥河滩展开大战。刘秀随后亲率大军沿驰道增援耿弇。最终降伏张步。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青州刺史部、齐郡、临淄县三级治所,同时撤离临淄,迁往尧王山前的广固城。临淄城失去了当年的历史地位,由此使出的这条千年战道,也逐渐失去了官方车马的繁忙,降为普通大道。但直到唐朝后期,仍是鲁西通往胶东的重要道路。后来,人们在沿路两侧及庄家庄桥侧河滩中,陆续发现有唐朝的海兽葡萄铜镜、铜币等遗物。唐朝以后桥毁、路废,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条依稀可见的宽阔带状洼地。仅在庄家庄河滩遗迹尚存。
二、 青 沂 古 道
青州~临沂。 亦称:齐~莒战道、 青~临古道、益~临官道。
齐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年) 齐国为抗击楚国的北侵,派先锋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出一条自临淄,经“齐陵、普通 ,沿徐家桥、七里河、小涧店、大涧铺、赤涧、石沟河、临朐、冢子庄、七贤、伴冢、蒋峪、大关等地,直至齐鲁两国边界大岘山的军事战道。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齐国联合赵、燕、魏、卫等国,共同出兵伐莒抗楚。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沿这条战道南出大岘山, 伐莒抗楚 。迫使楚国退兵。战后,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这条大道成为齐国南通莒国,俯视吴楚的重要战道。沿路设立了大关、蒋峪、火筲铺 、七贤、石沟河、七里河等烽火台。
▲青沂战道几经变迁后,成为县乡道路。图为弥河镇天桥刘村段古路、古桥、古槐遗迹。
齐威王时,齐国沿齐鲁两国边界修筑长城。在东西连接长城的大岘山要塞处,修筑穆陵关隘,派兵镇守,成为控制齐莒战道的咽喉。在百余年的齐长城修筑工程中,大量的役夫、物资源源不断沿这条大道送往长城工地。以后,各朝代相继沿路设立了牛秀、大涧、赤涧、石沟河等递铺,架设了七里河、 益临等多座桥梁。将战道继续向南延伸至临沂以南。
西晋, 青州刺史部、齐郡、临淄县迁至广固城后,齐莒战道,改称:“青沂古道”。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慕容超叔侄率几十万大军,攻克琅琊后,青沂古道北上。夺取穆陵关,进击青州,攻克广固城。次年建南燕国,称帝。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东晋大将刘裕,率大军沿青沂古道北上。在临朐城南,击溃慕容超十几万铁骑,直奔青州,围困广固城。次年城陷。
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八月,大将朱温攻克穆陵关,率二十万大军沿青沂古道杀奔青州。青州平卢节度使王师范派兵至临朐迎战。战败逃回青州。
金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青州人杨妙真、李全统帅红袄军,攻取莒州(莒县)、沂州(临沂)、海州(江苏连云港)、楚州(江苏淮阴)等大片土地后,在楚州、莒州、沂州一线建立根据地,进行军事割据。先后五十多年活跃在青州至扬州间广阔领域。将青沂古道,向南延伸到了吴楚之地,向北连接燕青驿道,直通燕京。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平定江淮,欲取全国称帝。派他的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率大军二十五万,沿青沂古道挥师北进。克沂州,取莒州,夺穆陵,降青州守将平章巴拜后,原齐国大地的州、县,纷纷俯首称臣。
在两千年多年的历史中,青沂古道除发挥其重要军事作用外,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贸易、往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在没有战争的岁月,长长的驼队,在有节奏的铃声伴奏下,稳健的沿路跋涉。吱吱作响的木轮车,滚动在尘土生起的路面。疾驰的驿马,奔波在沿途递铺之间。在不停的运动中,渤海出产的鱼、盐,山东半岛的丝绸、山果、煤炭、陶瓷等,沿这条古道,运往鲁南、苏北……南方的茶叶、稻米、竹器、食糖,由此古道运来山东。燕京的文书经此向南传递,江淮的丝竹之声沿路向北传播,为南北方的交流、东部中国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后经多次拓宽改造,变换名称,成为今天东红公路的重要路段。
