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刘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刘墉在乾隆朝先后任翰林院编修、侍讲、编修、督安徽学政、督江苏学政、山西太原知府、冀宁道、江苏江宁知府、内阁学士(不是大学士,刘学士和刘大学士,差距很大)直南书房、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湖南巡抚、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因教学工作出错,一度被降职为侍郎、内阁学士)、署理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嘉庆二年,刘墉由副转正——授体仁阁大学士。至于为什么刘墉和纪晓岚只能站岗放哨,而和珅却能进去开会,这咱们就要看看他们三个的履历了:尽管满肚皮不服气,刘墉纪晓岚也只能忍气吞声,抹下马蹄袖子打千,嘴里喊一声“喳”。这就叫人比人气死人,刘墉纪晓岚声名赫赫,但是他们为官数十年,都没有得到和珅拥有的那个头衔——不是某部尚书,也不是某殿阁大学士,而是军机大臣。看到这里,读者诸君已经明白了:这个从一间半木板房发展到五间低矮砖瓦房的地方,就是军机处,曾经是清朝政治军事决策中

读者诸君去故宫参观,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有五间低矮的瓦房,门上挂着六个字:“误入军机者斩”。就是这样一个只有五间房的小衙门,却曾经管过清朝全国最大的事儿。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五间瓦房,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小衙门,原先就是用木板搭起来的临建,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间半。

在里面办公的人冻得实在不行,几次打报告请示,这才拆了木板房,盖成了五间瓦房。瓦房虽然盖成了,但是建筑工人得到特别指令:这五间房子,一定要比别的房子低矮!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1)

​别看这个地方不起眼儿,咱们熟知的和珅刘墉纪晓岚,还真就只有和珅有资格进去开会。那五间房子旁边还立着一块写着介绍文字的牌子,但那牌子是否跟史料一致,咱们就别去较真儿了——要是较真儿的话,能把您气坏,这种事情也不是发生一次两次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会发生刘墉纪晓岚智斗和珅,而是会发生这样有趣的一幕:刘墉纪晓岚挂着腰刀,领着一大票小弟在巡逻,和珅和大人施施然走来,志得意满地一拱手:“二位辛苦,兄弟我去军机处开会了。请盯紧点,不要让闲杂人等靠近。”

尽管满肚皮不服气,刘墉纪晓岚也只能忍气吞声,抹下马蹄袖子打千,嘴里喊一声“喳”。这就叫人比人气死人,刘墉纪晓岚声名赫赫,但是他们为官数十年,都没有得到和珅拥有的那个头衔——不是某部尚书,也不是某殿阁大学士,而是军机大臣。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2)

​人比人气死人,和珅有一个头衔,刘墉纪晓岚终生都没得到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已经明白了:这个从一间半木板房发展到五间低矮砖瓦房的地方,就是军机处,曾经是清朝政治军事决策中枢,像刘墉纪晓岚那样的一二品大员,还真都没有资格随便进去——刘墉和纪晓岚只给那地方当过保安:按照清朝规定,军机大臣商议机密大事的时候,都察院要派左右都御史在外面带兵巡视,有人在门前逗留窥视,是要被当场拿下交给皇帝发落的。

刘墉和纪晓岚给军机处当保安,这规矩还是第一批军机大臣之一的张廷玉定下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至于为什么刘墉和纪晓岚只能站岗放哨,而和珅却能进去开会,这咱们就要看看他们三个的履历了:

刘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刘墉在乾隆朝先后任翰林院编修、侍讲、编修、督安徽学政、督江苏学政、山西太原知府、冀宁道、江苏江宁知府、内阁学士(不是大学士,刘学士和刘大学士,差距很大)直南书房、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湖南巡抚、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因教学工作出错,一度被降职为侍郎、内阁学士)、署理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嘉庆二年,刘墉由副转正——授体仁阁大学士。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3)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四库全书修好后,升任左都御史,再转岗礼部尚书。此后又回任左都御史,再回任礼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纪昀经常被称为“纪总宪”,就是因为他当左都御史的时间较长。嘉庆元年,近视眼大秀才居然当上了兵部尚书,干了几天,嘉庆皇帝一看,你不懂军事,还是当你的左都御史去吧(复移左都御史,二年,复迁礼部尚书)。直到嘉庆十年,纪昀才有资格被称为纪大学士,但还不是正牌的——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无学历。乾隆三十四年,以三等轻车都尉爵位任三等侍卫,然后进了黏杆处(这名字不用解释,所谓血滴子,其实就是粘杆处被神化了)。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以户部侍郎职衔,增补为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

从这三位的履历中,我们就能看出,真正有军机大臣头衔的,只有和珅和致斋一人。刘墉和纪晓岚,一个是在嘉庆二年才当上体仁阁大学士,一个终生没有当过正牌大学士,刘纪二人都是“不入军机,得预政事”,也就是“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不为真宰相”——当然,这是雍正八年以后才流行起来的说法。

刘墉和纪晓岚在乾隆朝,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担任左都御史一职,这恰恰是军机处门前纠察队的角色,他们负责禁止闲杂人等逗留窥视,自己也没资格逗留窥视。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4)

​雍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军机处?

