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丫环扶小姐上绣楼(因是通房丫头出身的妾)
古时候丫环扶小姐上绣楼(因是通房丫头出身的妾)谭延闿出生后,李夫人终于可以不用再干那些下人的粗活了,她的主要任务和一般妾室无异:照顾丈夫和正室夫人、养育儿子。因着这个吉祥的征兆,谭钟麟为儿子取字“祖安”(何凌汉字)。谭钟麟嫁给谭钟麟没多久,李夫人就有了身孕。怀孕后,她日日盼着能生下一个男丁,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1880年1月25日,李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正是谭延闿。李夫人发作时,刚刚睡着的谭钟麟竟梦到晚清大臣何凌汉来拜,惊醒后,恰逢延闿诞生。他由此认定:这孩子定是探花何凌汉投胎而来,遂大喜。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的母亲李夫人曾是个通房丫头,这个身份,让她在谭家吃尽了苦头。嫁入谭家后,整整24年间,丈夫和正室吃饭时,她都得在旁边伺候着。
李夫人姿容秀丽,可因为出生在贫苦人家,她打小就干着伺候人的事。初入谭家时,她被安排照顾主家夫人,这个主家夫人,就是他后来丈夫、谭延闿父亲谭钟麟的母亲。
谭钟麟是晚清的显贵,他做过巡抚、总督等封疆大吏,李夫人入谭家前,他就已经有了几房妻妾。
因李夫人生得美,且照顾的又是谭钟麟的母亲,她与他见面的次数自然比寻常丫头更多。日久后,谭钟麟看上了她,并纳为了妾室。
谭钟麟
嫁给谭钟麟没多久,李夫人就有了身孕。怀孕后,她日日盼着能生下一个男丁,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1880年1月25日,李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正是谭延闿。李夫人发作时,刚刚睡着的谭钟麟竟梦到晚清大臣何凌汉来拜,惊醒后,恰逢延闿诞生。他由此认定:这孩子定是探花何凌汉投胎而来,遂大喜。
因着这个吉祥的征兆,谭钟麟为儿子取字“祖安”(何凌汉字)。
谭延闿出生后,李夫人终于可以不用再干那些下人的粗活了,她的主要任务和一般妾室无异:照顾丈夫和正室夫人、养育儿子。
谭延闿
每日吃饭时,李夫人都需要恭敬地站着伺候丈夫和正室,待他们说“好了”后,她才可退下去杂厅用餐。
后来,李夫人虽再度生育了两子,可她在谭家的地位依旧没有太大提升。平日里,不仅正室经常对她呼来喝去,就连家里的妾室颜夫人等,也经常对她颐指气使。
李夫人虽出身贫寒,却心性极高,她心里装了太多委屈,却无处诉说。
另一方面,李夫人发现:因为自己的出身太过寒微,她虽已为丈夫生下三子,可丈夫对她的态度也始终不如对其他妻妾。
一次,她偶然撞见了丈夫和正室陈夫人聊天,两人说着说着,谭钟麟亲昵地用手抚摸了陈夫人的脸,那神态动作,满满都是宠溺。此时的她才想起:之前丈夫对自己表达喜爱时,总是喜欢捏她的脸。
捏和抚摸的区别在哪儿?抚摸,更多的是平等,而捏,则更像是主人对待宠物。悟明白这一层的那天,李夫人独自在房里捂着嘴无声痛哭。
也从那时起,她懂了:即便自己生再多儿子,也不可能“母凭子贵”,真正要“母凭子贵”非得儿子有出息。
晚清民国女子
之后的李夫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儿子身上,她尤其对聪慧过人的谭延闿寄予了厚望。
谭延闿5岁就入了私塾,谭钟麟规定:三天必须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这些任务,他每次都能超额完成,他的优秀背后,自然离不开母亲的悉心教导。
也是上了私塾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次,他因对别人称呼自己“小老三”不满,而回来向母亲诉苦。他道:
“他们怎么老叫我‘小老三’,怪难听的,我是小,可也不兴这样叫啊!”
