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此外,“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集市,获评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元宵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从举办至今,逐渐发展成辐射杨浦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2021年,街道开展“一月一主题”系列活动,先后举办“学党史、唱红歌、跟党走”“唱支山歌给党听”庆祝建党100周年合唱展演、“历史的见证”社区老物件展、“童心向党·百年辉煌”儿童绘画课堂和“指尖上的历史”亲子手工DIY活动,深受居民好评。街道图书馆也提档升级,开设“国学亲子学堂”“朵朵姐姐讲故事”等系列活动,以“一书一品一活动”为主题,将服务延伸到23个居民区“阅读坊”,形成全新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和“烟火气十足”的社区文化聚落。丰富文化载体,扩大浸润半径四平路街道围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睦邻家园、精品四平”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培育了115支文艺团队,常年开展丰富文体活动

让公共空间充满艺术气息,让街头巷尾弥漫生活“烟火气”……来看杨浦这里的华丽蜕变。

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通过“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将文化嵌入“三微治理”,多维度、全景式擦亮“人文幸福四平”底色,让四平这个老旧工人新村实现华丽转身,拥抱幸福生活。

挖掘腾挪空间,打造文化阵地

通过“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街道挖掘资源,腾挪空间,盘活公共空间。将铁岭路115号改造为当代新艺术文化中心,简称“玻璃工坊”;将阜新路260号废品回收站打造成“街边实验室 Open Street Lab”,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沙龙、独立电影展映、可持续集市、音乐现场、社区活动……利用“实验场所”作为催化剂,培育可持续多元化社群组织,构建未来邻里场景。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1)

此外,街道将赤峰路、彰武路、鞍山路等闲置公共电话亭进行“博物馆化”改造,使之成为街头的艺术画廊。抚顺路睦邻中心还有“全民自习室”,方便双职工家庭。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2)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3)

街道图书馆也提档升级,开设“国学亲子学堂”“朵朵姐姐讲故事”等系列活动,以“一书一品一活动”为主题,将服务延伸到23个居民区“阅读坊”,形成全新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和“烟火气十足”的社区文化聚落。

丰富文化载体,扩大浸润半径

四平路街道围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睦邻家园、精品四平”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培育了115支文艺团队,常年开展丰富文体活动。“舌尖上的四平”“睦邻文化节”……每年300余场活动的举办涵盖美食、诗词、绘画、音乐、运动各领域,丰富居民的生活。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4)

2021年,街道开展“一月一主题”系列活动,先后举办“学党史、唱红歌、跟党走”“唱支山歌给党听”庆祝建党100周年合唱展演、“历史的见证”社区老物件展、“童心向党·百年辉煌”儿童绘画课堂和“指尖上的历史”亲子手工DIY活动,深受居民好评。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5)

此外,“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集市,获评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元宵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从举办至今,逐渐发展成辐射杨浦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凝聚多方合力,形成联盟文化

街道联合同济科技园企业、社会组织等,打造“环同济阅读联盟”。在环同济10家科创企业设立图书服务点,通过“空间 生活 社交”的跨界合作,实现“街道—企业—居民区—群众”的“融合”,丰富白领青年群众课余阅读学习,助力“环同济千亿级设计之都”,打造千亿级产业。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6)

街道还通过互动走访、联席会议、组织活动等,借力联盟力量共同打造“人文四平”。如同济大学自创品牌“守中学堂”“道德讲堂”进社区,街道则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三进”系列活动,拉近了非遗文化与大众的距离。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7)

一系列亲子课堂、手作体验、名家讲座,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延续城市记忆。“诗歌单行道”亮相社区,激活城市文明细胞,让广大市民自觉参与、支持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

破圈融合发展,打造“家门口”文化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8)

为提升老旧社区的功能和形态,赋予街区更多的人文关怀、趣味性和设计感,四平路街道联合同济大学,通过“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将公交新村与鞍山五村之间一条200多米长的“背街小巷”,着力打造成“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NICE COMMUNE好公社”。将外部社群的新事物与社区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相结合,打造一个融合各类社群的文化交流载体、一方无限可能的孵化地、一处未来生活的原型场,使1028弄闲置空间摇身变为沉浸式体验街区。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9)

大杨浦景观(艺术与生活相融)(10)

在这里,市民可以阅读书籍、欣赏展览、交流电影、会面大咖、孵化创意,还可以体验手作、健身运动、交换闲置、展示真我。“NICE COMMUNE好公社”以网格化管理模式,成为居民的“会客厅”、社区的“议事厅”、大家的“共享空间”,为居民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社区已逐步形成了从“MIT城市实验室”“口袋花园”,到“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再到四平路街道图书馆的人文行走路线,“NICE COMMUNE好公社”“诗歌单行道”“四济悦学坊—社区书院”等网红打卡地相继诞生,社区人文内涵在这片文化聚落厚植深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