成立军机处,是雍正皇帝的发明。雍正成立军机处,实在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那帮内阁大学士不但慵懒颟顸出工不出力,还经常把皇帝跟他们开会的内容泄露出去。

早在康熙执政时期,就经常发生议政王大臣会议消息泄露的事情,康熙虽然批评过几次,但是王公大臣屡教不改,康熙也懒得较真儿,就把这件事交给“英察之主”雍正了。

皇帝都换成曾经的雍亲王胤禛了,那帮大臣还是旧习不改,仍然口无遮拦——或许透露消息是可以换银子的,就像《潜伏》里的谢若林,清朝王公大臣,也是可以把御前会议内容换成真金白银的。

但是铁面雍正不是圣祖康熙,他做事要么不做,做就做绝:你们不是不听话吗?爷不用你们行不行?

于是雍正八年,专属皇帝一人领导的军机处诞生了,首批三个军机大臣,都是雍正心腹:“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5)

​同样被称为军机大臣,实际上他们还是有区别的:像老十三、张廷玉那样的常任者,才会被称为军机大臣,其余的叫“军机大臣上行走”“学习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当时就是这么叫,倒不是说新来的把老前辈们都放倒踩着走。

雍正有了自己的班底,彻底排除了“八爷党”的干扰,雍正领着自己的秘书班子(有人说军机大臣就是皇帝大秘)开始甩开膀子大干:每天早上三点到五点,军机大臣们就陆续来上班了。

军机大臣们之所以这么早来上班,那是因为雍正起的也不晚,每天五点,军机处就要召开由他亲自主持的早会了。

很多人都说明朝皇帝如何怠政不上朝,那是电视剧看多了。“有本早奏,无本卷帘朝散”,那是说书人的规定,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都不可能天天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开会——那还干不干正事儿了?六部尚书有六部尚书的工作,管部大学士也要给满汉尚书拉架,每个人都一大摊子事儿,才不会天天陪着皇帝唱戏呢。

真正的大朝会,一个月也没有几次,而且是形式大于内容,主要是宣布一些重大决策,各部门头头脑脑要赶到乾清宫“恭聆圣训”,在清朝这叫做“叫大起”,那时候才有“净鞭三响,百官上朝”的恢弘场面。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6)

​平时的雍正皇帝,都是在军机处跟军机大臣们商量军国大事,他给予了军机大臣绝大的权力:替皇帝草拟并负责发布“上谕”;办理皇帝亲自交办的军政大事;向皇帝提交京城内外官员升迁罢黜名单;制定作战计划并提供后勤保证;审理大案要案;以钦差身份巡察四方;保管重要公文。

从雍正给予军机大臣的权力,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军机大臣一出场,什么三殿三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统统靠边站。

可能是为了标新立异,胤禛的儿子弘历在乾隆五十六年居然把军机处撤销了。可是才撤销了几天,乾隆就后悔了:“还是我老爹的办法好,离开军机处,真是干啥啥不成。”乾隆知错改错:“寻复如初,时入直者皆重臣。”

刘墉一直在军机处外站岗放哨,他老爹比他强,人家是从站岗放哨变成了登堂入室进屋开会。 刘统勋在乾隆六年的时候还是左都御史,但是因为政绩卓著,最后也当上了军机大臣,《清史稿》为此大加赞扬:“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统勋罢而复入,尤以决疑定计见契于高宗,许为有古大臣风,亮哉!”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7)

​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谁的权力更大些?

前面咱们说了,军机大臣一出,三殿三阁大学士靠边儿,这不是信口胡诌,那是雍正朝以后朝野上下的共识。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权力中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一开始是由八旗贵胄组成的“议政处”,管事儿的那群人被称为“议政大臣”。我们要是多读一读清朝史料,就会发现电视剧中关于“八王议政”的争论,未必是张廷玉对而老八胤禩错了。

从顺治开始,就对议政大臣极其反感,康熙更是深恶痛绝,于是内三院(既内阁,后来演变成三殿三阁)应运而生,内阁大学士取代了议政大臣的位置——毕竟基本是凭能力升迁上来的大学士,没有八旗贵胄王公大臣那么大的胆子,一向是唯黄帝之命是从的。

但是内阁大学士们基本都参与了“九子夺嫡”,而且好像都不站在胤禛一边,所以他们被削减权力,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8)

​前面咱们说了,军机处已经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事儿都管了,所谓的“管部大学士某中堂”,自然也就失去了话语权。

为了平衡内阁六部与军机处的关系,清朝皇帝学了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的经验,搞了个兼职制度:“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常日侍直,应对献替,巡幸亦如之。明降谕旨,述交内阁。谕本处行者,封寄所司。”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好官都进军机处”,内阁和六部成了军机处人才培训基地和命令执行者。

即使当不上军机大臣,当个跑腿办事的“军机章京”,那也是了不得的职位。自从有了军机处,“不入翰林不为大学士”就成了过去式,军机章京才是人人争烧的热炉灶:军机章京不受殿阁和吏部考察,也就是不参加京察,而是由军机大臣以“特保”的形式推荐,这样的“特保”每三年一次,也就是说,当过三年军机章京,即使不能荣升军机大臣,外放当个督抚,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90张图揭秘故宫不为人知的角落(去过故宫的人可能知道)(9)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朝代,都没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就是皇权有时候也要顺应天理人情,军机处虽然可以超越三殿三阁六部九卿,但是有一道坎儿却不可能迈过去:军机处除了办公地点狭小简陋,而且也没有归自己保管的印章,他们要下发任何命令,都必须找皇帝盖章,官方的说法叫“请印”。

雍正建立的军机处,从一间半木板房开始,以五间低矮砖瓦房告终,都在验证一个古代规则: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就像若干年后的企业,大老板最大,任何职权部门都得围着他打转儿……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朝全史》《枢垣纪略》《清世宗实录》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