李夫人看着儿子一脸的疑惑,心里一阵刺痛,她本想随便安慰几句就把这事搪塞过去,可她偏偏没控制住情绪,落下了泪。谭延闿见了忙道:“别哭别哭,我就是奇怪他们为啥总叫我‘小老三’,娘不高兴,当我没问便是。”
李夫人一把抱住儿子,一边落泪一边道:
“我是你父亲的小老婆,他们叫你‘小老三’就是嘲笑你是小老婆的儿子,带有‘庶出’的意思。你们兄弟要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将来做番大事业,做个大人物,才算是争光争气,那我在谭家吃苦也感到欣慰了。”
年幼的谭延闿虽还不能完全明白“庶出”的意思,但经由母亲这番话,他隐约懂得母亲总是耷拉着脸,并且经常独自垂泪的原因了。
那日,依偎在母亲怀里的谭延闿,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了自己金榜题名的情景。他暗暗发誓,要如母亲说的那般“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做番大事业、做个大人物”。
谭延闿书法
李夫人发现,那次母子对话后,儿子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不少。平日调皮捣蛋的他,竟也安分了不少。有小伙伴喊他出去玩儿时,他也总推说“还有功课要做”。
11岁那年,谭延闿开始学习八股文,古代学八股文的年岁,通常是12到15岁,可谭延闿却比大多数人都要早。延闿的出色表现,让谭钟麟欣慰不已,他看向李夫人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温柔。
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竟一举考中秀才。这年,他年仅13岁。消息传来,谭家上下激动不已,谭钟麟意识到:谭家后继有人了。此时的谭钟麟更加确信:这孩子,的确是探花投胎无疑了。
谭延闿
谭延闿小小年纪考上秀才后,李夫人在谭家说话的声音都高了两个分贝,但碍于自己丫环出身的妾室,面对正室陈夫人和颜夫人等时,她依旧低眉顺眼。平日里,她们吩咐她做的事,她也依旧不敢有分毫怠慢。
因为长期过度劳作的缘故,李夫人经常腰痛,见到腰痛的母亲总站着伺候父亲和陈夫人用膳,谭延闿心里很不是滋味。
谁愿意让自己的母亲去伺候人呢?尤其读了《孝经》后,他更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愧。读书之余,他总想着“如何让娘在谭家不那么苦呢”,思来想去后,他更加确定:母亲当年说的话是对的,只有他出息了,她才有出头之日。
人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在李夫人的引导下,她身为妾室的事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甚至多少变成了谭延闿奋斗的动力。
在为人处世上,谭延闿也谨记母亲的教诲,他几乎从不与任何兄弟争抢,有时候,他还会主动谦让。遇到其他几位母亲,他也总是毕恭毕敬,唯恐有一丝怠慢。
家里有人争吵时,他也总是站出来打圆场。任何时候,他都恪守“不得罪人”的原则。后天养成的这种性格,也让他在清廷做官时“虽变法却得保全”,这也是他在国民政府任职时,往往能化解内部矛盾的原因所在。宁汉矛盾时,促成“宁汉合流”的,正是他谭延闿。
考上秀才后,谭钟麟对儿子的学习更加看重了,除了亲自上手教导外,他还为儿子请来了各地名师,以教他学习时文等。
因把学习看成“唯一出路”,每次听讲时,谭延闿都竖着耳朵并认真做着笔记,他的学习态度让他的一众老师“赞不绝口”。每次听到人们夸赞谭延闿,李夫人心里满是欣慰。
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填补了湖南在清代二百余年无会元的空白。
在此之前,清末的湖南虽出过胡林冀、曾国藩、左宗棠等等一系列大人物,却都不是科场高第,在谭延闿之前,湖南人一直与会试榜首无缘。
当年4月的殿试中,他位列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消息传回谭家那日,谭家上下欢欣鼓舞,谭钟麟更是满面春风,李夫人激动得差点落了泪。当日用餐时,谭钟麟一坐下便对侍立一旁的李夫人道:“你以后都坐下跟我们一起吃吧!”