如今原青沂古道上,残存的烽火台、古桥、古树、递铺等遗迹,仍在向世人证实当年这条战道的辉煌。
三、 齐 鲁 古 道
临淄经青州至莱芜、兖州 。春秋战国时,齐国为征伐鲁国开通的由临淄经青州西部,至莱芜的战道。以后朝代屡有改建。至唐朝,已成为长安至胶东的重要通道。 据唐朝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载:“唐朝国内东西大道,从上都(西安)至东都(洛阳)八百五十里,东行三百八十里至郑州,一百四十里至汴州;又东行二百四十里至曹州,行三百七十至兖州;又行三百七十里至淄州,一百二十里至青,三百五十里到莱州……书中不但清楚的列出了这条古道所经州府,而且沿途里程皆详细明了。
▲齐鲁古道青州西门段遗迹,摄于1955年。
到了清朝对这条古道记载的更加清楚。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青州府志》载:(齐鲁古道)西出南阳城西门,经老公院、南西关,五里至五里铺;又经西赵、辛店子、大王堂、石门、史家店、后峪、黄鹿井等村,六十五里至朱崖;向西经黑旺、寨里,六十里至淄川;自朱崖斜向西南,二十里至长秋,交博山界,又九十五里至本府博山县城;又九十五里至泰安府莱芜县城……
齐鲁大道在崇山峻岭、沟壑深涧中蜿蜒迂逥,崎岖延伸。益都县境内有狮子、八里涧、莲花盆、永固4座古桥。宽三米左右的砾石、泥土路面。多以牲口、独轮车,运送陶瓷、生姜、蒿麻、山果、铁器、鱼盐、煤炭等货物。是鲁中山区连接沿海地带的交通大道。
为改造狭窄坎坷的路面,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辛店子等沿路三十余村村民自发捐资、捐工重修沿村路段。刘嶷曾撰文、立碑表彰其事(碑文附后)。沿路桥梁,也多由当地居民就地取石,义务修建。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二月,太平天国燕王张宗禹,率十万大军闯过青石关,沿 齐鲁古道进入青州,经昌乐去潍州。
后来,此路与青安古道连接贯通,几经拓宽、改造,建成了胶王公路青州段。
四、 燕 青 驿 道
燕京~青州。 春秋战国征伐蒲姑时,此道修至博兴。以后朝代多有整修。魏晋南北朝时,已成青州通往鲁西北州、县的大道。 唐朝的道路示意图中,清晰地标明此路自青州向西北经临淄、博昌(博兴)至棣州(惠民),向西北延伸至燕京。在《山东公路史》的图表中,亦清楚地标有:青州 至棣州三百二十里,至沧州又二百五十里……
到宋朝,这条大道则进一步拓宽发展,沿途不但设有官方驿站,而且还设有官宦、大族的私驿。北宋末年,青州杨妙真与丈夫李全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控制此路。李全死后,他儿子李璮继续统领军队据守山东。为取得成吉思汗的信任,李璮将儿子李彦简送到燕京,充作人质。后来李璮欲归附南宋,为防儿子被杀,派人暗中将儿子接出燕京,通过燕青官道上的私驿,逃回青州。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为加强大都与山东的联系,燕青驿道得到进一步修缮,青州境内路段有所变动。改由青州城径直向北,经裴家桥、高柳、朱良(设有递铺)、段村,至乐安(广饶),向西北的博昌、利津延伸,经武定府(惠民),至无棣出山东。在《山东公路史》中,清晰标明:元朝,青州府 ~ 武定府三百一十里 ~ 京师一千里。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红巾军将领毛贵占领青州后,以此为根据地,沿燕青驿道北伐,攻取乐安、博昌、滨州、沧州、蓟州,攻克漷州(今北京通县)后,震动京师。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皇家在青州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大量修缮物料,府中用品的运送,以及此后二百六十多年间,王府频频往来于青州、京城之间,走的都是这条燕青驿道。
