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的七种工艺(比黄金还金贵百倍的缂丝)
缂丝的七种工艺(比黄金还金贵百倍的缂丝)Q:节目里讲到缂丝的特征是“通经断纬”,也称“通经回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鉴于缂丝研究中尚有许多地方还有争议,如果有不同的观点或其他问题,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朱克柔还有没有其他的作品呢?”“在宋代以后,缂丝还有什么发展?”在今天的这篇推送中,(点灯熬油查资料的)小编就来解答关于缂丝的一些疑问~
上周日的《国家宝藏》,上海博物馆的三件国宝闪亮登场。由那英守护的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更是以其精美细腻的图案和复杂的织造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看完节目之后,想必大家对缂丝还有很多疑问:
“通经断纬到底是什么手法呀?”
“缂丝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之前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朱克柔还有没有其他的作品呢?”
“在宋代以后,缂丝还有什么发展?”
在今天的这篇推送中,(点灯熬油查资料的)小编就来解答关于缂丝的一些疑问~
鉴于缂丝研究中尚有许多地方还有争议,如果有不同的观点或其他问题,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
Q:节目里讲到缂丝的特征是“通经断纬”,也称“通经回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A:在节目中已经提到,“通经断纬”的缂丝织物,一大特征是正反两面的图案完全相同。如果要进一步了解“通经断纬”的含义,就需了解纺织技术中经纱和纬纱的概念。
先来看一张用织机织布的图片:
▲ 手工业者在用织机织布,图片引自哈里斯《纺织史》
画面中,在织机上绷得特别直,像一大束挂面一样的,就是经纱;缠在一个枣核形的东西(梭子)上,在经纱之间来回穿梭的,就是纬纱。这两种纱线就像地球的经纬线一样,密实地交织在一起,变成了布或者更高级的绫罗绸缎。
由织机和梭子织成的布料,多数是“通经通纬”的:一根纬纱要穿过一整排的经纱,按一定规律上上下下,形成多种花纹和图案。比如说下面这张图里,蓝色纱是经纱,粉色纱是纬纱,经纬交织,形成织物。
▲ 由经纱、纬纱一上一下交织而成的纺织品在中国古代通称为绢
图为绢的结构示意图,引自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
而缂丝的“通经断纬”,则是用许多梭子带领着不同颜色的纬纱,在经纱的不同区域来来回回。红色的纬纱只在织物上需要显现出红色的区域穿梭,绿色的纬纱只在需要显出绿色的区域来回……用图来解释会更形象:
▲ 缂丝织物的结构示意图,引自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
抽象的结构示意图看不明白的话,还有用实物制作的缂丝结构示意图:
▲ 缂丝组织结构图,来自知乎用户@暮离
如果说“通经通纬”织物的纬纱是钦差大臣,负责巡视整排经纱的情况,那么缂丝工艺的纬纱就像居委会大妈,只管好自己那一部分的经线就可以了。
也正因为如此,缂丝织物的颜色可以十分丰富,适合表现各种细腻生动的图案。
Q:缂丝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之前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A: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缂丝织物是唐代的一条缂丝腰带,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合葬墓,被发现时缠在一个女舞俑的腰上。
▲ 张雄夫妇墓出土缂丝腰带
张雄去世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其妻去世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因此,这条腰带碎片的年代下限得以确定。
除此之外,在青海等地也出土了唐代的缂丝织物。
▲ 青海都兰出土缂丝织物,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缂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有一类纺织品与它联系密切,这就是“缂毛”。
缂毛与缂丝仅一字之差,说明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早在公元2—3世纪,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叙利亚人已经学会了用“通经断纬”的缂织技术来纺织毛线,制作毛披风、毛料裤子等。由于这种工艺的原料是毛,所以被称为“缂毛”。
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缂毛工艺从西域传入中国。在新疆的楼兰、巴楚县、洛浦县、且末县等地,都出土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的缂毛织物。
▲ 东汉蓝地人首马身纹毛布,新疆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
▲ 蓝地人首马身纹毛布局部
这些缂毛织物有一部分是舶来品。据推测,西域的工匠在掌握了缂毛技术后,把这种技术传授给了汉族工匠,汉族工匠又将缂织的原料从毛线换成了丝线,促成了缂丝的诞生。
但是缂毛技术并未随着缂丝的发展而消亡。由于毛线比较蓬松,缂织出来的作品显得十分厚重,立体感很强,因此在制作缂丝画时,有的工匠会在画面的局部运用缂毛工艺,使得画面更加逼真。这种方法在清代应用得尤其广泛。
Q:除了《莲塘乳鸭图》,朱克柔还有其他的缂丝作品吗?
A:现存的朱克柔缂丝作品一共七件。除了上海博物馆藏《莲塘乳鸭图》之外,还有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牡丹图》《山茶蛱蝶图》。
▲ 朱克柔作品《牡丹图》
▲ 朱克柔作品《山茶蛱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四件朱克柔作品,是著录于《石渠宝笈》中《缕绘集锦册》的一部分,分别为《鹡鸰红蓼图》《山雀图》《花鸟图》《桃花画眉图》。
Q:在宋代以后,缂丝还有什么发展?