李夫人听了这话,突然感觉自己有几分眩晕,当走到佣人为她搬好的凳子边坐好后,她才稳住了心神。那一顿饭,咽下饭菜时,她几次错觉饭菜里有自己的眼泪。
谭延闿再回到家,见到母亲已经在正厅吃饭后高兴不已。每次,他都主动挨着母亲坐,并不断地给母亲夹菜。平日里,他对母亲晨昏定省,十分孝敬。他心想:自己的母亲,如果自己都不看重、尊敬,家里其他人就更加了。
封建时代,大家庭等级森严,即便谭延闿万分尊重母亲,且处处护着,可她妾室的身份摆在那儿,她在谭家就永远只能“低眉顺眼”。加上她是丫环出身,地位自然比普通妾室更低一级。即便有了“贵子”,她的地位也未得到明显提升。
谭延闿刚刚被点翰林,其父就过世了。这以后,李夫人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进入民国后,谭延闿几番叮嘱胞弟谭泽闿:兄不在时,务必侍奉好母亲大人。在官场打拼的岁月里,谭延闿虽然公务繁忙,可也总是定期给母亲通信问安。
结婚后,谭延闿更是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特地将妻子方榕卿留在家里照顾老母。
为了让妻子尽心照顾母亲,他在妻子面前,总是对母亲表现得格外恭敬。他始终谨记一条:只有自己尊敬母亲,他人才会更加敬重她。
方榕卿
谭延闿对母亲言听计从,就连出任湘督这样的大事,他也非得母亲首肯才同意。
第二次督湘时,李夫人身体已经不行了,可为了不给儿子添加负担,她总说“没事,没事。”
1916年,李夫人病重,因见当时政局动荡,方榕卿始终未把婆婆的真实病情告诉他。李夫人病逝时,她最爱的长子竟不在旁侧。
没能亲自给母亲送终的谭延闿懊悔不已,待到母亲办葬礼时,他死活要回来。身边人提醒他:“你若在这种时候离湘,湘督‘宝座’恐将不保啊!”
谭延闿明白其中的厉害,可在他心里:母亲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未能给她送终,已是不孝,若丧葬事宜他也不能参加,岂不是“大不孝”?
1917年,谭延闿扶母亲李夫人灵柩迎葬长沙,暂厝荷花池。
李夫人正式下葬那天,谭延闿要求让母亲的灵柩从族祠大门出。可族人却认为:李夫人只是妾室,走大门出殡不合祖制。为此,族人纷纷前来劝谏谭延闿道:“违背祖制,恐家族遭殃啊!”
谭延闿坚持不从,他吩咐杠夫道:“今天就走大门出!”几个年长的族人挡住大门,做出了一副死活都不让走的架势,他们纷纷嚷道:“一个妾室,想走大门出,哪有这样的道理!”
谭延闿听了大怒,一怒之下,他索性仰卧在了母亲的棺盖上,命杠夫起灵,并大喝道:“我谭延闿已死 抬我出殡!”
族人们见此情景,各个都面面相觑,全场顿时一片寂静。良久后,挡住大门的族人终于让路。谭延闿和母亲终从大门出了……
躺在棺盖上晃悠着被抬过正门那一刻,谭延闿的眼泪簌簌往下掉,他全然不在乎刚刚自己对自己的诅咒,他心里想的,全是母亲。他喃喃道:“您走大门了,咱走大门了!”
谭延闿用这种方式为一辈子低人一等的母亲,挽回了地位。也因为深知做妾的苦,他暗暗发誓:此生绝不纳妾。是啊,自己母亲受过的苦,他不忍心再让任何一个女人再受一道。
后来,谭延闿妻子过世时,他虽然才40岁,却终身未再续娶。别人问何故时,他总说:“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
熟悉谭延闿的人知道,他这句话里的“恩义重”,主要是指妻子替他照顾母亲所做出的牺牲。他曾对妻子许诺说:只要你帮我照顾好母亲,你提任何要求我都答应。
方夫人一直铭记着丈夫的这句承诺,死前,她留下的遗言,正是她的要求:不可再娶,将子女养育成才。
为了这句承诺,他婉拒了无数媒人,这些遭婉拒的媒人中,还包括他的老友孙中山。孙中山落难时,谭延闿曾帮过他,为了加固和谭的关系,同时表达感激之情,他将宋美龄介绍给了谭。
谭延闿与孙中山等
彼时的宋美龄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且品貌出众,谭延闿却直言自己对妻子有“不续娶”的承诺。为了不至于伤到宋美龄的自尊,他干脆备了厚礼来到宋家,并郑重给老太太磕头拜了干娘。这样一来,宋美龄就成了他的干妹妹了。
谭延闿、宋美龄
谭延闿的行为让宋美龄大为感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一直以兄妹相称,且感情良好。
谭延闿的圆融处世,与母亲对他的影响分不开。这种圆融让他成了官场的“不倒翁”,可他的这种处世方式,也让他养成了在政治上恪守“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的“三不主义”。他也因此,而落下“混世魔王” 与“水晶球”的诨号。
前排左七为谭延闿
1930年,谭延闿因病辞世时,上海一小报还刊登了一对联勾画他的这一特点,联曰: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可叹,一生恪守“三不主义”且“不争”的谭延闿,唯在母亲名分一事上,成了特例。如此谭延闿,真真令人唏嘘不已。