清朝,清政府在青州建设旗城,扩建军队。大量建材、木料、建筑用具等,皆由这条官道运送。在《旗城春秋》中写到:“建城所用十五六万方木材,皆采购于关外。沿渤海至利津,运抵青州”。”旗城竣工后,众多的旗兵、车马器械、眷属、生活物资,也由这条官道运抵青州。以后近二百年中,旗城与京城的联络,人员的往来,文书的传递,仍通过这条驿道进行。清中期以后,山东中部大量的穷苦农民北出山海关,闯关东,走的也是这条辛酸道。
几经修复扩建,燕~青驿道青州路段,变为今天的 东~青公路 。
五、 济 青 莱 登 驿 道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新任青州刺史曹嶷,因临淄城(当时青州刺史部设在临淄)平坦广阔、无险可依而废弃。在东南四十里的尧王山前另筑广固城(今青州城西),将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权迁入其中。自此,青州广固城取代了先前临淄城的地位。新治所与各州县的沟通,与西晋政权的联络,与各地的贸易往来,促使秦驰道山东东段南移。自长山(邹平)改向东南。经姜家铺(邹平大姜村)、房镇、昌国(张店)、金岭镇、辛店、淄河店、马石羊、玉皇庙、普通到广固城。经广固城继续往向东,沿东圣水、贯店、大尹、巨弥、尧沟,去昌乐、北海,驶向莱、登二州。 在 沿途设立了递铺。在金岭镇、广固城、 昌乐等地建立了驿站。此后,这条官方大道,一直是贯通青州及山东半岛的东西交通要道。青州、莱州的丝绸、鱼盐、手工制品,经此道陆续运往内地,甚至沿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各类官方文书、政令、山货、铁器,由此送往胶东各地。成为官府控制山东半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往来的重要官道。
▲济青莱登驿道
隋朝征伐高丽,大量军队、后勤物资,经此官道运往莱、登海口,由此过海赴高丽作战。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频繁。先后有1650位日本遣唐使,由登州、莱州港口登岸,经济青莱登驿道,前往大唐京都长安。大量珍贵礼品、贸易货物,由此运往两国都城。当时,路上的车马、驼队交错频繁,络绎不绝。
鉴于这条官道的重要,唐王朝将其封为“御道”。将路基拓宽至 8米以上。青州境内先后修缮、架设了5座石桥,1座舟桥(巨弥)。令沿途州县对路、桥,随时修茸。
正是该官道的随时修茸,一直保持坦荡顺畅的通行状态,才使成吉思汗在金贞佑元年(1213年),率十几万鉄骑,沿路迅疾杀奔青州,抢掠大批物资后 旋风般离去。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最西端的临清发生农民起义,青州旗兵沿此官道,疾速前去镇压。清末,此道在淄河店径直向东又辟一股,称“城北股”。沿齐陵、三教堂、陈家店、夹涧、冉家庄、小店子、张孟口、懒柳树、段家、桃园等村至大尹,与老路会合。
1903年胶济铁路通车后,这条车轮滚滚,驿马飞奔,通行了一千五百多年古道,逐渐失去昔日的繁忙,呈现出已经深凹的路基、崎岖的路面、残缺的桥梁。
新中国建立后,将济青莱登古道改线、扩建后,成为今天荣兰公路的重要路段。
六、青 羊 驿 道
青州城 ~寿光羊角沟。亦称:益寿官道、益羊大道等。寿光北部原盐外运的重要通道。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后,新建广固城(现青州城西)成为州、郡、县三级政权所在地,这些政权与寿光的联络,海防的加强,鱼、盐等海产品的运送等,都需要畅通的大道。青州刺史曹嶷,将原先青州与寿光两地间的道路加以连接、拓宽、改造,修筑为联络州郡县的官方驿道 。沿途经瓜市、丁店、草庙、吴桑、王桑、马氏、懒柳树、刘胡同、王木匠、李集、史铺、小陈、口埠等村进入寿光境。
明嘉靖《青州府志》载:通羊角沟官道沿途设有辛城(吴桑行村)、懒柳树、张准(史铺村)、小店、张孙等递铺。益都境内长四十里。
经多年车辗马踏、雨水冲刷,至清朝末年,路基明显低于两侧地面,多在深凹1米左右的路沟中,蜿蜒延伸。
青羊驿道自古以来即以运输鱼、盐为主。每年春、秋、冬三季,运货的骡马、车辆、大群驼队,络绎不绝地将寿光沿海出产的原盐、鱼虾、蔬菜,运往鲁中、鲁南、苏北、河南、安徽、山西等地。将外地出产的生姜、棉蔴、果品、陶瓷、煤炭、木材、石料、铁器等物资,运至寿光。
青羊驿道经多年的不断维修、拓宽、改造,发展成了今天的 羊青公路 。
七、 青 安 大 道