A:宋代之后的元初,蒙古贵族更加喜欢实用的物品,因此缂丝画的数量减少了,缂丝一度回归制作服饰的传统路线。但到了元代后期,统治者受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缂丝画、缂丝扇面又“卷土重来”。
另外,元代还出现了用缂丝织造的皇帝、后妃形象,可谓是缂丝发展史上值得隆重记到小本本上的一笔。
▲ 元代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在左下角和右下角织有帝后供养人的形象
▲ 皇帝供养人形象——元文宗和元明宗
▲ 文宗皇后和明宗皇后,也是供养人
明代初期,统治者崇尚节俭,曾对缂丝加以限制。不幸违反皇帝意图,撞到枪口上的土豪,就是在民间传说中拥有“聚宝盆”、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家族。
据周庄县志《贞丰拟乘》记载,洪武二十三年,沈家宴请礼部侍郎莫礼。宴会上,沈家“以刻丝(缂丝)作铺筵,设紫定器十二桌。每桌设羊脂玉二枚,长尺余,阔寸许,中有沟道,所以置箸,否则箸污刻丝故也”。
别人得到一幅缂丝就宝贝得不得了,沈家可好,把缂丝当作铺桌布,一气摆了12桌!为了不让筷子污染缂丝,还用上了羊脂玉的筷架!见到此情此景,莫礼凭借一名高级官员的直觉断定:沈家如此炫富,以后一定会招来祸端!
果然,洪武二十六年,沈家卷入蓝玉谋反案,族中子弟有的被凌迟处死,有的被籍没为奴或充军,烜赫一时的沈家迅速败落下去。
而到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缂丝的限制逐渐松弛,贵族和土豪用缂丝炫富,再也不怕遭到沈万三那样的下场了。
嘉靖年间权臣严嵩的抄家记录《天水冰山录》中记载,严嵩家中光是缂丝画就有几十幅,带有缂丝工艺的服装更是数不胜数。
嘉靖帝的孙子万历帝,在自己的陵寝——定陵中,也随葬了两件缂丝袍式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一件为红色,一件为黄色。
▲ 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原件为明定陵出土,图为复制品
另一方面,明代的缂丝画,多以名家名作为蓝本缂制。在缂丝界也涌现了一批著名工匠,比如吴圻、朱良栋等。
▲ 吴圻缂丝《蟠桃仙图》,以沈周画作为蓝本缂织
清代,“江南三织造”(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以及北京成为缂丝业的中心。供皇家使用的缂丝工艺繁复精致,不仅用来制作衣服,还广泛用于靠垫、扇子等家居用品上。
皇家的缂丝制品常采用色彩相近的多种丝线缂织,营造渐变色的效果。也有很多时候用金线缂织,突出皇家的豪华富贵气质。
▲ 蓝色缂丝彩云金龙纹朝袍,为嘉庆皇帝所穿,上面的海水纹、龙纹等均为缂织
而在民间,缂丝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拥有,也能够拥有缂丝衣物,或是一幅缂丝画。
数量的增多必然带来质量的滑坡,这一时期的民间缂丝画,常出现“以画补缂”甚至“以画代缂”的现象:在画面的细节处不用丝线缂织,而是直接用颜料涂画,蒙混过关。
近代的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缂丝的发展也随之衰微。当时生产的缂丝,有很多出口日本,作为和服腰带、袍服、名贵的书画装裱材料等。然而1945年日本战败,缂丝也彻底失去了销路。曾经的缂丝匠人为生计所迫,拿起了种田的锄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已经没有什么人主动生产缂丝了。
这种情况直到1954年才有所好转。那一年,苏州市文联成立了“刺绣生产小组”,并找到了几位出生于清代的缂丝老匠人,开展缂丝的研究和技法教学工作,带出了一批徒弟,为缂丝这门古老的手艺找到了传承人。
20世纪70年代,苏州吴县专门成立了缂丝厂,制作缂丝产品出口。《国家宝藏》中出场的缂丝大师马惠娟,年轻时便是吴县缂丝厂的学徒。
▲ 缂丝所用梭子,图自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
中国的缂丝工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与变迁,曾经产生朱克柔这样的缂丝名家和《莲塘乳鸭图》这样的名作,也曾在战火的摧残下濒临失传。所幸今天,这一门古老的丝织工艺终于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传承,后继有人。
小编也衷心希望,《国家宝藏》播出之后,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缂丝技艺,让这一门传统工艺更好地发展,走向新生……
参考文献:
哈里斯. 纺织史[M].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1.
朴文英. 古代缂丝名家名作赏析[J].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0(00).
朴文英. 缂丝的起源与传播[J].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08(00).
郑丽虹. 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J]. 丝绸 2008(2):49-51.
严勇. 中国古代的缂丝艺术[J]. 收藏家 2005(5):33-40.
郜莉. 苏州缂丝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D]. 苏州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