青州~安丘。亦称“益安(丘)、诸(城)官道”。
▲青安大道青州城东关外遗迹
出青州南阳城东门,经东关、关头、十里庙、东坝、杨姑桥、跨弥河,沿凤凰店、黄楼、夏坡、龙塘、老鸦窝、前吉林、郑母、倪家庄、泥河店、北陈等村,至昌乐县境。一直向东南,穿越昌乐县,至安丘县城110里。再向东南至诸城150里。继续向前150里至海。除城关、要地用条石板铺筑外,其余路段皆为土路。经多年践踏,路基多低于地面,随地势起伏,路宽3~5米。
晋朝贯通此路。唐朝以后,沿途居民称此路为“考相公”大道。实行科举制年代,青州府所属州、县的“举子(学生)”,须集中于青州参加会考。每逢会考时,东南各县“举子”,三五成群沿此路前往青州城。群众俗称这些举子为“相公”。日常,此路主要运送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陶瓷、铁器、鱼盐、煤炭等。秋冬季节,常有成群的驼队、蒙古骡马经此东去。
1972年后,在益都城南与齐鲁大道连接,改造成胶王公路 。
八、 博 临 古 道
北起博兴南至临朐。 沿途经辛店、南仇,至刘征村跨淄河,进入益都境内。沿淄河东岸南行,经岳家庙(庙子) 牟家庄、曹家庄、殷公井等村,至滴水张庄转向东南。经黄巢关、苏峪寺、石家湾、党家庄,沿石沟河走王家庄、马庄、王坟、涝洼、庙头、郭庄等村到大章庄西。由此分为两路,一路向南过石沟河,经衡里炉到临朐城。另一路继续向东,经赵疃、后营 等村,与青沂古道相接。道路所处,为博兴、临淄、广饶、益都、淄川、 临朐等县边界的河滩、山谷地带。河宽沟深,人烟稀少,山高林密,地辟人穷。道路蜿蜒曲折,崎岖坎坷。封建时代常有“响马”出没。农民起义军亦常占据此地与官府周旋。唐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占据此道,设立关隘,人称“黄巢关”,至今尚存。清朝末年淄川生员刘德培率众起义,也曾带领起义军驻扎于黄巢关一带,与官军抗衡。
▲博临古道黄巢关西路段遗迹
博临古道,由隋唐以前的民间小路连接而成。除沟通山区居民与平原城乡往来外,主要是临朐、益都、淄川、寿光、博兴等县民众运送蚕茧、丝绸、药材、鱼盐、铁器、陶瓷、煤炭等物资的通道。至清朝末年, 王坟客店中有时一天能住近百峰运货骆驼。
后经多次拓宽、改造,演变成博临公路。
九、 寿 博 盐 道
寿光~博山。穷苦民众由寿光向鲁中山区运送食盐的大道。自寿光羊角沟沿青羊驿道至益都县的口埠村,折向西。经孙板、徐集、高柳、饮马等村,转向南苑庄、西三教,至马石羊村。这里设有盐商暗中交易市场。经马石羊西行,至东台头村,过淄河南行。经王朱、南仇与博临古道合并继续向南。至朱崖村,分为两路。一路继续向南,汇入齐鲁古道,经马岭杭、上庄、长秋等村,西跨淄河,至博山、莱芜、泰安。另一路自朱崖向西,经黑旺、淄川至博山。
寿博盐道 ,多在县与县交界的边沿、河滩、山谷中蜿蜒崎岖延伸。始通年代不详。路基宽不足两米,碎石路面,坎坷难行。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路上常有骡、马、毛驴驮运队,将渤海南岸生产的食盐,运往鲁中山区。也有少量莱芜出产的生姜、蒿麻、山果、博山的瓷器等物资,由此运往沿海地带。
1958年以后,随着公路开通,运输工具的改变,食盐运送改道,此运盐大道逐步成为民间大道。
十、 青 逄 古 道
青州城~逄峪村。 益都西南山区居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用双脚在山中踏出的道路。
出古青州城南门,跨云山桥、转云桥,经付家庄、朱家庄、王家庄、夏庄,翻越石虎山,穿越赵家庄、李家庄、鞠家河等村至逄峪。而后,分东、西两条山路继续向山区延伸。全路在深山沟谷中,翻山岭,越河谷,蜿蜒前行。路面宽窄不一,高低不平。宽处二三米,窄处仅容一人通行。高点须翻越石虎山顶,低洼在山谷河底。是青州城联系王坟、临朐、及驼山一带的纽带,西南山区群众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山区居民将当地的山果、药材等土产品,人挑、肩扛,或牛、驴驮运,翻山越涧沿此路进城推销,换取生产、生活中所需的油、盐、麻、布、锄、镰、锨、镢后,原路返回。翻越石虎山岭时,挑夫、扛夫,中间休息多次才能下山。不足20公里的路程,须望星出门,披月归来。
▲青逄古道石虎岭段
1982年后,石虎隧道凿通,古道改造成“下逄公路”。(文/ 俊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